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作者:史說有道

引言

在中國傳統焚香習俗中,生活用香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無論是傳統的文人用香,還是女性閨房用香,香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極高的使用價值。

在《雍正十二美人圖》中,香爐器物出現三次,分别是在裘裝對鏡、撚珠觀貓、觀書沉吟場景中。在男性視角下,觀鏡、讀書、雅坐與傳統文人生活習慣相關。

畫中的香爐反映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道德要求,表達了閨房中的無盡哀愁,流露出封建社會男性對女性生活的審美幻想。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從古到今,“香”常被用來描繪美好的事物、德行、情感。在傳統形容女性的詞彙中,總是離不開一個“香”字。如女子的面頰稱為“香腮”,女子的頭發稱為“香雲”,女子的面容稱“香培玉琢”,女子的肌膚稱“香嬌玉嫩”,女子仿佛是香的代名詞。

明末清初的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說:“名花美女,氣味相同,有國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結自胞胎,非自薰染。佳人身上實實有此一種,非飾美之詞也。此種香氣,亦有姿貌不甚嬌豔,而能偶擅其奇者。”

可見美人與香是無法分開的,文人筆下的美人有着視覺美感的國色,也自帶嗅覺審美的天香,視嗅結合構成了一個活靈活現的美人。在傳統表現女性的圖像之中,美人身上自帶的香氣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但是作為形而下的器物則可以表現無形的香氣。

一、無形的道德要求

明清時期的仕女畫是盛唐之後的第二個發展高峰。它與西方透視相結合,在明清審美風尚的影響下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仕女圖。

《雍正十二美人圖》傳為宮廷畫師所作,繪制的是雍正心中的漢人女子形象。在展現女子私人活動的十二幅圖中,有三處出現了香爐。香爐形制各有不同,既符合傳統生活用香的習慣,也與畫中人物活動相适應。

《裘裝對鏡圖》中描繪的是一位衣着華麗的女子手持銅鏡,對鏡自觀。此類女子觀鏡圖在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屢見不鮮。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顧恺之根據西晉張華的《女史篇》所作、具有教化意義的《女史箴圖》中第四段刻畫的就是兩個婦女對鏡梳妝,并附有文字“人鹹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女子觀鏡修飾自身,一直是中國傳統儒家倫理中“閨範”的要求。

清代帝王推崇儒學,社會對女子的外貌要求也越來越嚴苛,女性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容貌。《裘裝對鏡圖》中的美人發髻整齊,卻還要對鏡自視,檢查自己的妝容。

封建禮教思想控制下的女子不僅要妝容齊整,内在的品德修養也不可忽視。觀鏡是對自我容貌的檢視,手邊的銅香爐則喻示其品德。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詩經》中的美人吐氣若蘭,曹植《洛神賦》中的美人氣若幽蘭,可見古人幻想中的美人是自帶香氣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蘭具有獨特的意義與象征性。這既是因為蘭花有獨特的香味,也是因為它喻示道德品格,有着嗅覺審美與品德意蘊的雙重意義。

在古人幻想中,美人周身是充盈着香氣的。在中國香文化中,“氣味”與人物品行是相連的。《尚書·周書》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香氣是品德的代表。而“香氣養性”也是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與重要特色。

畫中人物使用的銅手爐也稱“袖爐”“手熏”等,形制精巧,是舊時宮廷乃至民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的掌中取暖工具,除了可取暖還可用作熏爐,達到熏香的目的,也可實作傳統用香的養性功能。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男性畫家把對女性閨房活動的想象付諸現實,圖像中的美人因為香爐的加持,既有國色也有

天香,安排在手邊的香爐同時滿足了有暗香盈袖的嗅覺幻想。

畫面中的鏡子可以修飾容貌,香爐裡無形的香則可以頤養性情,進而實作中國傳統禮教要求下的内外兼修。香爐與鏡子的配合既展現了女性的閨房活動,也反映出封建禮教對女性無形的道德要求。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二、閨房中的無盡哀愁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不許戾家。”燒香、點茶、挂畫、插花被宋人稱為“四藝”或“四雅”,是宋代文人雅緻生活的一部分。

