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高山》《綠天》《深春》《衆神》
- 讨論購地券和服裝疏浚中含糊不清和敷衍的術語
朱超龍
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 土地購置券和服裝疏浚在"東海""高山""綠日""深泉"與神靈相結合時很常見,如"山上的鹿""魚入深泉""龍升天""鳥兒飛向天空"等。本文分析稱,這些遺址是有意模糊處理的結果,目的是敷衍地檢查地下神靈,使之沒有證據,進而默許死者進入地下世界。這種稱呼起源于魏晉時期長江中下遊,後來發展受道教的影響,在唐宋時期極為流行,宋代以後逐漸衰落。
關鍵詞: 東海;
購地券自東漢以來就很受歡迎,一種殡儀具,反映了一般中下層人民的信仰,在古墓中随處可見。由于墓主的姓名、産地、死亡時間等資訊,對墓主身份的确認和墓葬年齡的确定具有重要意義,其語言中充滿了強烈的民間信仰色彩,展現了古代社會的許多方面, 是以,它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目前,對購地券的研究已經十分充分,對其源流、反映的民間信仰、經濟社會狀況以及一些術語的含義進行了深入探讨。但是,有一種語言在購買土地券時并沒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這樣的術語以"東海""高山""綠日""深春"和自然神的形式出現,大緻起源于衛晉時期,特别是在唐宋時期的土地購買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筆者認為,購買土地券有一點關注,對學者們有一點關注。這些術語的基本風格可以在江西的濮陽縣出土,"唐開城三年(837)姚仲然土地券"為例:
"......(誰')書?水中的魚。誰在讀它?高山鹿。鹿在哪裡?上山。魚在哪裡?在深春中。......"[1]
"魚"和"鹿"在這裡作為書券和讀書券的自然神出現,除了魚、鹿、自然神在曆代購買土地券時看到的還有"鶴""龍""虎""鳥""太陽""星月""竹木"等等。除了書券和閱讀券外,其職責還包括"知道","收錢","點錢","分發"和"數量"。除了"高山""深泉",還有"東海""山林""黃河""綠日"等。文本的格式大緻相同。
另外,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服裝疏浚也有類似的術語,但看不到自然之神,但在購買土地券時也常見的"張強"和"李定度"兩位人格神,回歸土地的隻是"海東"""海西"。這類術語出現在大量的服裝疏浚中,貫穿于服裝疏浚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其含義與購買地郵票的術語有相似之處,是以本文意在一起探讨。

一、土地購置券和服裝疏浚混合敷衍類
單詞的識别和含義
吐魯番最早的"海"服裝疏浚例子是《高長章和十三年(543)孝道用墓葬服疏浚》:"如果要尋海東,就要找海之東(牆)。最新著是《唐永輝兩年(651)杜湘無名喪服》:"如果想找海西(牆),就想找東海。"服裝文字中基本上有相似的陳述,但略有不同。大陸購地券和服裝券在《東海》的記錄比吐魯番服裝疏浚更早,而且持續時間較長,最早看到的是《東方推廣五年(361)周芳一生妻子潘氏服裝券》:"東海童書,書也出海了。《明正德十年(1515年)夏菊購地券最新時代》:《書證:東海鯉魚》。[5]
高昌時期(499-640)的中國樂器;
因為有幾個明顯标明"東海"的例子,是以家屬們認為,在疏浚時穿的服裝"海"指的是"東海"。一些學者讨論了"東海"的性質,"東海"與張和李定度的關系,以及他們為什麼去東海。比如劉兆瑞先生認為,在"東海"語言中疏浚服裝,反映了高昌人死後去"東海"的願望,這一主題的形成不僅受到道教因素的影響,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很可能和死者本人或祖先都是大陸人,其實, 展現了漢族民族傳統的"狐狸死頭山"、"靈魂歸來"這樣的心理。劉安志和費平對"東海"的解讀比較全面,劉安之對服裝疏浚使用者對于大陸移民的觀點,以及"東海之死"的觀點進一步發揮,認為"東海"是高昌人民的陰家觀念,是一種獨特的新黑社會信仰和概念, 人們在東海死後,生活在東海,其實是歸于黃泉的黑社會。費和平認為,以"海東頭"、"海西頭"為目标,張強和李定度兩人,翻越東海尋找死者,但認為"與前一位智者關于'東海'信仰的論斷并不沖突",張、李兩個人生活在"東海"是世界, 而且死者也想去或應該去最終目的地。
