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演員緻歉周華健事件,有一種病值得關注

  聽唱歌跑調的人唱歌,是一種怎樣的酸爽體驗?

  經曆過跨年晚會後,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了,那感覺大概是“唱出來首首都是原創,聽起來次次都有‘驚喜’”。

  2023年12月31日晚,在江蘇衛視舉辦的跨年演唱會上,周華健和孟子義等多名藝人一起合唱歌曲《讓我歡喜讓我憂》。女演員孟子義被網友吐槽“全程跑調”,而且或因直播的緣故,孟子義跑調的聲音明顯壓過了其他合唱者。

  很快,與孟子義相關的兩個詞條#孟子義跑調很突出#、#孟子義開口吓死我了#就沖上熱搜。

  有網友評論:這次聽出來是真唱了。也有網友表示:這對周華健是工傷。

  當晚,孟子義釋出微網誌向周華健以及自己的粉絲表示抱歉:“對不起周華健大哥,對不起大家,我真的盡力了,新年快樂!!!”

女演員緻歉周華健事件,有一種病值得關注

  孟子義确實有可能是“盡力”了,因為唱歌跑調這件事,對一部分人來說,真的是一種病。

  唱歌跑調?其實是失歌症

  唱歌跑調的人在自己唱歌發出”鬼哭狼嚎“般的聲音時多會解釋為”我五音不全“,”五音“的原義是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日常所表達的“五音不全”準确來講并不是唱不全這五個音,主要是指唱歌者音高不準,無法厘清各音符之間音高的差異。

  唱歌跑調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聲樂訓練、唱歌時發聲位置不對而導緻的跑調,這類人主要是因為歌唱技巧不夠。即使歌唱技巧夠了,也不一定保證不跑調,比如有些明星,他們有足夠的歌唱技巧,卻也避免不了車禍現場。

  第二種就是天生音不準,跑調了也不自知。

  雖然這兩種情況都是唱歌跑調,但第一種可能仍具備一定的音樂認知能力,比如辨音高、識曲調、哼曲子。而後一種天生音不準,可能是因為先天性大腦發育不良或神經受損導緻聽力障礙,進而喪失了唱歌的能力,這種情況被稱為“先天性失樂症”,也稱“失歌症”。

  失歌症是一種音樂加工障礙表現,它其實和我們的聽力以及嗓子好壞關系不大。患有失歌症的人聽力、智力和記憶力都沒有問題,但就是無法辨認音高、節奏、力度或音色之間的差異,也無法感覺自己或他人歌唱時是否走調、節奏是否一緻等。

  失歌症這事兒由來已久

  唱歌跑調的人自古就有,有些人跑調是因為後天缺乏訓練,而有些人跑調則是因為失歌症。别以為隻有吃瓜群衆才會得失歌症,大咖們也都有,比如進化論的創始者達爾文、美國第18屆總統格蘭特、美國第26屆總統羅斯福等。

  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唱歌跑調,其中4%的人是先天性對音調精細識别的失敏,即唱歌跑調的人裡有4%是因為患有失歌症而導緻的唱歌跑調。英國大約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美國約5%,中國約為3.4%。

  失歌症這個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早在1825年,弗·戈爾就曾提出人腦中的某個特殊區域存在着“音樂暗盒”,它會在創傷性事件後受到損傷進而影響人的樂感。在1865年,法國醫生詹尼·露·比多首次對由大腦損傷而導緻的一系列失歌症症狀進行了描述,不過這些看法多是指後天獲得性失歌症,如腦損傷導緻的失歌症。

  在1879年的報道中有人認為失歌症屬于失語症的一種,是由于大腦優勢半球相關的功能區發育差異或繼發于其他病變而導緻。

  1890年,德國醫生諾布洛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音樂處理的認知模型,并首次定義了失歌症(amusia,失樂症)。而到了2002年,第一篇關于失歌症的正式研究性論文才得以發表。

  如何辨識失歌症患者

  目前,被廣泛使用的音樂認知障礙的診斷工具是Peretz的MBEA,主要包括音高、節奏和音樂記憶三大部分,其可以通過這三部分,測試出人的音樂感覺能力,進而區分出失歌症人群。(MBEA: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

  MBEA測試發現,失歌症患者存在着音高障礙,就像色弱人群無法分辨波長相近顔色一樣,失歌症患者不能對音高之間的半音(semitone)變化作出反應。

  這種在音高上的識别障礙會在現實的音樂環境下被放大,進而出現和音樂相關的記憶障礙,且音高感覺障礙則影響節奏的加工,因而患有失歌症的患者在音高、節奏和音樂記憶三個方面都存在問題。

