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作者:夏有喃風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文字/編輯:夏有喃風

被貶江州是白居易詩歌創作的重要轉折點,在被貶江州的四年中,白居易創作了大量的悲秋詩。

這些詩傳遞了自然與社會帶來的種種悲涼,表達了他在貶谪期間的種種凄苦之情,抒寫了壯志難酬的憤慨,傾訴了離别思歸的渴望,宣洩着對時光流逝的焦慮等等。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白居易的悲秋情結代表了貶谪文人的一種常态,并為後世詩歌創作提供了一種抒寫悲情的新範式。

一、抒寫壯志難酬的憤慨

白居易出生于亂世,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動蕩餘波中。

他曾憑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幹進入政治領域,希望能為國家效力。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可是,統治者的昏庸、奸佞的诽謗使他成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在無辜遭貶的生活中,他空有一身抱負卻無法施展,内心充滿了懷才不遇的苦悶。

白居易貶谪江州期間共創作了288首詩歌,可以分為諷喻詩、閑适詩、感傷詩和律詩四類,其中有大量反映自己境遇的詩歌,主要抒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情懷。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秋天因其固有的悲涼氣息而成為曆代文人墨客感傷人生的最佳寄托,被友人贊為“深于情”的白居易自然不例外,創作了大量的悲秋詩。

白居易善于将詩歌吟詠的對象放置在寂寥蕭瑟的秋日裡,借助對秋天客觀景物的描繪和多種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他的苦悶與無奈。

白居易的悲秋詩善于借助秋天特有的物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他在《浔陽三題東林寺白蓮》中寫道:“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白居易遊東林寺時觀賞了白蓮花,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使白居易想要寄一顆種子到長安,可是他擔心這純潔的蓮花難以在長安城污濁的環境裡生長。

白居易以蓮花自喻,表明自己是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白居易還善于在詩歌中用典,通過對有同樣貶谪經曆的曆史人物的歌詠,抒寫自己身處貶谪之境的痛苦和無奈。于是他寫下《端居詠懷》。

西漢賈誼因受排擠而被貶長沙,張翰在亂世中毅然回歸故土,白居易在凜冽的秋風中追憶這兩位文人懷才不遇的遭際,并反觀自己的貶谪處境,流露出壯志難酬的凄楚苦悶之情。

白居易還有一些詩歌直抒胸臆,字裡行間滲透了他悲苦的心緒。如《谪居》。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元和十年(815年)秋,白居易來到江州。面對貶谪這一意外打擊,他困惑不解又深感苦悶,于是寫下了這首谪居詩。

這首詩抒情真切,反映了詩人被貶江州、遠離政治中心的現實處境。

白居易把自己描繪成身體瘦弱、頭發斑白的衰弱形象,他苦苦思考着自己的命運與際遇。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詩人眼前看到的是山松被山火燒為灰燼、繁茂的花草經寒霜而凋零的凄涼景象。

面對榮華與衰落的劇變,詩人忍不住感慨,這難道真的是天意!

如果細讀該詩,我們還能了解詩中的隐喻意義。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白居易以“火”與“霜”來隐喻使自己遭受貶谪的外力,以“松樹”與“花草”來隐喻自身的境遇,并将自己的衰落看作是一種天意。

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無奈,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為國效力的機會将越來越少。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二、傾訴離别思歸的渴望

長安是白居易與家人幸福度日的地方,是他與朋友交遊唱和的地方,也是他滿懷壯志、渴望實作人生抱負的地方。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在被貶江州的日子裡,白居易深深懷念着他曾經生活與奮鬥過的長安。

深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影響的白居易在貶谪之地渴望着能夠重回長安,得到朝廷的重用,進而施展才幹、建功立業。

不僅如此,白居易還将回歸長安與朝廷的願望融入詩歌,創作了大量以寂寥蕭瑟的秋天為背景的詩。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這些詩作描繪了萬物凋零、凄楚悲涼的秋景,抒發了詩人渴望回到長安而不得的悲苦之情,堪稱詩人書寫離别思歸之情的絕佳載體。

白居易的這類悲秋詩,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表達思歸之情。

一是對長安生活的回憶。

如《秋日懷杓直》,詩歌以淺易的筆法回憶了昔日與好友李建在長安終日飲酒作詩、快樂無憂的交遊生活,襯托了眼下知音難覓的孤獨處境,表達了對美好故園生活的深深懷念。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二是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憶洛下故園》,這首詩作于淮西叛亂時,其時天下戰火蔓延,社會動蕩不安。

白居易雖然被貶到偏遠之地,但是他仍然心系國家、憂國憂民。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他将江州視為“炎瘴之地”,表達了對貶谪之地的厭惡之情;用“煙塵”來描述“洛陽”,表明他對國運的擔憂。

他渴望有機會再返朝堂,卻始終等不到被召回的消息,隻能獨自一人在這冷澀的秋風中任憑憂慮孤寂的苦悶情緒随風飛揚。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白居易在創作這類悲秋詩時,常常選用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如“蟬鳴”“大雁”“月亮”等,表達自己的思歸之意。