甘肅省酒泉市豐樂鄉魏晉墓遺(左購地券;右鎮墓券)
以上關于服裝疏浚中"海"的讨論已經比較全面,也達成了一些共識,但對本文的了解卻有所不同。從時間的概念來看,當人們認為死後,"靈魂回歸青蒿素",這是中國古代任何時候的常識。同時在同一地點,吐魯番出土了"白雀新年(461)用埋葬服疏浚"有"歸還青蒿素"的句子,吐魯番"唐德兩年(757年)張公買陰屋"也有"其家給黃田,下到黃泉"句)劉志安《死到東海說》作為唐玉台夫人葬衣的證據, 其中也有《傅東海泰的神領,付黃權,一旦出法》的明确記錄,劉文舉了營山縣博物館收藏的宋崇甯四年(1105年)賀延軒土地券也是"東海"和"青蒿素老父親"一樣出來的,"青蒿素"也就是黃泉。
對于海東,海西要找誰,要找誰,要問什麼還不夠讨論,費和談指出,從東漢時代開始,民間會做"記"藝術,舉行各種儀式來承擔鎮上的死者,以解脫死者的墓葬可能會給生者帶來災難。生人為衣物疏浚和購地券是人為的死人鎮,為了不傷害活人,漢晉時期的鎮墓文經常強調"生死不一樣,不互相傷害",躲起來,他們怎麼能找到自己的門呢?從上下文來看,海東、海西這個詞出現在全文的末尾,與張強、李定度兩個仙女在一起,是以"海"和張、李兩分錢的關系更密切,與死者沒有直接的聯系。吐魯番出土了高昌時期丢失的衣服疏浚,張、李二世神在"東海岸邊生活"後,可以看到去海東,海西當是找張強,李定度二神。
韓大吉山買下大塘溪城2020年秋季拍賣材料
另外,從張和李二世神的功能來看,同期的服裝疏浚和購地券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作為書商或看人,當然,服裝疏浚的性質仍有争議,但作為通向另一個世界的檔案,其語言模仿楊世文書的語言是毋庸置疑的。儀器中呈現的對象是地下神靈,如上文引述的《唐玉台夫人用埋葬服疏浚》:"傅東海泰的神領,付給黃泉,一旦法律","東海太神"是專門研究檔案的小神,收到《黃泉》後,整套程式就是模拟楊朝的行政運作程式。這種模式在購買土地券方面比較完整,地下仙女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有書商、看人、看人、讀書人等等。死者帶着衣物和靈魂回到地下,最高地下神需要檢讨這一點,稽核時需要證人與人相遇,即張強和李定度兩位神。這樣,到海東、海西尋找張強和李定鼎是地下神,還是由地下神屬派來的,目的是檢讨死者"涉足五道"的相關程式。是以,要海東,海西要找誰,要找誰,要問什麼就更清楚了,這有助于我們了解"海"的含義。
其實,在時代的心中,四海是作為空間概念中的概念,是當時的世界觀還是世界觀的反映。顧延武《天書》第22卷《四海》一文援引《書正》說:"天地大勢,四面都有水。《餘彥書》說,九州外,有大渤海環,是九州人生活在水裡,是以以國家的名義",并說"宋紅梅隻是海,地形高在西北,東南,所謂東、北、南三海,其實也是一個。至于北方的青嶼,是"北海",南是跨界的"南海",東海是"東海"。"世界的邊界是海洋。顧衛剛和童書界也指出:"最古老的人真的把海當成世界的邊緣,是以有'四海'和'海'的名字(在《山海全海記》中,這個概念真的是承載着皇帝的理想)。這種簡單的世界觀也展現在購買土地券上,"唐元九年(814)喬金辰買地"記載墓地的範圍為"東至東海,西至山,南至山谷,北至長城, 東海和山脈、山谷和長城顯然是假的,寓意墓主的地下屋是浩瀚的。
明白了這一點,在"東海"、"西海"的"海"中,沒有非常必要的疏浚服裝專門針對"東海",雖然有幾起服裝疏浚案例明确記錄為"東海"的例子,但更模糊的是"東海"、"西海"、"海"即世界的邊緣,或者"東海", 但也不需要小心,模糊的指向是作者和使用者的初衷。陸購券也是如此,包括"書回海"等同樣模糊的方向,也包括"東海鯉魚"和"東海兒童"等相對明确的方向。
為什麼選擇東海?或者以中原為中心人群活動,東海有更多的交彙點,容易直接觀察的自然現象往往成為古人創造觀念感的基礎,再加上東方作為日出之地,是以在四海中,古人對東海的思想體系建設了最多的體系。東海有海神,《山海大荒》說:"東海有神,鳥身是人臉,兩條黃蛇,練兩條黃蛇,名叫'扭曲'。黃帝生生玉、玉生玉靖、俞勝玉靖、東海的玉禹,隻是海神。"東海有蓬萊、方璋、漳州三仙山、戚玄王、齊維王、秦始皇、韓武皇帝,都曾造人進海求仙,這一點我們更為人所知。當韓成皇帝時,在長安設立祭壇實施郊區,包括東海神,包括四大海神成為地神之一,然後曆代都已奉獻。除了"東海",還有一個"西海"在購買陸地券的案例,服裝疏浚也看到了一個"南海"的案例,不知道是不是閱讀的問題,當然也可能與地理區域和人口的利用有關, 但目前隻有個别案例,無法深入探讨,但無論如何,它們表達的含義是一緻的。
