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母親面臨選擇時,她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她的孩子。2009年,湖北武漢的陳玉蓉就是這樣一個母親的寫照。
她年過半百,卻為了給患病的兒子移植肝髒,在寒冬臘月裡開始了漫長的“長江邊行”。
每天清晨,陳玉蓉裹着單薄的棉衣來到長江邊。江風咆哮,寒意逼人,她卻毫不在意,隻是重複着單調的步行。起初,每次她隻能堅持走上一個小時,就會雙腿酸軟,無法繼續。
但為了讓自己的身體達到供肝條件,她咬牙堅持。三個月過去,她的肌肉逐漸強健,能夠堅持走上幾個小時。當天色漸暗,她才一瘸一拐地回到家中。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陳玉蓉經曆了痛苦和折磨。她的鞋底磨破了幾雙,腳上起了血泡,她卻不敢停下腳步。為了讓身體快速适應,她每天隻吃一頓飯,身體虛弱到雙手發抖。
可她知道,這是救兒子的唯一希望。她必須變強壯,她的肝髒必須健康,她要成為兒子重生的恩人。
終于,在長達七個月的鍛煉後,陳玉蓉達到了供肝的各項名額。手術當天,她如釋重負,把自己的肝髒一分為二,移植入兒子體内。
術後,她虛弱地躺在病床上,臉上卻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她的兒子重新獲得了生命,這是她作為母親唯一的心願。
陳玉蓉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一個婦弱的中年母親,僅憑一份對孩子的愛,創造出生命的奇迹。在這件事上,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也看到了中華民族視生命高于一切的崇高品格。
作為人子女,我們應當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恩賜。不論何時,我們都要牢記陳玉蓉母愛的偉大,并傳承這份親情之光。
吳起,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卻在母親去世時表現出難以置信的不孝行為。
消息傳來那天,吳起正與魯國國君商讨軍國大事。他本可以立即回家履行作為兒子的天職,但他絲毫沒有這個意思。
母親在他心中原來如此不值一提!于是他繼續遊說國君,希望能在魯國獲得重用。
然而他錯估了局勢,魯國并不打算讓他出頭。失意的他又投靠到魏國,終究沒有獲得認可。在兩國之中翻來覆去,吳起已經無心去想死去的母親。
最後,吳起來到了楚國。他憑借軍事才能迅速獲得重用,但也是以在楚國結下仇敵。就在他作為楚國上将取得決定性勝利之時,大臣們聯合起來,說他功高震主,必須鏟除。
終于,還在沾沾自喜的吳起被抓住殺害,死狀凄慘。
吳起一生戰功彪炳,卻在人生最後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關鍵就在于他不孝、忘恩的行為。母親對他的養育之恩浩蕩如海,他卻為了獲得權勢不顧孝道。
如果他能在母親過世時盡到孝子的責任,一切也不會如此失控。
吳起的故事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不孝之子,終将遭殃。尋找外在的精神寄托,而背離了家人,那樣的寄托将是虛無的。
作為人子女,我們必須牢記孝道,這是立身之本。隻有養育之恩不忘,我們才能獲得内心的平靜與喜樂。如果我們記住吳起的教訓,這樣的悲劇就不會重演。
燕子夫妻在屋檐下建立了溫馨的家,生活得非常幸福。每年春天,他們忙碌地喂養新出生的小燕子,看着它們長大飛翔,心中充滿喜悅。
然而好景不長,一日,母燕子被鄰居家的貓給抓走吃掉了。公燕子聞訊飛回,發現巢空空如也,隻剩下饑腸辘辘的小燕子在嘤嘤待哺。
他心如刀割,卻無能為力。
無奈之下,公燕子找到了另一隻母燕,請求她來幫忙喂養這些可憐的孤兒。起初,新母燕對小燕子們還算照顧,它們也漸漸長大了些。
然而就在這時,孩子們一個個不幸從鳥巢中墜落,最後命喪黃泉。
原來,這新的母親内心極為邪惡,她每天喂食給小燕子的不是蟲子,而是緻命的蒺藜種子。這些單純的小生命哪裡明白母親的惡意,還天真地接受了這緻命的“食物”,最後隻能命喪妖母之手。
這個寓言一般的故事充滿了悲劇色彩。它警示我們,生命中再也找不到像親人那樣真心待你的人。公燕子在傷心之時尋找外面的依靠,結果招來無妄之災。
作為人子女,我們更要牢記這一教訓——親生父母最重要,外面終究不是你的親人。不要輕易在外找精神寄托,那樣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平安。
