天天看點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作者:探史筆記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近親,同樣也是我們的近鄰。無論是在曆史中,還是在當代,東南亞國家都和大陸之間長期保持了較為親密的關系。

然而,在華人開始大規模移民東南亞之前,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卻和大陸一點都不相似。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東南亞華人)

反倒是更加類似于印度,而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東南亞國家的“印度化”。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了東南亞國家的“印度化”。

一、命中注定的相遇

南亞印度次大陸與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是如今亞洲的兩個重要糧食産地。而這一點也意味着,這兩個地區本身就是非常适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而在遠古時期,這兩個地區也的确存在着大量的人類活動痕迹。印度次大陸與中南半島之間的聯系,事實上也是非常緊密的。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東南亞)

當我們打開地圖之後,就會發現印度次大陸與中南半島在緯度上幾乎一緻,這也導緻了兩地氣候上的相似性。

而中南半島與印度次大陸在地形上,也都是以平原為主的地形,這也意味着兩地的人口在互相流通後,也會比較容易适應當地的環境。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中南半島)

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南半島雖然離大陸更近,但是半島北部與大陸連接配接的位置,氣候環境卻不算是很好。大陸西南地區,以及周圍的中南半島區域,幾乎全部都是熱帶雨林以及丘陵的氣候環境,這也導緻了雙方間在溝通上存在着天然的不便性。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印度次大陸,印度北部與大陸接壤地區全部都是高原地形,更加難以溝通。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古代時期,青藏高原在文化上長期遊離于中原文化圈之外,其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性。是以中原文明對于印度次大陸的影響,可以說是更為有限。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中南半島與印度次大陸)

然而,印度次大陸與中南半島之間卻僅僅隻有一個孟加拉灣的阻隔。

雖然在古代橫渡孟加拉灣同樣并不容易,但是古印度人卻可以沿着孟加拉灣的沿海地區,一路順着洋流前往中南半島。而無論是孟加拉還是緬甸東部,全部都是比較适合登陸的平原地形。

是以說,從地理的角度而言,中南半島與印度次大陸之間的交流,幾乎就是一種必然。而作為“先發文明”的印度,同樣必然将會長期影響中南半島。在今天的東南亞國家内,也存在着大量的印度人。這些印度人的祖先,有些是在近代來到東南亞的,有些則早就已經在東南亞生活了上千年...

印度人究竟是在什麼時候來到東南亞的,這一點尚存争議,但是能夠肯定的是,這個時間節點絕對非常非常的早。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印度人)

二、印度與東南亞的千年交流

在源自古印度的佛教寓言故事《本生經》中,就記載着這樣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被稱之為“蘇瓦納布米”,譯為“黃金地”。而在寓言故事中,印度僧人是乘坐着船隻,飄洋過海的抵達了這片“黃金地”。在很多現代史學家看來,這個所謂的“黃金地”事實上就是中南半島。

而《本生經》,大約産生于公元前三世紀。這也就意味着,古印度人在至少2200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通過海路與中南半島進行交流了。同樣在古代東南亞的一些文化典籍中,同樣也存在着關于印度人到訪的記載。

隻不過這些記載,普遍出現在稍後的幾百年中。因為此時的東南亞民族,開始大量的出現了自己的文字,使得記錄驟然變多。在泰國北部的《金燈國史》中,就記載着一個印度婆羅門王子,在來到泰國北部之後,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印度教國家的故事。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古代東南亞)

而這個國家則是位于湄公河下遊的菩提讪銮城,在印度王子統治這裡就之後,這座城市便更名為,“因他巴坦那空”,而這是一個相當印度化的名字。

《金燈國史》中同樣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那就是印度王子是通過與東南亞公主聯姻的方式,取得了國家的控制權。

這也就意味着,在早期東南亞文明中,存在着與印度貴族通婚的現象。這也意味着,在數千年前,印度人就已經開始影響東南亞國家的統治階級了,甚至一些貴族恐怕幹脆就是印度人。甚至在大陸的典籍中,同樣存在着相似的記載。

《晉書.扶南傳》中,以及後來的《南齊書.扶南傳》中,都有着相關記錄。兩本史書都記載了同一個故事,那就是一個來自于印度的貴族,與當地一名叫做“柳葉”的女王成婚,并且成為了當地事實上的統治者,或者說是“共主”。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古代東南亞)

而這兩段記載,說明了至少兩個問題。那就是至少在南北朝時期,東南亞貴族與印度貴族的通婚情況,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否則記錄不太可能會大量出現在中國的史書中。

另一個問題,則是此時印度人在中南半島的影響力已經非常高了,否則印度貴族不太可能會直接和東南亞的統治者通婚。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東南亞服飾)

而在《南齊書》中,同樣還記載着另一個故事。在南朝宋時期,曾經有着一位“天竺僧人”那伽仙,跟随着扶南國王阇耶跋摩派遣到中國的商船,一起回到了扶南國。而在數年之後,這位那伽仙代表扶南國王,跟随着扶南國的使團,一起來到了中國朝貢。

這也代表着,此時的印度人,已經開始在東南亞國家的宮廷中,擔任某些實際的職務,甚至開始主持外交工作。

在早期東南亞國家中,受到印度文化以及宗教影響,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尤其是佛教的傳入,更是為東南亞底層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扶南國)

由于東南亞本身不缺糧食,也幾乎不存在大面積的饑荒,百姓的生活相對平穩且有保障。是以東南亞的人民,在滿足了溫飽的情況下,反倒比較關注精神上的需求。而由于佛教以及佛學的普及,同時也導緻了東南亞宮廷對于印度人切實的需求。

