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作者:毒舌電影

6年前,有一部懸疑片在國内上映。

票房1.7億,豆瓣8.8,随即入圍了豆瓣電影TOP250的第70位。

6年後,它的翻拍版上映了。

豆瓣評分6.2,和原版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但。

票房1.64億,卻與原版不相上下。

劣币逐良币?

這裡面,其實大有乾坤:

瞞天過海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抱歉,這電影聊得有點晚。

其實本來也沒打算聊這部翻拍片,畢竟品質堪憂,似乎不值一提,但前些天和小夥伴整理資料的時候,我們發現今年的國産翻拍片,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激增,居然高達11部之多。

而之前4年,分别是6部、3部、8部、3部。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 點選可檢視大圖

為什麼國産片一窩蜂地往翻拍這條路走了?

隻是原創能力不足?

于是,順着《瞞天過海》,今天就好好聊聊今年的國産翻拍片。

并試圖解答一個問題:

為什麼人人都喊打翻拍片。

它們的票房反而越來越高,願意趟這趟渾水的人也越來越多?

01

如果你沒看過《看不見的客人》,隻是沖着片方的宣傳走進影院,大機率不會發現《瞞天過海》是部翻拍作品:

隻有在燈光亮起,字幕快走完時,你才會在銀幕上看到一行“翻拍自《看不見的客人》”的小字。

為什麼這麼隐蔽?

除了這些年國産翻拍片的口碑确實不好,更多的是在于,原版在很多人眼裡是可以稱為神作的存在,票房雖然不高,但口碑突出,豆瓣130萬人打出8.8,看的人越多,分反而越高。

這是部西班牙的小成本電影。

故事源起一樁密室殺人案,在一間開在雪山的酒店房間裡,女子被殺,周圍是大筆的現金,同樣在這個屋子裡的,還有她的情夫,一家成功企業的商人。

整間屋子從裡面上鎖,沒人有鑰匙,唯一嫌疑人就是那個商人。

為了讓自己擺脫嫌疑,商人高價請來即将退休的女律師為自己辯護。

于是電影的主線隻在一個晚上發生,聚焦于女律師和商人梳理案情,為排除嫌疑做準備。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老實說。

《瞞天過海》主創選擇《看不見的客人》作為翻拍對象,其實也能了解,因為原作裡,最受歡迎的部分具有極強的可複制性:5次推理,4次反轉,精緻複雜,推理缜密,真相大白時戛然而止,讓人大為震撼。

也是是以。

電影上映之後,許多國家都推出了自己的翻拍作品。

按豆瓣評分排列如下:

1,2018年意大利版的《死無對證》,像素級100%複刻。

2020年9月國内上映,拿到3000萬,甚至還拿了本國第64屆意大利大衛獎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有點無語。

(這一版演員陣容蠻強)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這一版是翻拍分數最高的,豆瓣7.3。

2,印度版,《複仇》,性轉版複刻。

2019年上映,時長120分鐘,懸疑點不變,反轉保留,節奏依舊,改動在于角色性别:死的是女主的情夫,女主為了保住家庭和事業撒謊,死者也從青年變為小孩,前來“幫忙”的女律師變為男律師。

但是故事發生地改在了英國(印度裔),本土化幾乎無,豆瓣6.6。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ps.印度另有一版泰盧固語的《看不見的真相》,不過改動幅度頗大)

3,韓版《自白》,續寫式翻拍。

加入了本土元素,主要是女律師這一筆,打亂了出場節奏,且最大的改動,是在原片戛然而止處,加了近20分鐘的後續。給商人的惡再添一筆,也讓觀衆看到實錘證據被找到。

四個字,有驚無險,依然邪不壓正,與原片走向一脈相承,不過比原版多了2個反轉。

(這一版顔值很可,蘇志燮、林珍娜主演)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最後就是今年國産翻拍的這版,目前4萬多人打出6.2,評分人數第三多。

許光漢、張鈞甯、惠英紅、尹正主演,改編嘛,野心比較多:

無本土元素(東南亞背景,應該是過審需要),部分性轉(女律師變成男警察,受害者由情婦變情夫,情婦掙紮脫罪),人物線擴充(增加了人物的過往經曆,比如女主的童年經曆等),加入社會議題(貧富、階層、原生家庭)。

尤其是把主角從男變女,讓張鈞甯闖了一次蛇蠍美人的路子。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但等等。

說到這裡你是否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這翻拍方式,好像似曾相識?

