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一場展銷會上,一段視訊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視訊中,一個包裹上寫有“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民政局救災物資接收處”等字樣,引發了人們對于捐贈物資是否被倒賣的猜測。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極目新聞通過多方了解發現,視訊的背後是一位好心人準備将羽絨服捐贈給甘肅震區,卻因為被人拍攝誤導,引發了誤解。
視訊顯示,在展銷會上,一位名叫楊女士的好心人準備将一批羽絨服寄往甘肅震區。她在包裹上仔細标注了收件位址和聯系電話,并等待着郵差前來取件。然而,一位旁觀者将這一過程拍攝下來,并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視訊中清晰可見的包裹上寫有“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民政局救災物資接收處”和“羽絨服”等字樣,以及捐贈者和接受方的電話,引發了網友對于物資是否被倒賣的疑慮。
27日晚,極目新聞記者進行了調查,聯系了積石山縣6.2級地震救災社會捐贈咨詢電話。從業人員表示,捐贈物資的接收和發放都有嚴格的流程,不可能出現倒賣物資的情況。進一步采訪中,捐贈人楊女士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初衷。她是一位在新疆阿克蘇做生意的河南鄭州人,聽聞甘肅地震後,決定奉獻一份力量,捐贈自己生意上的羽絨服。
楊女士在展銷會上填寫好收件資訊并等待郵差時,一位旁觀者将這一過程錄制成視訊,并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這位視訊拍攝者,周先生,當時的初衷是為好心人點贊。然而,由于視訊中的文字标注和對話的缺失,導緻網友誤解這批羽絨服被倒賣。
在采訪中,視訊拍攝者周先生向記者表示,他當時的初衷确實是想為好人點贊,而在釋出視訊時也寫了“為好人點贊”的字樣。然而,這一善意卻被誤解為揭露倒賣行為。周先生在社交媒體上逐一進行了回複和解釋,同時也向楊女士表示了歉意。
負責處理此事的阿克蘇當地派出所民警也向記者講述了整個事情的經過,進一步印證了楊女士和周先生的說法。
總結:
誤解的根源在于一段視訊的傳播,由于文字資訊不足,好心人的善舉被誤解為不法行為。社交媒體上的資訊傳播需要更加謹慎,避免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引發不必要的猜測。在這個過程中,捐贈者和視訊拍攝者都遭受了困擾,提醒我們在關注事件時需保持理性,了解背後的真相。
這一誤解是否反映了社交媒體資訊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你在社交媒體上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