由于佛教典籍大多由梵文書寫,而印度學者又普遍精通梵文,也精通佛學。是以印度學者開始大量的擔任東南亞國家中的祭師,顧問,甚至是國王的教師這樣的職位。這也使得古代東南亞國家,不可避免地開始自上而下的受到印度的影響。

而這一點,也使得我們文前哪個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扶南國遺址)

三、精神與物質的比較

印度文化對于東南亞的影響,其實也是階段性的。而在早期文明交流中,印度對于東南亞的影響,毫無疑問是要遠高于大陸的。

雖然大陸與東南亞的最早交流記錄,可能要遠早于印度。但是大陸與東南亞的交流,更多的卻是出于一種實用性的交流。

我們會向東南亞出售先進的工具,先進的生産方式,換取東南亞的各種特色産品,這也是一種典型貿易交流。然而印度向東南亞出售的,卻是神話與宗教。對于相對原始的東南亞民族來說,神話必然更容易比工具走進一個人的心靈。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源自中國的越南奧黛)

還是以東南亞最早的文明古國扶南為例,從中國傳入的絲綢,改變了當地人衣不蔽體的習慣。而從中國傳入文學,同樣也間接的幫助了當地民族發展出自己的文字。可以說,中國對于東南亞的影響,直接改變了當地民族的精神面貌。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扶南國)

而印度對于東南亞的影響,則更多的展現在了心靈上,以及文化藝術本身。今天文明世界的吳哥窟,其實某種程度上就是印度化的産物。而在公元七世紀,室利佛逝與印度的那爛陀寺,遙遙相對成為了亞洲的兩個佛教中心。

然而,雖然印度為東南亞民族提供了逃避現實的精神鴉片,但是人類終究還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之中的。

但是中國才是向東南亞提供戰勝自然的工具與方法的國家,是以随着時間的發展,中國文化對于東南亞的影響,也必然将會慢慢的壓過印度文化。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東南亞佛教)

而且在古典時代結束之後,印度自身也陷入了不斷的内亂與紛争,甚至長期被外族所統治。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反倒開始反向影響印度。

在印度與錫蘭的海岸上,甚至還存在着東南亞民族的“殖民點”。東南亞民族也正是借着印度這個“平台”,開始與中東穆斯林互相交流,穆斯林文化也開始順勢影響東南亞民族。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穆斯林)

然而,這個互相影響的過程,卻在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之後,被人為的打斷了。

四、近代的印度化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下,那些曾經在古典時代就前往東南亞的印度人,早就已經在長期的對外通婚下,逐漸的融入了東南亞當地文化。例如馬來亞的爪威北幹人,他們就是一個東南亞民族與印度人融合而成的混血民族。

那麼按道理說,今天的東南亞也就不應該存在太過“純粹”的印度人了。然而在今天的東南亞,依然存在着大量的“純血印度人”。而這些印度人,他們移民東南亞的曆史其實也不長。這一群體大多是在公元18世紀-19世紀,開始大量的移民到東南亞的。

而這些印度人,其居住地點也普遍集中在馬來亞以及緬甸等地。而這個時間節點,這個居住集中地,都存在着一個共性,那就是都和英國殖民者有關。事實上,這種結果也的确是英國殖民者所造成的。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英國殖民者)

因為英國對于印度的暴力殖民,造成了印度本地的商業系統以及生産模式,被人為的破壞了。大量的印度手工業者失去了謀生的手段,被迫開始移民海外,尋求新的出路。而距離較近,且同屬于英國的馬來亞與緬甸,就成為了這些印度人的首選。

而此時的印度移民,與古典時代的印度人已經存在了根本性的不同。古典時代的印度人,大多數都是一些佛教徒,但是這些新印度移民,卻大多是印度教徒。而在歐洲殖民者開發東南亞的過程中,也的确遇到了勞動力不足的窘境。

而在這個時候,華人同樣開始大規模的移民東南亞。但是歐洲殖民者卻不喜歡華人,因為華人本身就是“不可融合的”,而且華人大多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一點也會造成較大的變數。但是歐洲殖民者也少不了華人,因為華人吃苦耐勞,同樣還掌握着相對先進的生産手段。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英國殖民者)

是以,為了制衡華人,歐洲殖民者開始鼓勵印度人大量移民東南亞。在歐洲殖民者的引導下,印度人同樣也不喜歡華人。而東南亞的本地土人,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南部的海島上的本地土著,同樣也不喜歡華人。

因為這些本地土著,認為是華人搶走了他們的土地,搶走了他們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人與東南亞本地土著以及歐洲殖民者的合流,幾乎成為了一種必然。但是與印度人的“好勇鬥狠”不同,華人在東南亞的表現,卻相對比較“弱勢”。

東南亞離中國更近,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背後原因

(東南亞華人)

或者說,華人出于某種“皈依者狂熱”,為了融入當地文化環境,開始刻意的弱化自己的“中國身份”。這也導緻東南亞的華人,始終都無法真正的團結起來。而這種情況,也造成了東南亞華人今天的尴尬現狀...

參考資料:

孫吳. "論外來文化對古代東南亞社會的影響——兼談所謂"印度化"及"印度殖民地"問題."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04(1999):99-102.

趙自勇. "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問題淺談."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1994):7.

何平. "東南亞的印度人及其曆史變遷." 東南亞南亞研究 2(2011):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