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1944年,在二戰的炮火紛飛中,已年入古稀的毛姆不由回憶起一生的經曆與感悟。

天生身體的殘缺,使得他過早見證了世态炎涼;内向敏感的性格,塑造了他敏銳的文學嗅覺。

他一生閱曆無比豐富,當過醫生、上過戰場、甚至當過間諜。

是以,毛姆的作品裡,多多少少有着他自己的影子。

《刀鋒》也不例外,主人公拉裡參與一戰、環遊世界、印度求學的經曆,都來自于現實中的毛姆自身。

這一回,他首次将“我”融入書中,以局中人的口吻,叙述主角們的人生之旅。

貴族青年拉裡,在參加一戰時,目睹好友為救自己而死,由此對生活産生迷茫,放棄已有的富貴與前程,周遊世界以探索心中之惑。

與此同時,拉裡昔日的戀人、朋友們也各自經曆着人生的陣痛。

在離别、愛恨、愁苦這些生活既定的課題裡,有人掙脫而出,收獲圓滿;有人沉淪其中,墜入深淵。

看完他們的故事,你便會明白:

适當涼薄,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伊莎貝爾和拉裡,本是一對即将邁入婚姻殿堂的恩愛情侶。

可拉裡在服役參戰歸來後,卻與從前判若兩人。

他拒絕長輩們安排的體面工作,逃避唾手可得的名聲财富,而獨居在一間簡陋的出租屋裡,整日在街上閑逛、在書店看書。

而他對此的解釋,僅僅是“我不太清楚我的人生目标,想弄清楚宇宙的奧秘。”

在習慣了追名逐利的圈子裡,拉裡顯得如此頹廢堕落,也讓伊莎貝爾産生了強烈的不安。

對于伊莎貝爾而言,手中握住的錢财、穩定踏實的工作,才是人生應有的追求。

觀念的不合,讓這對戀人一度陷入僵持,彼此深感痛苦。

于是,伊莎貝爾以一年為期,讓拉裡遠赴巴黎,試着找尋他想要的答案。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但一晃兩年過去,拉裡卻始終未給出确切的回複。

再次見面,兩人坦誠地交換了彼此的真實想法。

比起之前,拉裡越發輕視物質與名利,甚至想将一生都用于追逐哲學。

而聽完拉裡對未來的描述,伊莎貝爾也更加确信,自己想要的是一個現實意義中奮進向上的伴侶,而不是一個滿足于精神糧食的理想主義者。

在愛情與理性的權衡下,伊莎貝爾最終含淚取下婚戒,與拉裡告别。

不久後,伊莎貝爾嫁給了務實肯幹的格雷,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而拉裡在環遊世界中也找到了内心的答案,收獲了靈魂的安定。

《美麗新世界》裡有一句話:

“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不是讨好他人,而是滿足自己。”

要知道,他人皆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羁絆再深也不過同行一程。

為了迎合他人百般委曲求全,或許能換來他人一時的欣賞,卻終究會丢了自己。

人生短短幾十載,不必活成别人的附屬品。

更重要的,是把目光聚焦在自身,見我所愛,知我所想,行我所欲。

先盛滿給自己的愛,将自己安置妥當,才有餘力照顧别人。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十年後,拉裡結束旅行回到故鄉,卻發現曾經的好友都在面臨人生的困境。

格雷因金融危機而破産,一蹶不振,伊莎貝爾對此束手無策,焦急度日。

三人幼時的朋友索菲,突遭意外,深愛的丈夫和兒子身亡,讓她深陷絕望,在酒精和毒品中麻醉自己。

拉裡見此,決心救好友們于水火。

他花了幾個月,用自己的所學,幫助格雷走出了陰影,重振旗鼓。

這一次的成功,讓拉裡自以為能成為世間疾苦的救世主,也可以如法炮制地拯救索菲。

他許諾索菲與她結婚,趕走了她身邊三教九流的“男友”,每日與她寸步不離,幫她戒酒戒毒,還給她套上時髦而體面的衣服首飾,将她拾掇得幹淨體面。

拉裡以為這樣便能把索菲從堕落的深淵裡拉出來。

然而,表面煥然一新的索菲,眼底依舊有着化不去的哀戚。

與其說她在變好,不如說她如同一個提線木偶,任憑拉裡擺弄。

更糟糕的是,拉裡對索菲的熱心,勾起了伊莎貝爾的嫉妒。

就在兩人結婚的前夕,伊莎貝爾故意将索菲一個人留在屋子裡,還在她面前放置了一瓶酒。

果然,索菲一離開拉裡的束縛,便立刻打回原形,再次堕入享樂縱欲的懷抱。

她逃了婚禮,重拾往日的荒唐生活,将拉裡之前的苦心全部付諸東流。

拉裡沒有明白,他所謂的救贖,對索菲而言隻有痛苦和别扭。

她沒有改變的意願,自然也不會對拉裡的付出有所感恩,反倒隻想逃避。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不久後,索菲便在一個深夜被陌生人所害,如願以償地求得解脫,結束了這痛苦的人生。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

