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Sdkfz.164自行式反坦克炮被稱為角質(預制)或犀牛(Nashorn,晚期型),盡管裝甲薄弱,但由于其強大的主炮而成為納粹德國地面部隊反坦克武器庫中的武器。

鮮為人知的是,它還為德國首次奪取蘇聯紅軍新型JS-2"約瑟夫·斯大林"重型坦克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4年5月,第88重型坦克打擊營被編入卡梅涅斯-波多利斯克戰役,支援第3裝甲集團軍。

該部于1940年10月下旬由第4軍區第4坦克打擊預備營、第52步兵團第14連和第101步兵團第14連組成,最初組建為新成立的第18裝甲師的第88坦克打擊營,大部分時間都在東線度過,直到1943年9月29日第18裝甲師解散。它後來被改編成第88重型坦克打擊營。

11月下旬,該營從前線撤出,在東普魯士的特魯彭努邦斯廣場米勞訓練營被大黃蜂坦克戰鬥機(Panzerjäger Hornisse)取代。次年2月,他再次前往東線北部的烏克蘭集團第1裝甲集團軍區。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SdKfz.164坦克戰鬥機于1942年開發,安裝在III/IV坦克的底盤上,具有開放式固定戰鬥室,主炮是88毫米Pak43/1型71直徑反坦克炮,這無疑是當時最強大的反坦克炮之一。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其官方格式是8,8厘米Pak 43(L / 71)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I / IV(Sf),即"安裝在3/4号坦克底盤上的8,8cm Pak 43反坦克炮"。

早期類型的戰車被稱為大黃蜂,而後來的類型被稱為犀牛(主要是改進駕駛艙的前裝甲)。盡管裝甲非常薄弱,身材高大,但其強大的火炮可以在極遠的距離上穿透任何盟軍坦克(長達3000米)。生産一直持續到戰争結束,因為它的成本低,機動性好。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同年4月,第88重型坦克打擊營的大黃蜂首次與蘇聯IS-2重型坦克作戰。後者早些時候在與第506裝甲營的虎式坦克交火後突破了德軍的防線。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IS-2(約瑟夫·斯大林)是蘇聯紅軍的一種新型重型坦克,于1943年開發,并于1944年初首次投入使用。重型坦克配備了強大的122毫米火炮,可以輕松與德國虎式和豹式坦克競争,而不會從風中掉落。

然而,它的主炮射擊速度極慢,每分鐘隻射出兩發炮彈,這在坦克之間的戰鬥中是一個非常緻命的弱點。

IS-2的裝甲很厚,其主要任務是通過遠距離發射高爆彈(通常從28發射程中發射20枚)來摧毀敵人的防禦工事和強大的支援點,更類似于重型突擊炮在德軍中的作用。

在4月30日在霍蒂米爾爆發的戰鬥中,"大黃蜂"坦克發射的88毫米炮彈在2000米的距離内穿透了特寫獨立重型坦克的第72Isil-2護盾,使其無效。蘇聯坦克被第506重裝甲營拖走,運往德國進行評估和發射測試。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這組照片包含在第1裝甲集團司令部(Stabsbildabteilung Pz.A.O.K.1)的地圖辦公室中,德國人稱之為"KV85與12.2厘米火炮"

5月10日,繳獲坦克的照片被送交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即古德裡安)的裝甲人員首長。除了從坦克的多個方向拍攝的照片外,還清楚地标明了德國炮彈的穿透位置。除了對"大黃蜂"坦克的攻擊車進行決定性打擊外,炮塔的右側也被炮彈刺穿。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拍攝照片後不久,IS-2被仔細地用白色油漆标記。炮塔右側的大白字宣稱該坦克已被"第506重裝甲營收回"。在另一邊,相同的大哥特式字型寫着:"航運OKW"說明。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此外,所有命中彈都被計算在内。除了2000米外大黃蜂的緻命打擊外,炮塔左側的穿孔被标記為"260米,虎式坦克"。這是一枚在非常近的距離内擊中的射彈,可能是在IS-2被大黃蜂摧毀之後。

在同一地點,還标記了其他幾個未能穿透的隕石坑。在機身的左側,有一個隕石坑被另一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彈擊中,距離為1,300米,而裝甲部隊前面至少有另外兩個隕石坑,分别在1200米和1300米的距離。

德國人曾預料到在戰場上會遇到IS-2重型坦克,他們從蘇聯戰俘的供詞中得知了他們的存在。雖然幾天前德國裝甲擲彈師遭遇并摧毀了幾架IS-2,但這是德國人第一次獲得這種可用于測試和評估的坦克。

這一全面評估的結果首次發表在 1944 年 6 月的《裝甲部隊通訊》第三期上。然而,這篇文章錯誤地聲稱大黃蜂的緻命一擊是在2,600米之外。

雖然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錯誤的原因可能是作者誤讀了照片上的白色小數字,而不是出于任何宣傳目的。

然後,在1945年3月6日,在科隆附近的尼爾鎮的一場戰鬥中,第3裝甲團H連第3裝甲師的一輛T-26E3"潘興"坦克,戰術編号為25,也在270米的距離上擊中了一頭犀牛,擊中了坦克下方的裝甲,穿過駕駛員的腿部,點燃了儲存的彈藥并點燃了整個炮塔。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刺死巨熊的毒刺 -“大黃蜂”vs“約瑟夫·斯大林”

是以,即使面對美國,蘇聯最強大的重型坦克,大黃蜂的尾巴也具有必殺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