沒錯,如果你看過《誤殺》,看過《消失的她》,會發現,這幾乎也是一部可以加入“陳思誠宇宙”的一部作品。

而當陳思誠轉變風格拍了《三大隊》時。

我們卻發現。

更多的國産翻拍片,卻走在了模仿陳思誠的路上,并樂此不疲。

02

在網絡上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質疑思誠、了解思誠、成為思誠”,說的就是我們對陳思誠式懸疑片的看法。

為什麼?

因為他的創作模式确實“管用”。

而且易複制。

在陳思誠監制的電影中,有三部作品都因為相似的風格火了:

《誤殺》翻拍自《誤殺瞞天記》,《誤殺2》翻拍自《迫在眉梢》,《消失的她》翻拍自《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它們的票房分别為13億、11億、35億。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究其創作規律,無非是以下幾點:

東南亞題材、犯罪懸疑風格、社會議題展示,并在尺度、可看度、情緒,三方面占齊。

這不能不讓一部分創作者“眼紅”。

就拿《瞞天過海》來說。

肉眼可見,與遮遮掩掩不提翻拍《看不見的客人》不同的是,它在宣傳方式上,努力往《消失的她》上靠:

海報幾乎做到了一緻的構圖。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釋出的花絮也同樣強調血漿的刺激。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而翻拍方式,也是加大了尺度與情緒。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看不見的客人》像是一個成熟的中年人,而《瞞天過海》則是叛逆少年裝作大人模樣。

《看不見的客人》裡沒有大眼瞪小眼,沒有強裝鎮定的虛張聲勢。

所有細節的鋪陳都是不緊不慢、娓娓道來。

而《瞞天過海》中,許光漢飾演的警官不止一次惡狠狠地表示:

我是一個隻想坑你錢的混蛋警察。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這仿佛是在向觀衆強調,我真的不是幕後操控者哦。

于是電影從一開始,一個楚楚可憐,一個危險狡猾。

這種太過明顯的威脅與被威脅的強弱設定,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劇透了他們真實身份的強與弱。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更重要的。

則是在于暴力場面的呈現。

《看不見的客人》原作是一種冷峻沉穩的風格,幾乎沒有暴力流血場面。

而翻拍版呢?

生怕心理層面的博弈不夠明顯,還使用“羅生門”式的講述,構造出一幕又一幕血漿暴力的場景回憶,将心理層面的博弈具象化、暴力化。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你肉眼可見它的情緒渲染之激烈。

個例嗎?

不。

這樣的取向在其他懸疑類的翻拍片裡也同樣存在。

比如《拯救嫌疑人》。

看過這部電影的觀衆應該還記得,電影後半段對于女性受害者被淩辱的場景刻畫得有些用力過猛。

大量血漿的使用,暴力奇觀的展現,以及那場邏輯漏洞百出的強奸戲。

強奸者丹溫雖是臨時起意,但前後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

一個寵物店員為什麼突然就獸性大發,并在施害時說了一句,我也不差。

當受害者掙紮時,丹溫怎麼就由原來的強奸到起了殺心,是受害者哪句話刺痛了丹溫嗎?

在這場戲裡,我們不僅看不到足夠的理由,更要命的是警方在後來查案時竟然也沒查受害者打求救電話的手機。

而原版的強奸戲采用的則是一種風格化視聽,手持攝像,鏡頭快速切換并且晃動,主打的就是用最少的血漿營造最恐怖的場景。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這樣改編的目的很明顯。

就是為了調動起觀衆的“情緒”,使得觀衆跟着角色一樣“義憤填膺”。

是以你看,無論是《瞞天過海》還是《拯救嫌疑人》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一個1.6億,一個5.7億。

在今年的國産片裡,算是赢家了。

但與此同時。

想要塞入的元素越多,就讓原本利落缜密的懸疑線越臃腫,導緻觀賞趣味被削弱。

不但口碑不如意,一個6.2一個5.9。

甚至還會引來不少質疑。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 上圖《瞞天過海》,下圖《拯救嫌疑人》

說到底,在赢得抖音就赢得票房的當下,國産翻拍片正在逐漸走向一條碎片化、情緒化的道路。

對于創作者來說。

這似乎就是為了讓影片“本土化”,更加适應中國觀衆的嘗試。

但問題是。

所謂“本土化”,就等于“陳思誠化”嗎?

我們是不是對“本土化”這個詞有什麼誤解?

03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本土化?

這似乎是一個人人皆知,但人人都不知道往哪兒努力的詞。

《陽光姐妹淘》裡把大學生運動改成城管大戰商販是本土化?《合法伴侶》裡把出軌的結局改成異性戀結婚是本土化?

