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位于廣州番禺的廣汽埃安工廠,第100萬輛整車下線。而就在上個月,廣汽埃安汽車銷量達41567輛,同比增長45%。
這隻是新能源汽車加速奔跑的一個縮影。在智能化、電氣化趨勢的帶動下,汽車産業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制造業向着科技企業全面轉型。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3年11月,大陸汽車産量創曆史新高。汽車産銷量分别完成309.3萬輛和297萬輛,同比分别增長29.4%和27.4%。
穩定和發展制造業是穩定宏觀經濟、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依托。12月28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中國工程院等機關聯合釋出的《2023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過去3年來,大陸制造業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經受住了超預期因素影響的大沖擊,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穩定在超過120的較高水準,制造強國建設穩中有進。
企穩▶▷
動能切換搶抓新賽道
12月12日,宣布因湃電池智能生态工廠竣工,同時全棧自研自産P58微晶超能電池下線。
廣汽集團于2011年開始電池系統研發工作,距今已12年時間,随着因湃電池智能生态工廠竣工,廣汽埃安正式掌握了電芯全棧自研自産的能力。
制造業企穩,背後是“新”與“舊”動能的順利轉換。資料顯示,11月,新能源汽車月度産銷量首次雙超百萬輛,站上新台階——産銷量分别完成107.4萬輛和102.6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9.2%和30%。
持續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是推動制造業“精益增長”,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锂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産品合計出口同比增長41.7%,表現亮眼。這一資料已經14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占大陸出口比重達到4.5%。
外貿“新三樣”呈現逆勢上揚的态勢,帶動整體穩定增長與産業結構優化,也意味着經濟增長的“含金量”都更高了。
制造業要穩,關鍵名額必須守住。資料顯示,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2020年已經跌破30%,降至26.2%,到2022年,大陸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相較上一年略有提升。
今年6月,廣東出台關于高品質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以上,相比兩年前“到2025年制造業占比保持在30%以上”的目标再提高。
更新▶▷
數智化讓傳統産業“發新枝”
幾美元一個的吹風機、1美元一雙的拖鞋……在剛過去的“黑色星期五”,(希音)、Temu等跨境電商,俘獲了衆多海外消費者的心。
有着廣州“時尚圈第一獨角獸”之稱的SHEIN,通過大規模應用“小訂單、測試再反單”的按需生産模式,有效降低庫存、減少浪費,提升産業整體效率,為傳統服裝産業變身時尚産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實踐的樣闆。
傳統産業是制造業主力,穩增長促就業作用明顯。大陸傳統産業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較大,是大陸工業發展的主力軍。通過加裝“數字引擎”,一個個傳統産業正煥發新的生命力,變得越來越不“傳統”。
今年5月,二十屆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堅持推動傳統産業轉型更新,不能當成“低端産業”簡單退出。新動能既來自新經濟的發展壯大,也來自“老樹發新芽”的傳統産業改造更新。
目前,傳統産業的轉型更新正在提速。新産業的培育和新賽道的建設,更多是内生于或有機嫁接于既有的産業基礎上,不追求“淩空出世”,不貪大求新,也是以根基更為牢固,新動能更為穩健。
煥新▶▷
新質生産力重塑發展優勢
穩增長,既要釋放傳統産業動能,也需要搶抓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新機遇。
“幫我找一張玻璃絕緣子自爆的示範圖檔。”對話框在輸入這句話後,馬上彈出一張範例圖檔。借助商湯科技的大模型技術,南方電網人工智能公司的員工們已經越來越接受這種一呼百應的“數字員工”。
大模型正成為重塑千行百業的新技術。vivo副總裁周圍介紹,将大模型融入手機,手機成為一個“智能體”,一方面會改善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也有望提振消費電子市場,關系到手機廠商能否啃下高端化這塊“硬骨頭”。
通用人工智能正呼嘯而來,特别是ChatGPT推出以來,以大模型、生成式AI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掀起浪潮。各地不遺餘力發展人工智能産業,10月,北京釋出人工智能算力券實施方案,幫助企業降低算力使用成本;11月,上海推出11條措施推動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創新發展。
廣東更是瞄準“最強通用人工智能大省”,于11月出台“通用人工智能發展22條”,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規模實作全國第一、全球領先,核心産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将廣東打造成為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産業創新引領地。
在發展人工智能的路徑選擇上,發達國家在原理性研究、理論性研究上有先發優勢,而中國則依托廣闊市場、海量資料,走出了一條适合本地發展的路徑。這也表明,伴随着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發展不斷在“無人區”領跑,“拿來主義”已經行不通,必然要強化原始創新、底層創新,才能在這種高科技的競逐中持續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代表新質生産力的産品快速産出,“新質生産力”頻頻出現在公衆視野,它代表着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正彙聚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重塑發展新優勢。
南方+記者 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南方産業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