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臨近2023年底,中央各大媒體陸續釋出了年度科技進展盤點,中國科學院的多項成果入選。為友善讀者了解,“中科院之聲”小編特将中國科學院牽頭或參與的成果彙總,供大家“一站式”查閱。
“拉索”完整記錄“宇宙煙花”爆發全過程
精确測量迄今最亮伽馬暴的高能輻射能譜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約20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
一顆“超級太陽”在燃料耗盡時坍縮爆炸
發出持續幾百秒的絢爛“宇宙煙花”
——伽馬射線暴GRB 221009A
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
首次完整記錄迄今最亮伽馬暴的
萬億電子伏特伽馬射線爆發全過程
“拉索”國際合作組在此基礎上
精确測量了迄今最亮伽馬暴的高能輻射能譜
重新整理了對伽馬暴的認知
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作
首次公布中國空間站全貌高清圖像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在動辄以億年為計量機關的浩瀚宇宙
載人航天三十餘載或許隻是彈指之間
卻把一個文明古國對科學探索的嶄新高度
标注在了無垠蒼穹
2023年
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
中國空間站全貌高清圖像首次公布
“夜空中最亮的星”
讓曾經的遙不可及變得近在眼前
建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号”
重新整理光量子資訊技術世界紀錄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從《九章算術》
到如今的“九章”量子計算機
幾千年時光镌刻着中國人對運算的求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等
合作建構255個光子的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号”
再度重新整理光量子資訊技術世界紀錄
求解高斯玻色取樣數學問題
比當時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億億倍
全球光學時域巡天能力最強裝置
墨子巡天望遠鏡正式投入觀測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2000多年前
墨子最早記錄并解釋了小孔成像現象
今天
以“墨子”命名的大視場巡天望遠鏡
讓人們可以仰望同一片天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建設的
全球光學時域巡天能力最強的
墨子巡天望遠鏡
在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
正式投入觀測
每3個晚上能巡測整個北天球一次
仰觀宇宙之大
探索璀璨群星
逐夢蒼穹
人類步履不停
中國天眼看到“時空的漣漪”
發現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引力波被稱作“時空的漣漪”
攜帶着宇宙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等團隊
利用中國天眼FAST
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
這是納赫茲引力波搜尋的重要突破
有助于了解宇宙結構的起源
中國天眼成果頻出
不斷拓展人類觀測宇宙的視野極限
大陸科學家揭示衰老新機制
為衰老相關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政策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衰老是人類慢性疾病的最大危險因素
細胞衰老是機體衰老及各種衰老相關疾病
發生發展的重要誘因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首次揭示
通過抑制人類基因組序列中的
ERV古病毒“複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延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衰老
并發展出一系列
延緩衰老的多元幹預政策
作物主效耐堿基因及其作用機制首次揭示
在鹽堿地上能夠促進糧食增産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鹽堿地變良田
這是人類千百年的夢
如今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團隊
最新成果
讓人類朝這個目标更進一步
他們以耐鹽堿作物高粱為材料
首次發現主效耐堿基因AT1及其作用機制
大田實驗證明
該基因可顯著提升
高粱、水稻、小麥、玉米和谷子等作物
在鹽堿地的産量
有望大幅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水準
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正式建成
可監測太陽爆發活動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太陽是地球空間天氣事件的源頭
太陽打噴嚏
地球可能會“感冒”
這就是空間天氣的因果鍊
子午工程二期
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
正式建成
不但能監測太陽的各種爆發活動
還能監測太陽風暴進入行星際的過程
對于了解
太陽爆發機制和日地傳播規律
以及預測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具有重要作用
發現M87星系黑洞噴流周期性進動
符合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品質黑洞
是宇宙中最具破壞性且最神秘的天體之一
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在内的
全球45個團隊
發現M87星系中心黑洞噴流
呈現周期性擺動
擺動周期約為11年
振幅約為10度
這一現象符合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關于“如果黑洞處于旋轉狀态,
會導緻參考系拖曳效應”的預測
為M87黑洞自旋的存在提供了觀測證據
實作世界最大規模51比特量子糾纏态制備
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量子糾纏
是量子資訊處理的核心資源
是量子計算加速效應的根本來源之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
成功實作了
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态制備和驗證
重新整理了所有量子系統中
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
首次示範了
基于測量的變分量子算法
充分展示了
超導量子計算體系優異的可擴充性
人體免疫系統發育圖譜繪制
有助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統功能和調控機制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免疫細胞
是防止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的“衛士”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機關的
科研人員
成功繪制了
覆寫組織範圍最廣
時間跨度最長
采樣密度最高的
人體免疫系統發育圖譜
有望推動全球免疫學和發育生物學領域的發展
中國“人造太陽”EAST獲重大突破
創造高限制模式等離子體運作時長新紀錄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萬物生長靠太陽
太陽之是以能發光發熱
是因為内部的核聚變反應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擁有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
今年
EAST成功實作
穩态高限制模式等離子體運作403秒
重新整理2017年的101秒世界紀錄
對探索未來的聚變堆前沿實體問題
提升核聚變能源經濟性、可行性
加快實作聚變發電
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釋出
為人類深入認知火星作出中國貢獻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2023年
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釋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
包括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
魯賓遜投影圖
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
空間分辨率為76米
将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
和火星科學研究
提供品質更好的基礎底圖
大陸科考隊首次登頂卓奧友峰
首次在該區域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10月1日
第二次青藏科考
卓奧友峰極高海拔綜合科考隊
成功登頂
首次在該區域實作
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大陸科考隊首次登頂
珠峰以外的8000米以上高峰
也是在青藏高原生态保護法正式實施後
組織的首次綜合性科考
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膨脹機
大陸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邁上新台階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壓縮空氣儲能
是最具發展潛力的
大規模儲能技術之一
膨脹機是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核心部件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實體研究所等研發
國際首套
300MW級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膨脹機
內建測試中
各項測試結果均達到或超過設計名額
新一代國産CPU龍芯3A6000釋出
自主研發、自主可控
▲點選海報,了解科研成果詳情
CPU是計算機運算與控制的核心
如同人的“大腦”一樣指揮各部件的運作
新一代國産CPU——龍芯3A6000釋出
采用大陸自主設計的指令系統和架構
無需依賴任何國外授權技術
是大陸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
新一代通用處理器
可運作多種類的跨平台應用
本文綜合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民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網、光明日報及“共青團中央”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