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愛老黨員,祝福百歲老人。5月21日,西安财經大學退休職員來到西安基礎大學黨委副書記、百年黨員楊杜的家中,祝賀他誕辰100周年,并給老人一個生日禮堂,上面刻着"傅汝東海長流水, 壽碧南山不老松"。
地下黨員誕生的"教育家"
楊渡出生于陝西鳳翔,1949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農學經濟系,後留學,曆任學校農學經濟部黨支總書記、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直至1976年。 當他被指令離開時。
在西北農學院學習期間,楊渡思想進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49年3月成為地下黨員。他與學生自治會的地下成員和聯盟成員一起,加強了學校的安全,并為解放做好了準備。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野戰部隊出兵接管西北農學院時,楊某擔任應急委員會聯絡組副組長兼軍事代表書記王剛。在他們的積極配合下,解放軍代表成功錄取了這所學校。憑借對教育事業的執着,楊留在學校參與工作。
楊杜擔任農經部秘書長多年,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善于調動各年齡段教師的積極性,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才華、裝備精良的農業、經濟人才。在組織學生到農村教學實習的過程中,他經常深入到村裡實習團隊,了解實際情況和困難,積極協調地方政府的解決方案,使每一次實習活動都能順利開展。
1964年,為慶祝新農成立三十三周年,楊杜負責修訂《西北農學院史》。1976年,陝西省委、省政府針對當時全省高等教育學校的情況,決定成立西安基礎大學,抽調楊度等人組織,開創了全國第一所特殊教育模式。1978年12月,西安基礎大學正式成立,後更名為陝西商學院,并入西安财經學院後更名為西安财經大學。
楊杜老人告訴記者,西安基礎大學在籌備中,隻有7名從業人員。作為學校黨委副書記,他經曆了開辦學校的艱辛,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學曆人才。學校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由《光明日報》以四個頭版頭條的形式進行宣傳和報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離開後的這些年裡,楊某一直關注着母校西北林業科技大學、西安财經大學的發展進步,這兩所學校他都有活動可讀,而且一直準時到場。2007年5月20日,楊緻信西安财經研究院,提出要修改和完善學校即将開辦的校規。2007年5月,西北農林大學采集了曆史資料、老照片和名人檔案,楊獨欣喜地将他儲存了自己幾十年前的清代版《康到山武功縣》一書捐贈,并附有詳細的捐贈說明。
省老科教協會"老勞動模式"
1984年經曆了分居安休養手續後,楊渡并沒有享受到無憂無慮的食衣、自由的休息生活,而是始終想趁着身體還是硬着的,繼續為黨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1985年,楊某與一批退休同志一起,開始組建陝西省進階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1987年,省協會正式成立,楊杜擔任常務副會長,主持會議的日常工作。在3年内,協會發展了7000多名會員,擁有10多家私人機構,獨立經濟實體也有10多家;10多年來,楊渡和願意奉獻餘熱的老科教工作者,為振興陝西經濟、加快建設而不懈努力。1991年,中國科技工作者退休協會授予楊杜"優秀退休科技工作者"榮譽稱号。
正當楊正滿懷信心地準備組織老科協從業人員獻熱時,不幸遭遇車禍,導緻右肩鎖骨骨折。無奈之下,不得不承受辭去省老科教協會上司職務的痛苦。在此期間,他還擔任省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參與了陝西省農業經濟合作史資料的編輯等重要工作。
健康老年的"好榜樣"
2021年9月10日淩晨5點.m,記者特意挑了一個清晨,隻為趕上楊杜老人每天的戶外晨練時間,給老人拍了晨練照片。
在一棟住宅樓前的花園裡,我看到一個略顯瘦弱但精神抖擻的老人,他正在專心練習健美操。腰部不駝背,背部不彎曲,站立穩重,不用拐杖,一招一把,獨特的動量!陪同記者采訪學校離退休黨總支第五屆退休黨支部書記李兆成介紹:楊度特别注重運動健身,幾十年來一直堅持。每天清晨要做半個多小時的晨練,全年雷聲都不可能。如果家裡的陽台上下雨,走出家門,在院子裡下雨。
在談到自己的保健秘訣時,楊渡老人說:生活一定要有規律,我也這樣做。每天早上,他堅持鍛煉半個多小時,下午走出家門,沿着愛之路的門口走到附近的傅聰路再回來。由于他對健身的關注,他仍然靈活,走路自由。
據記者介紹,楊渡老人的長壽,也與家庭和睦、小孩子的孝道有關。楊渡有六個孩子,現在每周輪流陪着老父親,好好照顧老人的食衣,每天想辦法為老人做好吃的飯菜,確定老人每天都能得到足夠的營養,過上長壽健康的生活。
楊杜老人的孩子們說:老父親除了每天堅持健身鍛煉外,還要努力跟上與時俱進的思想,與社會始終保持着密切的聯系。他和他的老師、同學、朋友、同學有着深厚的友誼,至今仍與70多年前的國中生保持着聯系,并與一些朋友堅持多年的往來往來。正是因為有那麼多的朋友和親戚,老人的老生活才十分充實。
此外,李昭成還告訴記者:老黨員雖然老了,但總忘了自己是共産黨員,積極參加黨組織活動。隻要黨支部活動,老黨員總是積極參與,熱情發言。今年6月23日,第五屆退役黨支部召開建黨百年座談會,楊杜發言10多分鐘,激動地表達了他對黨組織的深切感受。
(記者 吳光宏 陳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