董金黃軒墓
同樣,與"東海"并排與"高山"、"綠日"和"深泉"等地表達的含義相同,當然,它們并不都是世界邊緣的象征,但這些術語的共同特征都指向模糊不清,不知道其具體位置,這其實是購買土地券和服裝使用者希望達到的效果。無論是張實、李定度,還是魚、鶴、鹿、鳥等自然神,他們都在服裝疏浚和購地券的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收錢""數錢""配置設定""數量"等等,上任後他們都是"上坡"、"入深泉"、"綠天""上天""大地", 是隐藏的。而服裝疏浚和購地券一般都有"不選停"和"急如法"等字眼。這樣,相關負責人找不到,負責稽核神靈和時限,沒有核實證據,江西吉安出土了《宋凱寶七年(974)王兩個女人買地券》中有"拼命找,找不"等字眼,這是死者家屬希望死者盡快"靈魂回歸青蒿素", 生與死永遠,不會為人的禍害。這樣的概念在一些購地券上有更為直白的表達,比如廣東廣州出土的"南漢大寶五年(962)馬某二十四歲的購地券":
"岡山樹,每棵樹都有一個子林。如果仙女問,去哪裡追求呢?" [21]
同樣如上文引述的江西吉安出土的《宋凱寶七年(974)王二娘買地券》:
"這本書是誰?"水中的魚。誰在讀書?山上的鹿。鹿在哪裡?上山。魚在哪裡?進入深泉。絕望,看不見。對于會議,請直接等待在三田見面。"
江蘇台州出土的《宋元風八年(1085年)馬的四姑娘買地券》也有"遇見,到海換桑田"的内容,這種語言是針對前來求問的神靈,比如湖北武昌出土的《武千元二年(928)王府君土地購地券》:
"如果有上帝要問提問者:這本書指的是誰?"水中的魚。誰意味着閱讀?山鹿。但是雲鹿上山了。"[23]
這個例子也可以在服裝疏浚到"東海"找張強和李定度兩神進行驗證參考。
至此,購買土地券和服裝疏浚是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重要證明,為了保證死者死亡順利進入地下,将購買土地券建立流程,對參與者進行模糊處理,使地下諸神的審計無法核實, 進而默許死者進入地下世界,表達了家屬對死者順利進入地下世界的渴望,最終目标是讓陰陽世界不傷害。這類術語的特點是模棱兩可,目的是敷衍了事,為了便于表達,本文暫時将其稱為模棱兩可的敷衍術語。
二、含糊不清的敷衍術語的起源、分布和潤飾
從時間上看,自然神在購買土地券時參與購買土地契據的程式發現,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黃武四年(225)豪宗土地購置券》:
"任何知道體積(憑證),陽金鑷子,蜻蜓和魚的人。蜻蜓飛向天空,魚兒墜入深淵。"[24]
還有一個例子,在西津時期,在江蘇南京出土,"西金永甯兩年(302)陰太壽□買地券":
"如果有人問書中是誰?"是魚。魚在哪裡,深水遊泳,想要的,河流。"[25]
《東吳黃武四年(225)昊宗買地券》文中《飛向天空》和《西金永甯兩年(302)尹太壽□買地券》中的《魚、深水遊》和後世的類似用語也沒什麼不同,都屬于發展初期模糊敷衍的術語。此外,還有兩種不同的格式和上述兩種情況含義相似的購地券,一種是"北緯延長兩年(512)新富購地券":
"快點法律。恍惚了,不認識書人[26]。
其中之一就是《易齋藏石》第13卷完結于山東臨沂,北齊武平四年(573年)《高僑為妻蔣公主木版》:
"當我匆匆趕來時,我不知道這本書是誰,預訂者看着世界,讀者,Vimo中士。[27]
"北魏延長兩年(512)孫富買地券"雖然沒有說土地,但券文明說死孫福為"和國人","高僑華人為妻王江飛木版"來自山東。早期土地購置憑證的證據含着含糊不清的敷衍條款,雖然寥寥無幾,但從空間和食用分布以及内容上的顯著差異來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長江中下遊類型,其特點是自然神靈的參與,委婉、意向模糊較為明顯;從後來的發展可以看出,唐末五代流行的暧昧敷衍的術語都繼承了長江中下遊的類型和完美的精緻,發展成比較成熟的模式,直到宋元明和清朝都很受歡迎,流行地區仍然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北方類型正在衰落,這與魏晉北和蕭良後來在長江以北購買土地券的衰落同步,而唐朝北部地區購買土地券雖然有很多發現,但沒有相同類型術語的影子。
唐代畫胡人吐魯番 阿斯塔納出土現藏藏新疆博物館