你連想改變别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像太陽一樣,隻是發出光和熱。

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

在這蒼茫人世,各人自有門前雪,每個人也有各自的應對方式。

你覺得浪費時間的,可能别人覺得樂此不疲;

你覺得毫無用處的,可能是他人熱衷的消遣。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好心,去代替别人的成長。

畢竟,每個人的經曆不同,思想自然也迥異。

冷眼旁觀看似是無情,實則才是真正的善良。

不要妄圖修改别人的跑道,更不要陪跑别人的糟糕人生。

允許别人按自己的意願去經曆、去成長、去觸礁,才能讓别人成為别人,讓自己成為自己。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拉裡的修行途中,還遇到另一位曾為情所困的女子——蘇姗。

相較于索菲,蘇姗的人生起點更低,經曆也頗為坎坷。

蘇姗家境貧寒,父親早逝,與母親靠着救濟金過活。

如此長大的她,自然也沒有能傍身的技能,一直以來靠依附不同的男友而活。

第一段戀情,交往一年時對方告訴她,自己的經濟狀況已經捉襟見肘,蘇姗便識趣地聽懂暗示,收拾行囊離去。

第二段戀情,男友靠以蘇姗為模特的畫像小獲成就,卻立刻抛棄了她,投向一位有錢寡婦的懷抱,蘇姗也不吵不鬧,主動退場。

幾段戀情裡,蘇姗也掏心掏肺地愛上過一位男友。

他沒有過多的收入,她便外出打工也要留在他的身邊;他闡明自己不會與她長久,她還是心甘情願地為他生兒育女。

然而,就在蘇姗生下女兒後不久,畫家卻因為無法忍受貧窮而傳回家鄉,繼承家裡的木材生意,斷絕了與蘇姗的聯系。

畫家的不告而别,使得蘇姗悲痛欲絕,加上産後身子虛弱,她大病一場,差點撒手人寰。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但蘇姗并沒有長久地沉溺于痛苦中。

在纏綿病榻三個月後,發覺住院花光了男友留下的所有的錢,蘇姗便帶着女兒沿街一家家敲門,以求一份工作謀生。

當拉裡出現,為她提供幫助時,蘇姗嚴守邊界,既不過問拉裡的過去,也不與他墜入愛河。

後來,蘇姗憑借着多年在畫家身邊的耳濡目染,開始嘗試自己作畫。

原來,她多年沉澱下來的藝術修養,早已不輸很多畫家。

這份藝術的才能,也讓蘇姗吸引了一位愛好藝術的富商。

當她的畫得到業内認可,得以出席畫展時,富商也真正為她所傾倒,向她正式求婚。

過去的漂泊和艱辛終于畫上句點,蘇姗的人生也迎來了圓滿和幸福。

伏爾泰曾說:

人生布滿了荊棘,我所知道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面迅速踏過。

我們對于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想得越多,它對我們的傷害就越大。

人生海海,我們難免會遇到痛苦與不甘之事。

如果駐足其中,它便會在每一次回想時反複傷害我們。

而如果盡快走出,則會發現那些曾以為跨不過的深溝,不過是一處普通淺灘。

難喝的藥,不要回味,立刻漱口;

泥濘的路,不要停留,快速走過;

悲傷的事,不要回憶,及時忘卻。

許多事情既然我們無法改變,不如“薄情”以待,盡早翻篇。

毛姆《刀鋒》:活得清醒的人,都有點“涼薄”

有人說:“毛姆的筆下總是聚少離多,殘酷得叫人當頭棒喝,如夢初醒。”

《刀鋒》更是如此。

伊莎貝爾與拉裡的分離,讓人明白先愛自己,再愛别人;

拉裡拯救索菲的失敗,讓人知曉盲目相助,不如尊重他人;

蘇姗的蛻變與成長之路,讓人學會及時翻篇,勇于朝前。

人生在世,精力有限。

不必對所有人負責,也不必事事都挂心頭。

對外界“涼薄”一點,内收精力與善意,才能在喧嚣繁雜中,妥帖安置自己。

畢竟,唯有強大的自我,才是生命最穩固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