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緊緊相連又與詩歌的意旨融為一體,寫得富有真實情感。

如《早秋晚望,兼呈韋侍郎》:元和十三年(818年)秋,白居易登高遠望,思念着與自己有同樣遭遇的韋侍郎,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詩歌中,江水圍繞着孤獨的浔陽城,水居人家在煙波朦胧的江上乘船漂蕩,霞光透過雲層照射下來,大雁在秋風中飛翔。

面對此情此景,身在高樓的詩人心中湧起了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這是白居易在江州度過的第三個秋天,在孤獨飄零的生活中,白居易常常獨自凝望,沉默不語。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面對凄苦的處境,白居易遙望着遠方的長安,内心充滿思歸而不得的惆怅。

這首詩以早秋為背景,前三句主要寫景,後三句主要是抒情,并通過對友人韋侍郎遭際的描述,表達了對友人在昏暗的政治環境中無法施展抱負的同情。

是以,詩人在篇尾勸友人要和光同塵,以詩酒消釋所有的煩惱。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三、宣洩時光易逝的焦慮

正是因為身處孤獨寂寞、郁悶侘傺之中,白居易對時間的流逝變得十分敏感。

他看到四季的交替、花草的盛衰、飛鳥的往來,感受到時光如白駒過隙,擔心自己在雄心尚在的壯年難以實作人生理想。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在清閑的生活中,他往往由于身邊的人、事、物的感觸而詩思飛揚。

無論是日益衰老的容顔、新增的白發,還是萬物衰敗的情景,都能觸動他敏感的心靈,引起他感時傷懷的情緒。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是以,他在江州創作的一些悲秋詩,常常将秋天衰敗寂寥的景象和自己年老遲暮的現狀并置一起,抒發對時光易逝的感慨,流露了對盛年不再的焦慮。

他的《南湖晚秋》以“慘澹老容顔,冷落秋懷抱”描繪了秋天草木凋零、落葉紛飛、寒風驟起的景象,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幽冷的色調。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此地曾經生機盎然、萬物勃發,一派壯美的景象,但一切在秋風中無聲地凋落了,這使他不禁想到了自己最終也會像這秋日裡的萬物一樣青春不再。

詩人以情景交融的表現方式突出了内心的苦楚和悲涼。白居易還喜歡使用白發這一意象,借以抒發對時光易逝、歲月蹉跎的感慨。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百花亭晚望夜歸》中的“鬓毛遇病雙如雪,心緒逢秋一似灰”,以“雪”比喻白發,點明了詩人已經步入華發蒼顔的年齡,頗有“美人遲暮”的心境,而詩人面對蕭瑟寂寥的秋天,心緒也變成了灰色。

該詩以形貌與心境“一白一灰”“一明一暗”的反差與對比,将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悲慨抒發得深沉含蓄,令人神傷。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白居易還以秋天生命短暫的事物來映襯人生易逝,并由此感慨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難以施展抱負。

有時,詩人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時光流逝,内心充滿了焦慮。

如《秋槿》描寫到的黃昏時分,秋風、秋露帶來無限的涼意;庭院中的槿花早晨開放、夜間凋零,美好的生命是如此短暫。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白居易由木槿的美麗易逝而聯想到人生苦短,哀歎自己在衰老之際追求奮力前行已經失去了價值,如同女子遲遲出嫁已經難以獲得丈夫的歡心。

詩人自然發出感慨:人在遲暮之時難有作為,哪裡比得上在風華正茂的歲月裡更能創造人生價值!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這首詩前兩句以秋風凜冽、秋露清冷渲染了凄涼的氛圍;中間兩句主要描繪了槿花生命的短暫,加重了孤寂悲涼之感;後五句由木槿而感慨時光易逝,透露了詩人擔心自己不能再被重用而産生的焦慮。

全詩以“秋槿”為主體意象,寄托了詩人深沉的感慨。

同時,詩人還以白發、色衰等意象的組合,反映了被貶江州給他身心造成的傷害,為詩歌蒙上了一種悲涼的色調。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總結

白居易被貶江州是他人生的重要節點,也是他詩歌風格轉向的重要節點。

在被貶江州之前,白居易以創作諷喻詩為主,将批判鋒芒指向當時政治的黑暗,揭露社會現實的不公。貶谪江州之後,白居易從“兼濟”走向“獨善”。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由于深受儒家積極入世傳統思想的影響,白居易盡管沉浸于遊山玩水、求仙問道,卻依然難以達到真正的超然。

是以,他隻能通過詩歌創作來展現自己的沖突心理。

白居易與很多經曆了貶谪生活的詩人一樣,在貶谪後表現了壯志難酬的苦悶,渴望寄情山水、學佛求仙、超然世外。

從這個意義上說,白居易的悲秋情結代表了貶谪文人的一種常态,并為後世文人提供了抒寫悲情的新範式。

被貶江州後,白居易内心充滿了各種凄苦之情,創作出了大量悲秋詞

參考文獻:

[1]周吉本.“悲秋”的解讀:古典詩詞悲秋現象的一種透視[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34-37.

[2]王拾遺.白居易生活系年[M].銀川:甯夏人民出版社,1981.

[3]張豔萍,闫續瑞.白居易感傷詩中的寫景詩探析[J].安徽文學,2011(8):85-86,102.

[4]盧秀峰.白居易江州詩歌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