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擁抱變革!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27萬億市場期待破繭成蝶

擁抱變革!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27萬億市場期待破繭成蝶
擁抱變革!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27萬億市場期待破繭成蝶
擁抱變革!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27萬億市場期待破繭成蝶

又見一年歲序輪轉,回望2023年,25周歲的公募基金行業正在經曆一場破繭成蝶、重塑生态的蛻變。

擁抱變革!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27萬億市場期待破繭成蝶
擁抱變革!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27萬億市場期待破繭成蝶

變革,是2023年公募基金行業的關鍵詞。這一年,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式啟動,管理費、托管費、交易傭金等多項基金費用均得到了合理壓降,彰顯了行業讓利基民、自我革命的決心。與此同時,迷你基金加速出清,基金清盤趨于常态化,一場“萬基時代”的供給側改革正在悄然進行。

破局,是公募基金行業對未來的殷切期望。這一年,基金經理說“賺錢難”,曾經的核心資産和熱門賽道股相繼偃旗息鼓,主動權益基金普遍業績失速,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跌落神壇;基金市場說“銷售難”,由于賺錢效應不佳,基金發行市場遇冷,新發基金份額創下近5年新低。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号角,正在呼喚基金行業在服務居民财富管理等方面肩負起更大的使命擔當。值此辭舊迎新的時間節點,讓我們謹以“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将這一年打包封存,也祝福基金行業蝶變重生,輕裝上陣邁向高品質發展新征程。

1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式啟動

費率改革,是2023年公募基金行業的頭等大事。

2023年7月8日,證監會釋出《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拟在兩年内按照“管理費用—交易費用—銷售費用”的實施路徑,分階段采取15項舉措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水準。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已經進行到第二階段,為行業的固本開新、行穩緻遠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第一階段,監管政策主要對管理費用進行了壓降,讓利基民。其中,新注冊産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别不超過1.2%、0.2%,存量産品管理費率下調在2023年底前完成。

在第二階段,公募基金的證券交易傭金費率也獲得合理調降。此外,政策還降低且強化了對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配置設定行為的監管,嚴禁以任何形式向券商承諾基金證券交易量及傭金,進一步優化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

除第一輪降費及第二輪降傭之外,第三輪還将對公募基金銷售等環節進行系列規範。據證監會測算,按今年6月底規模計算,降費後公募行業每年為投資者節約費用支出合計約140億元。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有效降低了投資成本,彰顯了行業自我革命的決心,有利于吸納更多投資者入市,促進了普惠金融的高品質發展。與此同時,費率改革也促進了基金行業在競争中發展,強化了投研核心能力對機構的重要性,有利于優化行業生态。

2

公募基金規模首超銀行理财

今年6月末,公募基金規模首超銀行理财,迎來行業的曆史性時刻。

幾十年來,銀行理财牢牢占據中國居民财富管理中第一的份額,一方面得益于中國銀行體系的發達,另一方面也因為老百姓的理财思路相對穩健、保守。但自資管新規生效以來,理财産品的嚴監管不斷加碼,疊加2022年末理财産品集體破淨餘波的影響,銀行理财規模出現收縮。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的規模獲得穩定增長。一方面,由于理财市場上優質非标資産供給減少,理财機構開始加強主動委外型管理,公募基金配置比例穩步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房住不炒”的提出、資管新規的實施,中國居民長期依靠投資房地産、定期存款和銀行理财産品的理财方式逐漸轉變,通過基金投資資本市場實作财富保值增值,逐漸成為投資者的重要選擇。

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财産品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而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27.69萬億元,公募基金規模首次超過銀行理财規模,資管行業規模的頭把交椅暫時易主。

3

新基金發行創近5年新低

在行業規模穩步增長的背後,公募基金也在2023年經曆了許多結構性變化。特别是由于市場持續震蕩,賺錢效應偏弱,基金新發市場遭遇“冰點時刻”。

據Wind資料統計,截至12月26日,公募基金在2023年的新發基金數量為1229隻,發行總份額為11194.54億份,相比2022年減少了約24%,創下自2019年以來的新低;平均發行份額9.11億份,已創曆史新低。

