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作者:漫悠芸端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資訊來源,贅述于本文結尾。

前言

在六七十年代,會一門手藝足以撐起整個家的開銷,在那個錢比命貴的年代,這些手藝人也被大家奉為座上賓。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那些手藝人多是子承父業,祖上就是一直做這個行當的,但是,随着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多數的手藝也被淘汰在了時代的潮流中,鮮有人知,你聽過、見過哪些手藝人人呢?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木匠

木匠是一種古老的行業,已經有2400年的曆史了,木匠都統一的奉魯班為祖師爺。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在當時,家家戶戶都需要打櫃子、桌子、闆凳、門框、窗戶,幾乎都離不開木匠師傅,當然也不僅僅局限在家具上,更多的手工藝品也由木匠師傅來制作。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而且,木匠手藝的學習,沒有個幾年、十幾年都出不了師,基本上徒弟都是從小就跟着師傅來學習了,這樣成長的木匠,手藝才更加的精湛。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但是木匠并沒有随着時代而淘汰,反而具有發展的潛力,現在好的家具都是需要手工打磨出來的,而且一些對應的公司,也會高薪聘請這類手藝人,可以說是求賢若渴的存在。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雖然沒有被淘汰,但是這些手藝并沒有被很好的繼承下來,因為這類手藝是需要吃苦學習的,現代人往往無法克服這些苦,也是導緻了這個手藝出現了斷層。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裁縫

裁縫匠和木匠的手藝一樣,在當時都非常的吃香,誰家不穿衣服呢?每當嫁娶、辦喪的時候,往往都要找到裁縫。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在古代,一些貴族的衣服也都是裁縫定制的,在皇宮中,更是有皇家禦用的裁縫,隻為皇族做衣服。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裁縫也有自己的祖師爺—軒轅,裁縫往往有兩種,一種是走街串巷上門服務的,另一種是開的裁縫鋪,裁縫鋪往往更加的全面。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盡管如今的科技發達,許多手工業已經落後,都是由機器來完成的,但是私人訂制衣物,依然是由裁縫手工來完成的。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補鍋佬

“補花碗,釘洋碟,補鍋羅!”,這便是補鍋佬吆喝的台詞,他們挑着扁擔走街串巷,這扁擔裡裝的也都是各種補鍋的工具。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在當時,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好,鍋多數也都是鐵制的,在破損之後往往也都不舍得換新的或者扔掉,也都等待着補鍋佬的到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補鍋佬靠着自己的手藝,輕輕松松就能補好一口鍋,然而在與時俱進的今天,不僅鍋的材質提升了,并且不易破損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而且就算鍋壞掉了,無非換一個新的就好了,不再會想到去補一補的事情,補鍋佬也失業了,逐漸的減少直至消失。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石匠

石匠并非單純開采石料的職業,還可以對石料進行加工的手藝人,這樣算來石匠這個職業在曆史上存在的最久,畢竟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的祖先就開始利用石頭來做成狩獵工具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而且在一些古老的壁畫、石橋、石佛像中都可以看到石匠的影子,總之與石頭有關的工藝,都與石匠相關。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磨刀匠

在當時,家中的菜刀不鋒利了怎麼辦,那就是坐等磨刀匠的到來,長條木凳、帆布圍裙、磨刀石、戗子,這便是磨刀人的行頭。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剪子、菜刀都可以來磨,磨刀匠用自己熟練的手藝對工具進行打磨,磨完之後工具鋒利如初。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在現在,再也聽不到磨刀匠的吆喝了,不是他們手藝不行了,而是生活條件變好了,更多人會選擇換新的工具。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剃頭匠

我們現在叫剪頭、理發,以前的人們叫剃頭,剃頭匠不單單會剃頭,還要掌握,梳頭、編發這些手藝,是以往往一個好的剃頭匠都需要掌握。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在當時,剃頭可不像我們現在理發店的工具齊全,多數的技術也都來自工具,而剃頭匠的手藝都是真材實料,就用簡單的工具,就能完成剃頭。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剃頭匠也沒有固定的場所,往往也是背上一個闆凳,走到哪剃到哪,随着發展剃頭匠也被時代淹沒,現在的人們也都更傾向于去理發店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傘匠

現在人幾乎沒有聽說過這個職業了,當時在,農村地區尤為常見,雨傘壞了也不會丢掉,而是拿到傘匠那裡,縫縫補補又三年。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從傘骨到傘面,都可以很好的被傘匠修補完成,但是現在不同了,雨傘壞掉了往往也就扔掉了,再買一個新的就是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鋸木匠

“拉大鋸,扯大鋸,外婆家門前唱大戲”,這首大家熟悉的歌謠,就是根據鋸木匠的工作衍生出來的。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鋸木匠往往都是兩個人,因為在當時做房梁、做家具都是用樹木的木材,比較大的緣故,需要兩個人拉鋸才能完成。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他們會把木頭分割成所需要的大小和厚度,用于不同的地方,而且還是一個出力的活,沒點力氣真幹不來這個行當。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發展到現在,這樣的鋸木匠也少之又少,已經被機器所替代了,畢竟人眼的精準度不如機器的,取而代之的就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鐵匠

鐵匠不同于其他職業,他們有屬于自己的鐵匠鋪,還有用于打鐵的爐子。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在打鐵時,還需要手拉風箱來控制溫度和火候,期間如果出現偏差的話,這個鐵打出來的效果就沒有那麼理想。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在古代的鐵匠,一些兵器、铠甲的制作都需要用到鐵匠來完成,而且都是一件件親手敲打出來的。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而在六七十年代,人們多使用的鐵制品,也都有鐵匠來完成的,一些農用的鐵制工具都出自鐵匠師傅,拿起小錘子、大錘子,鐵夾等工具進行打造。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不過,現在的鐵制品都是一體化的由現代工廠完成,更加節約成本和時間,而且還可以量産。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彈匠

彈匠就是彈棉花的工匠,也屬于九佬十八匠中的職業,而且彈棉花的手藝也不簡單,因為它的工序十分的複雜。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當時如果家中的舊被子要翻新,就需要彈匠來完成,想做一床新的被子,并不像現在都是買的成品,而是需要一床床的,用一個類似“弓”的工具彈出來的。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時至今日,随着被子的品種越來越多,而且用的材質也都各不相同,用棉花當被子的人家越來越少,彈匠也慢慢的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這些手藝人在當時都是出衆的職業,但是随着社會的進步,他們也不得不放棄了一輩子的營生,這些手藝也在慢慢的失傳,再也找不回當初的感覺了。

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現在卻很少遇到

這些傳統工藝的流失也都被相應的事物所替代,這也表明了國家在飛速的進步之中,如今我們應該緬懷過去,期待未來,這些手藝人你聽說過幾個呢?

參考資料

齊魯日報:《魯班,古代發明創造的文化》

自貢方志:《剃頭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