焚香進入閨房,與文人用香習慣相連,反映出女性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

在傳統文學作品中,對女性焚香的描寫少不了一個“愁”字。李清照的幾首小詞都寫了女性生活中的焚香。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明清時期仕女圖中的女性形象不同于盛唐美人的豐腴、雍容華貴,更多追求的是美人弱不禁風的病态之美,女性面部表情也多有愁容。這種人物表現風格反映了當時對美人形象的審美要求。

明清時期仕女畫家十分注重仕女畫中的情景塑造。《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十二位美人周圍生活景物也是各不相同,周圍場景與人物活動互相配合,我們可從周圍景物、裝飾品來探析人物的内心活動。

在《撚珠觀貓圖》與《觀書沉吟圖》中,人物身側出現了不同形制的香爐,在香爐襯托下,畫中的女子也少不了一個“愁”字。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撚珠觀貓圖》中的美人手持手串,肘部靠在大理石桌面的木桌上,身旁是青銅鼎式香爐。跟随美人的目光,我們可以看見兩隻正在嬉戲的白貓,白貓為畫面增加了一絲活力,但也反襯出畫中人物的孤寂。

在身旁香煙的烘托下,美人應該是通過這兩隻嬉戲的白貓回憶到與有情人的浪漫生活,不禁面上略顯哀愁。

《觀書沉吟圖》中出現了兩首詩,一是仕女身後:“櫻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

風半懶時。一種心情費消遣,缃編欲展又凝思。”

詩中的“櫻桃小口柳腰肢,斜倚春風半懶時”是對美人形态的描寫,畫中的仕女也如詩中描繪的一樣有着櫻桃小口和軟若楊柳的腰肢。詩文的後半句“一種心情費消遣,缃編欲展又凝思”則是對仕女表情和心理活動的描寫。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畫中仕女手中拿着書,目光卻移向别處,做思索之狀,讓觀者也不禁疑惑仕女看到什麼讓她開始凝思。

仕女手中的詩集給出了答案,翻開的頁面上寫道:“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勸誡人們要珍惜少年時光,及時摘取愛情的果實,仕女看到這首詩心中難免感歎自

己正值青春年華卻沒有等到愛情。仕女身後不遠處是一尊形制古拙的香爐,為畫中仕女增添了一分哀愁。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三、男性的審美幻想

焚香,在傳統文人生活之中占據着重要地位。“焚香”作為“四藝”的一部分,除了給文人帶來嗅覺享受之外,還能彰顯文人的身份,滿足他們精神需求。香,可養生,可養性,既可帶來嗅覺享受也可激發審美聯想。

《雍正十二美人圖》的贊助人和繪畫者均為男性,圖中閨房的女性活動以及生活場景反映了男性的審美幻想。

女性低垂的眉梢、軟若楊柳的腰肢皆代表了清代男性對女性外貌的審美要求。除了外貌的要求,男性文人也會賦予這些女性更深層次的精神幻想。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與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相背離,明清時期,在江南青樓文化的影響下,文人更青睐能吟詩作賦的女性,青樓也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揮毫潑墨,以青樓女子為描繪對象

的仕女畫開始大量出現,其中蘊含着文人的審美情趣。

書本可以直覺地表現出女性的才氣。在十二幅美人圖中,《撚珠觀貓圖》《持表對菊圖》《觀書沉吟圖》《博古幽思圖》《桐蔭品茶圖》中都有書籍出現。無論是書架上還是手邊的書籍,都反映了讀書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普及。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無論是讀書還是沉思,在表現男性生活場景的畫作中大多有香爐,香爐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文人的修養。

香爐出現在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雅的象征,在讀書之時更是少不了一爐香。陸遊《假中閉戶終日偶得絕句》詩中寫道“焚香閑看玉溪詩”。

文人讀書焚香除了可養生、養性,也可激發想象力。香氣營造的虛幻空間能激發讀書人的想象力,香氣彌漫,眼前的景物變得虛虛實實,煙霧随風浮動,思緒也飄向遠方,幻想與現實結合。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結語

《雍正十二美人圖》展現了清代仕女畫的審美新風尚。畫中香爐的出現表明了清代用香的普及,展現了用香的多樣性,背後蘊含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道德要求,表達了女性情思,反映了男性對女性生活的幻想。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香爐隐喻是什麼?

參考文獻

《閑情偶寄》

《中國香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