從産品結構來看,新發基金呈現出顯著的“債強股弱”特征。按照發行份額占比計算,在2023年以來新發行的基金中,權益類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占比僅為26.08%,而債券型基金占比則高達70.66%。

近兩年權益類基金發行普遍遇冷,與震蕩行情下權益基金賺錢效應不佳有着極大的關系。由于市場震蕩,闆塊熱點切換加速,基金整體賺錢效應較差,導緻投資者信心不足,尤其是對于含權類的基金産品較為謹慎,接受度也相對較低,相對低風險的債基相對更受市場的青睐。

從發行機構來看,公募行業分化趨勢也日益凸顯。頭部基金公司在新基金發行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其中易方達、廣發、華夏等管理規模居前20大的基金公司合計發行578隻基金,占比達49%,發行總份額4818.58億份,占比47%。但同時,也有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今年以來發行極少或并未發行任何基金産品。

在新基金發行市場遇冷的背景下,2023年以來,越來越多基金公司和銷售管道開始重視存量基金的持續營銷,“重首發輕持營”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4

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失速

2023年也是被衆多基金經理稱為“賺錢難”的一年。市場整體震蕩、闆塊輪動加速,微盤股取代基金重倉股異軍突起,使全市場的主動權益基金都整體業績欠佳。

Wind顯示,截至12月26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今年以來下跌了16.40%,這已經是該指數連續三年收負。特别是在今年,曾經的熱門賽道新能源偃旗息鼓,使得重倉新能源的基金遭遇業績“滑鐵盧”,衆多産品的年内跌幅都超過了40%。

在主動權益基金普遍業績失速的同時,一向“小衆”的北交所基金或成為今年最大赢家。

截至12月26日,華夏北交所創新精選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以50.29%的年内收益率排名第一。這隻由顧鑫峰管理的4億元規模的産品,在臨近“沖刺時刻”力壓東方區域發展和東吳移動互聯A等“種子選手”,成為“預備冠軍基”。

緊随其後,東方區域發展以44.78%的年内收益率排名第二。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上半年憑借重倉AI闆塊取得了漲幅可觀的業績,且基金經理在AI闆塊高位之時及時調倉,保住了來之不易的“戰果”,由此在長達數月的時間内占據業績排名榜首。二季度末,該基金就開始轉向配置陰跌許久但有觸底迹象的白酒闆塊,是以下半年淨值表現較為穩定。

5

ETF份額突破2萬億大關

在基金發行低迷、賺錢效應不佳之際,ETF扛起了大旗,成為2023年的當紅“炸子雞”。

2023年以來,雖然股市低迷、權益類基金發行遇冷,但投資者的“越跌越買”和基金公司發力布局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着ETF市場的爆發式增長。Wind資料顯示,截至12月18日,全市場ETF數量增加到889隻,總份額一舉突破2萬億份,創下曆史新記錄。

在這一ETF“大年”,全市場有15隻ETF的年内份額增長均超過100億份,包括華夏上證科創闆50ETF、華寶中證醫療ETF、華夏恒生網際網路科技業ETF、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衛生ETF等多隻頭部産品。近兩年井噴式爆發的行業主題ETF和寬基指數ETF,俨然是ETF市場的主流。

而新發基金市場也被ETF搶盡風頭。其中,科創100、中證2000以及深證50等寬基指數ETF的擂台賽,吸引了多家頭部基金公司同台競技,在發行冰點期依舊銷售火爆,華夏上證科創闆100ETF首募規模達到38.95億元,博時上證科創闆100ETF、易方達深證50ETF、富國深證50ETF等首募規模超過20億元。

整體來看,全市場ETF的基金份額較2023年年初增長了約40%。但需要指出的是,ETF呈現出的“風向标”特征,并不在于份額持續增加本身,更多是份額在行情低迷之下卻能逆勢增長。

