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作者:北京衛視

水,哺育了千年前的幽薊大地,也滋潤着今天的“新北京”。今晚,由北京廣播電視台出品、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首席戰略合作夥伴華夏銀行、特約贊助京能集團、特别支援金隅集團贊助播出的大型文化原創音樂真人秀《最美中軸線》第三季“文脈季”将繼續播出。本期節目,将沿着中軸線上的水系脈絡,探訪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感受南水北調這一世紀工程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節目中,著名歌手小柯、希林娜依·高驚喜加盟,與《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季軍任自豪一起,分工完成這首以“水”為題眼的主題曲創作。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小柯、希林娜依·高驚喜加盟

暢遊北京中軸水系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城的靈魂和脊梁,代表着東方文明古都規劃建設的最高成就。中軸線為魂,水系為脈,前門三裡河、什刹海、白浮泉、昆明湖等水系地标,自北京城穿城而過,溯源着北京的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

本期節目,“拾音團”的第一站來到了前門三裡河,沿着小橋流水行走在極富古韻的胡同中,感受北京中軸線“緩沖區”的生活氣息。“中軸線是人的骨頭,周邊區域就好像是肌肉和皮肉的感覺,不斷地支撐中軸線往前前進。”前門三裡河“老街坊”楊斌如是說。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而如果說前門三裡河是“緩沖區”,那什刹海上的萬甯橋就是京杭大運河與北京中軸線的交點。節目中,小柯、希林娜依·高登上了小船,在什刹海上體驗清理水草,并得以近距離一探萬甯橋的橋内“真容”。萬甯橋周邊的鎮水石獸,凝結着古代水利人的聰明與才智。北京古語稱,“先有萬甯橋,後有中軸線,再有北京城”,究竟何出此言?萬甯橋的鎮水獸又藏着怎樣的智慧玄機?

離開了什刹海,“拾音團”一行來到了玉河遺址,這裡既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一段,也是郭守敬當年引水進京的重要一環。“當時郭守敬在通惠河上修建了24個閘,實作了‘逆水行舟’的功能。北京中軸線也正是因為郭守敬在這裡注入了水,才形成了如此繁華的景象。”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介紹道。不過,衆所周知,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缺水”的城市,年蒸發量遠大于年降水量,但城中水系為何如此發達呢?郭守敬還有哪些驚為天人的創舉呢?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情景複現納蘭父子對話

孔子感歎南水北調為“大手筆”

北京豐富的曆史河湖水系,不僅滋養着這片土地,也吸引了一大批熱愛水的文人雅士依水而居。曆史上,郭沫若、宋慶齡、納蘭性德等,都曾在什刹海附近居住。本期節目,北京廣播電視台主持人“瘦不了”和陳競,生動還原了一段納蘭明珠、納蘭性德父子的對話。曆史上,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他十七歲入國子監,十八歲中了舉人,但在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了殿試,失去了考進士的機會。

“水無常形,三年之後孩兒已不再是少年,三年之後世上又多了少年。孩兒恐怕一步晚,步步晚!”在節目複現片段,納蘭性德情緒激動地表示。納蘭明珠以河流之水勸誡道:“人生一世,不急于一時。百川入海,殊途同歸。”生動精彩的演繹,赢得了現場觀衆的滿堂彩。

除了納蘭父子,孔子也将再次穿越來到今晚的《最美中軸線》。節目中,他與“拾音團”一起探尋中軸水韻文化,感歎于先人和後來人的智慧。尤其當來到團城湖調節池,全方位感受到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細節時,孔子發出了“做古人未做之事,成天下盼成之舉”的感歎。究竟,南水北調中何以被稱之為“世紀工程”?“拾音團”又會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在展演中完成怎樣的精彩演繹?本周五20:20,鎖定北京衛視《最美中軸線》,一同領略北京中軸線上的“水智慧”。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最美中軸線》探尋中軸水文化遺産,描繪“水城共融”生态畫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