  而失歌症患者的症狀在生活中則具體表現為他們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完全無法感覺音樂,即使聽過上千遍的旋律,在他們耳朵裡了這還是一首新歌。當然他們也聽不出不和諧的音調,這就意味着正常人聽着忽高忽低的刺兒的聲音在失歌症患者聽來并沒有異樣。

  他們不能準确地唱出一首歌,不過既然此類患者無法感覺音樂,他們自然意識不到自己跑調了,是以遭殃的隻有圍觀群衆而已。

  失歌症患者可能還存在着溝通障礙。調查顯示,30%的失歌症患者都有語調識别障礙,他們不能準确辨識語調,而隻能依靠情景或肢體語言來識别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也就是說,“去吃飯?”和“去吃飯”這兩個字義相同但由于語調不同而導緻表意不同的句子,失歌症患者并不能很好的區分。是以,如果你有一個患有失歌症的男(女)朋友,最好不要希望他們能讀懂你說話時的”弦外之音“,比如你說”我沒什麼事兒啊不用管我“,那麼這個耿直的boy(or girl)就會真的以為你沒事,畢竟他不能準确的識别你說話時的潛台詞。

  人為什麼會患上失歌症?

  目前的研究表明,失歌症主要分為先天性失歌症、獲得性失歌症和“假性”失歌症等。

  失歌症為先天性的、遺傳性的即為先天性失歌症。研究發現,先天性失歌症患者中有39%的人群的直系親屬就患有失歌症,如果你天生跑調,那麼你唱歌跑調的根源應該在你的上一輩兒。

  也有一些是後天的一些疾病導緻的失歌症,如腦部出現發炎、出血、外傷、惡性良性腫瘤等症狀或其他原因,導緻語言中樞受損,或者發育期的訓練不當、缺乏音樂刺激等也會導緻患上失歌症,此類為獲得性失歌症。

  還有一種情況是“假性”失歌症,可能是由于臨時的突發性原因如太過緊張、嗓子不适等導緻的暫時性五音不全。這種情況不屬于真正的唱歌跑調,因而目前關于這種情況并沒有過多的研究。

  人們為什麼會患上失歌症這個問題目前仍沒有确切的研究結果,但根據失歌症的分類可以推論出失歌症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先天的遺傳因素來講,人類大腦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顔色、音樂、節奏等,遺傳等方面的原因會導緻“音樂腦”産生對于音高的識别障礙。

  也有研究表明,失歌症與大腦雙側額葉的發育有關。

  左半腦額葉區的運動性語言中樞,管理語言、性格、判斷力、注意力、書寫等功能,與情感的清晰表達、聲音的精準模仿等都密切相關,右側額葉下回在音高感覺中發揮重要作用,負責音高編碼、音高保持和記憶。正常發育的情況下,雙側額葉下回能敏銳感覺音高序列的變化。

  2009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研人員對腦卒中患者的左或右半球大腦中動脈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失歌症患者常有着較多的額葉和聽覺皮層病變。

  當大腦左半球颞葉前部發生病變後,患者部分或全部本有的認知音符、歌唱演奏以及欣賞樂曲的能力容易喪失,進而外現出其唱歌跑調。右側額葉下回受損時,患者在音高識别、保持和音高記憶等方面都會受影響。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對音高的判斷和加工是大腦颞葉的重要功能之一,音調的處理和音高的加工一般是由大腦右颞區的聽覺皮層控制的。

  颞葉位于外側裂之下,中顱窩和小腦幕之上,其前方為額葉,上方為額頂葉,後方為枕葉。此區域有區分旋律、音調及間隔資訊的功能。

  右颞葉聽覺皮層負責時間分割,左颞葉聽覺皮層負責歸類,皮層運動區在節奏感覺和産生中起作用。是以,雙颞區和神經運動區的互相關聯缺乏極可能是緻使先天或後天失歌症産生的重要原因。

  唱歌跑調還有救嗎?

  根據唱歌跑調的兩種情況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唱歌跑調的人都是失歌症患者。有些人唱歌跑調可能隻是由于并未接受正統的音律訓練,樂感差、對音節節拍不夠敏感導緻了他們唱歌時的“鬼哭狼嚎”,這樣的人群可以通過發音訓練得到糾正,理論上是還有救的。

  如果是由于遺傳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失歌症,這類人群唱歌跑調的情況是無法治愈的。但凡事都沒有那麼絕對,雖然無法治愈,但唱歌跑調的情況可以通過治療改善,不過想要改善也沒有那麼簡單,隻有“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對聲音的辨識力和敏感度,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或避免跑調的發生。

  是以,不管是否是失歌症患者,唱歌跑調都是可以改善的,隻不過差別在于改善的程度不同。孟子義這種情況當然也是可以通過練習修正,隻不過,或許專心做演員更能化解此次的危機。(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