表現到資料上,ETF在份額持續上漲的同時,其淨值漲幅或基金規模卻徘徊不前,全市場ETF規模仍未突破2萬億元,前述15隻份額增長逾100億份的ETF,則年内普遍為負收益,呈現出資金“越跌越買”的特征。

6

基金公司掀起多輪“自購潮”

在市場大幅波動的同時,多家基金公司重金自購,用真金白銀表達對中國資本市場中長期投資價值的肯定。

8月21日前後,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南方基金、中歐基金、睿遠基金等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超過20家機構在兩天内陸續宣布自購,合計自購金額超過10億元。

10月29日起,基金公司又掀起了新一輪“自購潮”。當日,易方達基金釋出關于運用固有資金投資旗下基金的公告,宣布運用固有資金2億元自購。随後,華夏基金、廣發基金、招商基金、嘉實基金等各大公募相繼宣布自購,自購的金額從幾千萬元到2億元不等。此輪自購潮,基金公司合計自購金額約為20億元。

除了這兩輪比較集中的“自購潮”外,還有一些基金公司在其他時間也出手自購。比如,交銀施羅德基金曾2億元自購浮動費率産品交銀瑞元三年定期開放混合,長城基金今年多次自購旗下長城國企優選發起式混合、長城裕利發起式債券等産品。

光大證券認為,基金公司自購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與投資者風險和利益的一緻性,起到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可以利用自購資金進行補充、穩定基金資産規模。當市場情緒低迷時,基金自購潮通常作為或将止跌企穩的積極信号出現。

Wind資料顯示,2023年以來,全市場有143家基金公司都對旗下産品進行了自購,淨申購總金額1119.63億元,去掉其中1054.97億元的貨币基金後,權益基金和債券基金的自購規模為64.66億元。其中,景順長城基金、中歐基金、博時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的年度自購金額均超過了十億元。

7

小微盤量化基金出圈

相比私募量化,公募量化因為投資受限較多而一直面臨“長不大”的難題,但在2023年,小微盤風格的高歌猛進和市場熱點的快速輪動,讓公募量化基金出了圈。

例如,截至12月25日,今年的熱門量化基金國金量化精選、國金量化多因子年内收益率分别為10.16%、10.37%。在業績帶動下,基金經理馬芳的管理規模在今年大幅增長,從年初的33.97億元增長至三季度末的299.58億元,增長了近8倍。

此外,雷俊管理的長城量化小盤、孫蒙管理的安泰對沖政策、何翔管理的渤海彙金量化成長分别在今年獲得了10.91%、10.87%、10.43%的收益,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也水漲船高。其中,孫蒙的管理規模已經在今年三季度末達到了169.44億元,相比年初的62.99億元增長了169%。

與此同時,多隻“人肉量化”基金也持續走紅,這些基金以換手率較高、持倉極度分散、偏愛小市值公司為特征,在今年收益表現居前,迎來各路資金追捧。

例如,“網紅神基”金元順安元啟在近期再創淨值新高,年内收益率超23%。不過,該基金自2021年年末起便開啟了頻繁和密集的限額調整,最終于2022年8月22日暫停申購,至今再未打開,被稱為“櫥窗基金”。

類似政策的還有周博洋管理的金元順安優質精選、江峰管理的信誠多政策、蘇秉毅管理的大成景恒,這些基金也在今年表現突出,年内收益率分别達到了16.98%、25.25%、15.42%。

在江峰看來,目前小盤占優的行情仍将持續一段時間。他認為,對于大市值公司,市場研究往往比較充分,而中小市值公司的關注度則較低,是以從上市公司的公告和調研中更容易找到超額收益;同時,随着A股中小市值公司數量與日俱增,未來中小市值股票的可投資範圍将越來越廣,成長空間也将越來越大。

8

迷你基金加速出清

在“萬基時代”,公募基金行業也面臨着進行一場全面的供給側改革,迷你基金加速出清,基金清盤趨于常态化。

根據Wind資料統計,截至12月27日,2023年清盤基金的數量達到了256隻,創下近5年曆史新高水準,僅次于2018年,基金清盤已經從個别案例成為普遍性行業現象。