從唐末到宋元時期,購買地印的模糊敷衍條款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而服裝疏浚中的類似條款則集中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兩者的條款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是穩定的,應該有自己的。然而,宋元時期文獻《地理新書》和《園林總記》在"30"中購地券的格局中,沒有看到類似的用語,這或許與《地理新書》和《園林通書》文本有關,而且使用含糊不清的敷衍名詞,後者主要見于南方地區, 這與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魚類,竹子,老虎,鹿,鶴等南方事物密不可分。此外,這些自然神具有明顯的道教色彩,鶴不用說,鹿、虎、龍都是道教中的"三龍",星、月、日構成了道教中的"三盞燈",雖然購買土地券并不是獻給道教徒的,但作為民間信仰的産物無疑受到道教仙境的影響, 利用它們作為購買地契的參與者,一方面是為了增強權威,另一方面,這些動物本身也有反複無常的習慣,南部地區的山川、河流和湖泊,一旦進入天堂,出海,進入山林,自然"一定不行,找不到"。
唐大林德兩年張海環白懷樂借銀錢車阿斯塔納4号墓出土。新疆博物館
含糊不清的敷衍了事的術語"海"是一個特例,最早的例子在大陸是東晉,早于吐魯番地區,但從文本内容的差異來看,應該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獨立起源的兩種類型,但兩者也有一定的共性, 雖然我們不能打破大陸移民的服裝疏浚或來自大陸的服裝疏浚文本,但對于世界邊緣海的概念應該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
第五代宋元時期含糊不清的敷衍語言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是簡救了目的地的地方,隻書上的動植物,比如湖北營山縣出來的《宋寶遠元年(1003年)成發買地券》上的書《誰看到了?水中的魚。又如在江蘇省揚州蘆溝中學出土的《楊武天軒十三年(916)孫四女買地券》:"蟾蜍數錢,燕子分享"。"隻要我們仔細觀察這些術語的發展曆史,我們就能發現它們誕生于模棱兩可的敷衍術語。
明朝萬裡清華武威十陵
到了明清兩代,自然神靈在購買地券時開始稀少,優惠券中的文字取代了委婉的含糊語言,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李氏的土地購買券"記載:"沒有一般手持鋼刀,斷了三寸七分,在書上讀。"沒有必要用誤導性語言的影射來擁有如此神聖的力量和如此沉重的懲罰。這種替代過程在宋朝已經顯示出迹象,大量憤怒的咒語和土地購買券的懲罰往往很少含糊不清。到了明清兩代,自然神更堕落為簡單的買地契約參與者,簡單模糊的色彩明顯淡出,隻有"天鶴"的地位才脫穎而出,成為明清時期買地券的普通"尋龍"仙女,更新為"白鶴仙女",已經沒有看到原來模糊的指點色。
土地購置券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自然神在購買土地券的過程中參與到購地過程中,重新浮現出世界的價值,或者帶有官僚主義腐朽的印象。在活着的人眼中,地下諸神也會效率低下,活着的人要避免因地下行政系統延誤而導緻死亡的風險,利用官僚主義的懶惰漏洞,采用這種看似敷衍的語言,将過程中參與者的模糊訓示, 地下諸神自然沒有辦法或願意花很多時間去考察細節。除了擔心地下官員的效率外,官僚制度中的腐敗也是活着的人關心的問題,江西晉縣出土了《宋正和八年(1118)吳願意落地券》:"如果要錢,就到海邊來"的記錄顯示,地下官員還會索要賄賂,給死人制造麻煩。有了這種含糊不清的敷衍訓示,鞏固了購買土地券作為合同的效用,死者可以被列入地下世界,永遠享受地下屋的預兆,活着的人可以享受陽的生活。
本文原載于2019年第4期《中國古典文化》
陳白泉:"江西土地券評論",《考古》,1987年第3期,第223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是《吐魯番出土器械(說明文本)》第二卷,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60-61頁;
《國家文物局文物文獻研究室等》是《吐魯番出土文獻(說明文本)》第六卷,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221頁;
石淑清,《金周芳的妻子潘氏的衣券》,《考古通訊》1956年第2期,第97頁;