當然不是。

國産電影的創作者一直在往“本土化”方向努力,但顯而易見,他們都誤解了這個詞。

他們會以為本土化是迎合大衆情緒:

就像《瞞天過海》。

他們會認定國内觀衆喜歡看沖突,于是電影就強化了富人和窮人的沖突。

影片中喬文娜說,隻有有了錢,有了權,才能有現在的好日子。

而惠英紅飾演的母親則直接說,别以為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你們有錢人根本想象不到我們窮人能夠為家人做什麼。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但問題是,富人喬文娜也是從小出身微寒,而片中所謂的窮人好歹也是一個國小校長。

這讓人恍惚:這部電影的富不是真正的富,窮也不是真正的窮。

同時,創作者也會認為本土化是符合主流價值觀:

比如過兩天将要複映的《你的婚禮》。

國内版用宿舍樓頂的煙花戲、台風天的告白,架空了原作的寫實。

同一場戲。

原版男主已經放下幼稚的過往,宣布要往前走了:

我最近真的很幸福

教小孩也很有趣

那都是多虧你

因為有你

我有了新的夢想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國版卻仍沉浸在過去,訴說着故作傷感的情感雞湯:

為了和你在一起

我做了很多很傻、沖動的事

但我是幸運的

因為我們曾經這麼相愛過

如果我能早點長大

是不是就不會失去你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青春成長的現實。

變成了翻舊賬的自我感動。

再加上各種像素級的臨摹,以及水土不服的情節,與其說這是本土化,不如說,這其實是一種走捷徑式的投機行為。

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堆砌“有效詞”。

那麼本土化到底是什麼?

我們沒法給一個準确的答案,但至少,有一個詞必須具備,且應該放在首位:

現實。

在一個現實的,可觸摸可感覺的世界裡,我們才能相信一個角色是真正地活着,一旦這樣現實空間缺失,那麼角色身上的故事,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舉例來說。

今年的11部翻拍片(不算重映的《你的婚禮》),大多是在6分上下徘徊,這其中,隻有兩部超過了7分。

分别是《忠犬八公》和《我愛你!》。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他們取得不俗口碑的原因是什麼?

最大原因當然是我們的确被這裡的故事感染了,但感染的前提,其實是它們首先在硬體上就給我們創造了一定的現實感。

比如《忠犬八公》。

故事發生地,換到了重慶,男主人每天坐火車變成了坐輪渡。

淚點的轉折,也換成了你我更熟悉的老房子拆遷。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我愛你!》就更親切了。

彎彎繞繞,地勢起伏,建得密密的老樓房,堆滿雜物的家;随處見綠意的茶樓、公園;躺椅上歪着盤串的大爺……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尤其是幾個老人相處定情的廣州動物園(在市中心那個),雖然舊,動物有點疲,可是熟悉,也真切,像是老人會去的“約會地”(65歲以上免票,60-65半價10塊一張)。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也因為這紮實又真切的生活氣,襯得幾個老人之間遲來卻真摯的友情與愛意,美好得有點殘忍。

但反觀6分以下的翻拍片呢?

随手截圖: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如坐針氈倆小時,憤怒貢獻豆瓣首個一星,這下許光漢來了也救不了

充斥着空曠的樣闆間、摳圖味,空。

當然,我們其實并不排斥翻拍片,就像曾經香港電影的輝煌部分也得歸功于香港電影人對于好萊塢和日本的學習,後來南韓電影的崛起,也沒少對香港電影取經。

通過翻拍,學習吸收原作品裡的精華,是一個地區的電影産業得以更新和進步的必要過程。

還記得前幾年。

哪怕是國産翻拍片,也出過一些佳作。

比如《十二公民》,在台詞和人物設定上,這十二位公民有唯利是圖的小賣部店主,有拿着iPad辦公的地産從業者,有保安,有計程車司機……本土化程度非常高。

比如《瘋狂的石頭》,借用了《兩杆大煙槍》的殼,填充的完全是自己的故事,隻能發生在中國的故事。

甚至你把目光投向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會發現很大一部分經典電影都是翻拍。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黃飛鴻》《縱橫四海》《新龍門客棧》……

但。

當國産翻拍逐漸變成投機取巧,變成急功近利,變成投其所好的時候。

我們不禁就會問:

這樣翻拍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僅僅是看一場外文傳譯?僅僅是看一件社會新聞?與其看這樣的“山寨版”,我們為什麼不去看原版?

是以。

相比于那些在商業上,逐分逐秒的算計,相比于那些在情緒上,被不擇手段地煽動。

我們其實更想看到的。

是一個創作者,從一而終的真誠。

而這。

也同樣适用于所有的國産片。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