除總量維持高位外,清盤基金還呈現出三大結構性特征:

一是清盤的股票型基金創下曆史新高。截至12月27日,2023年以來共有61隻股票基金清盤,高于2022年的58隻和2020年的40隻。

二是FOF基金清盤數量突破兩位數,達到了12隻。具體看,FOF産品清盤最早出現在2022年,但當年隻有4隻産品清盤,2023年清盤數量猛增至2022年的3倍,且12隻清盤的FOF中,有7隻為養老FOF産品。

三是ETF清盤數量迅速增加。Wind資料顯示,即便是2018年也隻有13隻ETF清盤,但在2021年至2023年清盤數量急速走高,分别達到了25隻、34隻、32隻。

晨星在一篇研報中指出,基金存活期有着“五年魔咒”的說法。統計曆史上所有清盤基金的存活期可以發現,大多數基金在它們的生命早期就關閉,在這些樣本中約有85%的基金甚至沒有活到它們的第五個年頭,以2023年前11月清盤基金為例,有181隻基金成立不滿一年就“夭折”。晨星認為,部分原因是市場整體相對低迷,導緻基金産品面臨贖回和淨值下跌的雙重壓力,最終不少産品是以清盤。

9

公募REITs破千億

2023年以來,公募REITs加速上新,擴容擴募有序進行,産品總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大關。

Wind資料顯示,今年全市場有8隻公募REITs上市,獲得了各路投資者的熱情認購。近日,國泰君安城投寬庭保租房REIT“一日售罄”,延續了公募REITs的火爆發行,基金管理人宣布提前結募,并将按照“全程比例配售”的原則予以确認。

截至12月27日,目前滬深兩市已發行的公募REITs達到29隻,募集資金954.52億元,項目涵蓋收費公路、産業園區、污水處理、倉儲物流、清潔能源、保障性租賃住房、新能源等多種資産類型,加上首批擴募公募REITs淨認購金額50.64億元,全市場公募REITs總規模已突破千億。

但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公募REITs的整體行情并沒有延續此前的火熱,中證REITs指數年内已經下跌超過了30%。參考成熟的REITs市場,華夏基金指出,海外REITs也曾經曆過發展初期市值規模偏小和波動較大的階段,整體來看四季度受産品基本面以及市場流動性問題的影響,公募REITs二級市場持續調整中,一是部分産品基本面表現不佳,修複進度也未達到市場預期,二是目前市場環境流動性較弱,疊加臨近年末部分機構贖回壓力較大,整體換手率走低的情況下,機構調倉動作容易引起二級市場連鎖效應,是以容易出現單邊下跌。

12月6日,财政部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起草《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境内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拟将公募REITs正式納入社保基金投資範圍。這一舉措被認為有助于提振公募REITs市場信心、穩定投資者預期,并為市場引入長期資金活水。

10

外商獨資公募加速展業

2023年以來,多家外商獨資公募獲批,已獲批機構也加快了在華展業的程序,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市場的布局正朝縱深邁進。

8月24日,安聯基金拿到中國公募牌照,成為第9家在中國獲準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的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今年年初,施羅德基金和聯博基金也先後獲批。

自2020年4月1日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政策落地以來,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加速布局中國公募市場。

2020年,貝萊德率先斬獲首張國内外資公募牌照;2021年,富達基金和路博邁基金先後獲批,并在2022年拿到了證監會頒發的公募基金業務許可證。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宏利基金、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等均發生了股權變更,成為外資系基金公司,迄今國内的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已經擴充至9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貝萊德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富達基金、路博邁基金等多家外資公募還紛紛擴充了中國公募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彰顯出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看好。

此外,多家外商獨資公募的新發基金産品也陸續落地,類型涵蓋主動權益基金、普通債券基金以及同業存單指數基金等多種産品。在經濟增長穩步複蘇、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中國市場擁有中長期視角下巨大的投資潛力,這是外資加速業務布局和資産配置的重要原因。多家外資機構表示,将持續加碼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時代紅利。

實習生張天藉亦有貢獻

責編:桂衍民

校對:彭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