北京古物考古隊《北京南苑玉子坑明朝墓清理簡述》,《考古》1964年第11期,第47頁。
劉兆瑞:"吐魯番出土的忽視服裝的幾個問題",《敦煌研究》,1993年第3期,第65頁。
劉安志:"從"泰山"到"東海"——中國中世紀人民對黑社會觀念變化的一面》,《第十三期唐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69-395頁。
劉安志:"吐魯番二世對衣着忽視的研究",《魏晉南北唐史資料》第22期,上海古出版社,2005年,第152頁。
費萍:"從泰山到東海或從東海到地下——北宋前土地購置券的常用名詞讨論",《東南文化》,2012年第3期,第98頁。
《吐魯番的'白雀新年服裝券〉》,《遺物》1973年第10期,第63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纂了《吐魯番出土文獻(說明文本)》第九卷,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54-256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纂了吐魯番出土器(說明文本)第三卷,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340頁;
顧彥武,黃偉成,《日本書的發行》,上海古出版社,2006年,第1230-1231頁。
顧偉剛,童書業,"漢代前中國人的世界觀與域外交通的故事",《中國古代地理考卷集》,中國圖書局,1962年,第2頁。
葉昌進,柯長隐《語言石》和《語言石同評》,中國圖書局,1994年,第361頁。
袁偉《山海學派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298-299頁。
《漢書》第25卷《郊區》,中國圖書局,1997年,第1244頁。
《宋崇甯四年(1105)牛九母地券》:《讀者:西海□燕子》。Rusic,"中國古代土地購置券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29頁。
《高昌建昌三年(557年)做狐狸孝道埋衣疏浚》:"......南中國海(牆)..."。吐魯番出土的儀器(解釋文本),第二卷,第37頁;
王紀雲《吉安北宋墓的發現》,《考古》,1989年第10期,第921頁。
張傳軒,《中國過去的契約》一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63-264頁。
黃琦《江蘇台州北宋陵墓出土物》,《東南文化》,1983年第3期,第64頁。
武漢市博物館,《吳國墓五代》,《江漢考古》1998年第3期,第71頁;
《中國曆屆合同彙編的檢驗與解讀》一書,第104-106頁。
南京市文物保護委員會,《南京市盤橋鎮石座金墓清理簡述》,《文物》1965年第6期,第44頁。
《語言之石》評論,第513頁。
摘自張芴軒,白斌,《中國道家考古》第三卷,電線書局,2006年,第998-999頁。
《中國道家考古第三卷》,第998-1002頁。
見宿霧白的白沙之墓,遺産出版社,2002年,第63頁。
見《中國古代購地券研究》,第261-262頁。
"如果你能騎蜻蜓,你就可以環遊世界,不僅僅是山川,"董金歌宏說,"抱着樸子内。凡是有三種騎行方式,一天蜻蜓,兩天虎蜻蜓,三天鹿蜻蜓。《樸子内書》卷十五,中國圖書局,1986年,第275頁。
"三,在白天為天,月亮,星星,名字'三盞燈'。在地下為珠子、玉石、黃金,得名"三寶"。在人工耳、鼻、口中,得名"三條命"。天、地、人三、各有五行,是以"三五",它往往也精緻。《七個标志》第12卷《教育部的三個洞》,《道藏》第22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2頁。
《中國古代購地券研究》,第316-317頁。
朱超龍、秦宗林《楊武天軒13年磚房墓葬發掘簡報》,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考古發現與研究》系列1(待出版)。
曹登軒,《廣東出土土地購置券評析》,《廣東省博物館藏品(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2頁。
《江西土地券摘要》,第225頁。
本文由作者授權音樂協會出版
明謝漢堂考古研究注意到公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