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侯建超高中畢業後,他滿懷理想準備通過聯考走上大學校園。可兩次聯考,他都差幾分沒能如願。一時間,侯建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隻能回到家鄉,順應父母的意願,開始在地裡幫忙幹些粗活。
起初,侯建超對這種日複一日機械勞動感到厭倦。當他的哥哥姐姐都相繼成家立業後,他仍然在田裡辛勞,心裡對前程迷茫而無奈。
就在這時,村子裡的國小需要招聘一名民辦教師。村支書與校長來到侯建超家,力勸他去應聘這份工作。一開始,侯建超并不感冒教書育人。
但在父母的鼓勵下,他還是決定去試一試。
出乎意料的是,侯建超居然通過了面試,成為了村小的一名教師。站上講台的那一刻,看着孩子們爛漫的笑臉,侯建超心中湧起前所未有的欣喜與使命感。
他發現,教書育人是自己最适合不過的事業。
盡管隻是一名普通的民辦教師,收入微薄,但侯建超對教育事業充滿了熱情。他教書育人,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通過孩子們實作。
這成為他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選擇。
婚後,侯建超和妻子雪芬開始了打拼生活。剛開始兩人住在窄小泥土搭成的茅屋裡,生活簡陋。白天,雪芬挑着扁擔在田裡勞作,身上衣服被汗水浸透;晚上,她熬着昏黃的煤油燈為家人補制農具。
為了多掙些錢改善生活,侯建超在教書之餘也下地幹活。粗糙的鎬柄磨破他的手,他卻毫不在意。為了孩子讀書,為了家庭生活向上,隻要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疲憊都值得。
後來,兩人先後生了女兒和兒子。為了讓孩子們讀更好的學校,侯建超三番兩次懇求雪芬讓他放棄農活專心教書。
雖然家境清貧,但兩口子強忍犧牲,終于在步步艱辛中邁入小康生活。
如今回首當年,侯建超和雪芬用雙手寫就的人生篇章,即使波折重重,也熠熠生輝。那是他們堅持不懈、相濡以沫的光輝歲月。
那一年,侯建超56歲,本來退休在即,準備與妻子雪芬一起踏上悠長的黃金旅程。沒想到,一個噩耗卻打破了他的美好假想。
起初,雪芬隻是偶爾頭痛,沒放在心上。後來情況加劇,侯建超帶她去醫院檢查,結果竟然是晚期腦瘤。即使在大醫院做了手術,情況還是每況愈下,終因病重不治。
妻子的猝然離世是巨大的打擊。侯建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望與痛苦。他度日如年,夜不能寐。
房子冷清許多,餐桌對面空無一人。年近花甲的他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
孩子們雖勤來看他,但各有生活也無法長時間相伴。侯建超從未像現在這樣深刻體會到什麼是寂寞。他開始思考,該如何度過餘生,才能走出心底的創傷與陰霾。
63歲那年,侯建超開始考慮再婚。一位老鄉看他獨居寂寞,就介紹了寡居多年的玉娟。兩人年齡相仿,經過幾次見面,侯建超發現玉娟溫柔體貼,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久違的溫暖。
再婚對侯建超來說是全新的開始。和玉娟在一起,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與激情。玉娟的笑容驅散了他心頭的陰霾,讓枯萎的靈魂再次綻放生機。
他們恩愛非常,侯建超還主動要求登記結婚,以示對這段感情的負責。
再婚生活平淡卻甜蜜。每天早起,兩人一起散步、鍛煉身體;中午,品嘗玉娟做的可口午餐;傍晚,邊看電視邊閑聊。
夕陽下,老夫老妻攜手在院裡澆花、除草,度過暮年時光。
與玉娟再次牽手,給原本黯淡的人生注入活力。侯建超感慨,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但恰逢其時的些許溫暖,已足以化解漫漫長夜的寒意。
剛開始,侯建超和玉娟的再婚生活非常美滿。直到玉娟的兩個女兒時常帶着孫子孫女回家小住,原本靜谧的生活被頻繁打破。
一大清早,隔壁傳來響亮的哭聲,把熟睡的侯建超驚醒。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大外孫感冒發燒,小外孫可能是被吵醒了也跟着啼哭。
脾氣暴躁的大外孫動不動就大哭大叫,令侯建超更是煩躁。
夜晚,剛睡着不久,侯建超再次被孫子孫女的說話聲吵醒。他們睡在客廳,半夜還在那笑話、聊天。侯建超覺得被“擾民”了,卻也沒辦法,隻能強忍,但是心裡十分煩燥。
侯建超覺得這種頻繁的“擾民”生活讓他難以承受。他想念往日隻有他和玉娟兩人的靜谧時光。
看到侯建超對女兒們頻繁回家的不适,玉娟勸他要多體諒女兒,她們回來是想多陪伴父母。但侯建超認為,這樣的聚居生活太吵鬧,影響了他習慣的生活節奏。
一次,夏丹又帶兩個孫子回來住。那幾天,侯建超覺得壓力太大,就找借口到兒子家避開。玉娟看在眼裡,覺得他過于不通情達理了。
兩人幾次圍繞這個問題發生争執。玉娟認為侯建超應該多體諒女兒,她們回來是親情。但侯建超堅持要保持一定的生活界限,否則日後越來越難以承受。
兩人理念不合,漸漸在再婚生活中積累了些隔閡。侯建超認為玉娟過于遷就女兒,而玉娟覺得侯建超自私,不顧及女兒感受。
這個問題成為兩人間的心結。
面對再婚生活中的不如意,侯建超開始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過于自私。
也許作為老伴,他不應該總是強調自己的習慣,而應該設身處地為玉娟着想,多站在她的角度想問題。女兒們回家探望父母,也是人之常情,作為妻子的玉娟難免會體諒女兒們的感受。
但是,侯建超也認為自己需要的生活空間應該被尊重。玉娟女兒們經常回來吵鬧,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精心維護的生活節奏。
作為獨立的個體,他有權選擇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侯建超認為,晚年生活還是需要自己掌控。不能僅為遷就别人而忽略了自我。家庭和睦非常重要,但個人的内心也不能被迫無限妥協。
隻有雙方都能諒解、互相讓步,再婚生活才可能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