大鶴築巢的懸崖,此時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名捕鳥人盯上了大鶴潔白的羽毛,打算将其據為己有。為此,他甚至拿起斧頭,要砍斷大鶴巢下的大樹。
巨樹即将倒塌的那一刻,大鶴終于意識到生命的威脅。它低頭看了看身邊還在成長的小鶴,心中湧起了前所未有的勇氣。
它必須保護巢中的骨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
于是大鶴毅然開始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一根,兩根......血迹斑斑,疼痛難忍,但它堅持着,直到鳥賊終于心滿意足地離去。
大鶴舍己為人的精神,令每一個讀者動容。它把小鶴的生命看得比自己還要寶貴,這種無私的大愛,是每個人都應學習的美德。
作為人子女,我們要牢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就像小鶴之于大鶴。我們要報答父母的恩情,使命必達。
大鶴的高尚情操也在中華民族延續千年。我們要感恩父輩的守望相助,使我們免受生命的傷害。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他人的關愛與鼓勵将是最好的良藥。
這正是中華民族“扶老攜幼”的美德所在。
我們會永遠銘記大鶴舍己飼子的高尚精神。當我們面臨考驗時,也一定要保護我們最心愛的人。親情的偉力可以超越一切,隻要我們像大鶴那樣無私奉獻,就一定能守護住我們最重要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完全幸免于生活的艱辛。即便是父母,也無法完全保護子女免受風浪。
曾經,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父母供給你食物和居所,你可以無憂無慮地學習、玩耍和成長。然而好景不長,當你長大成人,父母的羽翼也無法永遠庇護你。
走在城市的街頭,你會看到許多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遍體鱗傷,艱難地完成着掃街工作。這也是他人的父母,他們曾經也期盼孩子們遊刃有餘地生活。
但是殘酷的現實給了他們響亮的一耳光——父母能給予的畢竟有限。
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生活在底層的普通人。他們不是企業家,不是官員,隻是普通的農民工,普通的待業者。
他們也想給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有太多無奈。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比别人更早獨立,去承受社會的陣痛。
但是,我們不應該是以責怪父母的“無能”。相反,這些困難教會了我們獨立自強,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艱苦的環境迫使我們成長。
我們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他們給予我們生命的機會。
當你我成為人父人母之時,也會體會到這無能為力的痛苦。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這句古語提醒我們,當父母年老時,子女更要孝順關愛。
何為孝順?孟子有雲:“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其 Hung 之憂,無其他憂者,則孝子也。”當父母有所憂慮時,孩子就要解其憂;當父母有所需要時,孩子就要滿其需。
這就是孝道的真谛。
親人間最寶貴的感情,就是互相關愛、互相扶持。古人說:“教子無方,貴在專心。”作為子女,我們要用一顆專一的心來侍奉父母。
父母養育之恩,浩浩蕩蕩,難以回報。是以子女隻有一心一意地侍奉父母,才能感恩他們的恩澤。
歌德說:“該感激的,都是父母;該敬畏的,也是父母。”父母之愛高于生命,在他們心中,子女永遠是最重要的人。
我們絕不能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更不能輕易厭棄他們的不完美,而要以寬容和諒解對待老年的父母。
讓我們從陳玉蓉的故事中汲取智慧,牢記父母之愛偉大;從吳起的教訓中領悟人生道理,不要忘恩負義;從大鶴自救的精神中感受親情力量,學會舍小家為大家。
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珍惜這世界上最美好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