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斯大林被認為是蘇聯曆史上最強大的上司人之一,西方上司人對他的看法是,斯大林就像一頭獅子。在斯大林的上司下,蘇聯從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強大的工業化國家,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超級大國。無論斯大林在曆史上犯了多少錯誤,毫無疑問,他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上司人。然而,在斯大林的一生中,有一個錯誤是永遠不要繞過,那就是德國人沒有預料到突然襲擊。

1941年6月22日,300多萬德軍和數百萬軸心國軍隊向蘇聯進攻,在短短幾個月内,他們來到莫斯科的統治下,吃掉了數百萬蘇聯軍隊,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斯大林本人對這次襲擊深感震驚。雖然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确實是背信棄義的,但對于像斯大林這樣老練的政治家來說,他不會因為條約而自然而然地放棄警惕,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斯大林對1941年德國的進攻如此震驚,以至于沒有做出預先判斷呢?
結合大量後續公開的曆史資料,從後來人們回顧當年的故事來看,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導緻斯大林這樣一位老練的上司人沒想到德國發動突然襲擊。首先,1941年以前的國際形勢,西方集團一再導緻引水政策,确實使斯大林對西方有更大的敵意,具有幸運的心态。在1938年至1940年間,整個英法西方集團對德國的态度實際上是對希特勒一再讓步的持續容忍,目的是讓希特勒在西線獲得足夠的土地,并向東移動反對蘇聯,蘇聯後來得到承認。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之前,蘇聯多次與英國和法國接觸,試圖達成和平條約,但英國和法國始終無視蘇聯,而是對德國的強硬懇求,迫使蘇聯為了自己的安全而與德國簽署和平條約。蘇斯塔林明白,英國和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新生的共産主義蘇聯懷有極端的敵意,這種印象在一系列向西方伸出援手的失敗嘗試後得到了加強。是以,當英國不斷警告蘇聯德國可能發動進攻時,斯大林認為這是英國蓄意煽動蘇聯與德國之間的關系,他掌握的資訊越多,他就越相信這一點。
但斯大林不相信德國會進攻蘇聯的更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對當年實際情況和曆史的分析。雖然德國在1941年征服了西歐大陸,但英國仍然在海上對抗德國,雖然美國沒有開戰,但對英國的偏見是顯而易見的。一旦德國此時發動進攻,蘇聯必然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這是士兵們的忌諱。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都很清楚,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兩線戰争,斯大林本人對此非常重視。根據後來解密的資訊,斯大林驚訝地得知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反複重複:"德國人願意冒着兩條戰線的風險與我們作戰嗎?不,這一定是英國的傻瓜!"正是這種曆史判斷,使斯大林堅信,德國不會因為害怕兩條戰線而與蘇聯開戰。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蘇聯的實力對比和德國的軍事情報工作,還有斯大林拒絕相信的原因。當時,蘇聯擁有歐洲最多的軍隊,其預備役人員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蘇聯41年損失的400萬軍隊中可以看出。事實上,在1941年,蘇聯重建了825個師級機關,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關鍵的月産量,41年來德國平均不到100輛,而蘇聯的平均水準超過300輛。出于對蘇聯軍事實力的信心,斯大林認為德國沒有勇氣挑戰蘇聯,德國戰前的軍事情報部門已經做了足夠的宣傳,不斷釋出針對英國的"海獅戰争"的消息,同時使用各種借口掩蓋向東帶集結的軍隊。更誇張的是,現階段,德國和蘇聯的軍事經濟合作沒有中斷,德國和蘇聯繼續交換各種軍事原料和軍事技術,甚至在戰争爆發的那一天,就有蘇聯的火車向德國運送戰争物資。可以說,德國軍事情報部門的出色運作确實使蘇聯上司人失明。
一定是一個智者失去了理智,而像斯大林這樣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并沒有預料到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突然爆發戰争,這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其中之一永遠不應該依靠主觀判斷來忽視戰争的可能性,即使是在超級大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