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去楊柳慶公安,發現這裡的吃喝仍然保留了天津老城的味道,顯然沒有趕上城市的"改善"趨勢。但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羊湯,刨冰都很好吃。
在記憶中,楊柳清是離市最友善的"郊區縣"之一,因為從西站沿西清路,一路向西都可以到達。
小時候貪婪,總是在這裡和出蛋糕幹陽村混在一起,還以為石門罐裝素食袋從石家大院,簡直是迷惑到最後。
其實,除了新年畫,楊柳青還有糖、糕點、風筝、葫蘆等好玩的東西。
然而,讓我們重溫一下楊柳清在1980年代的樣子,我們會看到千禧鎮在今天變得越來越青翠。
感謝拍攝照片的朋友!

楊柳清鎮形成較早,據現有文獻記載,早在晉振友兩年(柳口鎮)時,就為晉朝河北東路38個鎮之一,具有相當的規模。比較清道光年間的"津門寶家圖",直到20世紀,楊柳清鎮的格局都沒有太大變化。20世紀90年代末,小鎮的外觀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小鎮西部仍保留着街道和小巷,包括晉代形成的城街,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清代"津門寶家地圖"中的圖案。
1971年,西郊(改為西青區)從李七莊遷至楊柳清,1972年建在原楊柳清鎮廣場。為西郊機關(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辦公室。2000年,該遺址被拆除,并在楊柳清廣場重建。
西慶區外環段紀念碑建于1986年天津外環線建成時。位于外環路與西青路交彙處。多年來,它一直是西清區的象征。它今天不存在。
西青區體育場解放前,西青區沒有專門的體育場館。1976年,在楊柳清新華路中段北側建成大型體育場。一個大型體育場建于1987年,并于1991年5月完工。該體育場由天津市建築設計院根據手球館設計,投資367萬元,建築面積3246平方米。由于體育場翻新,它于2014年被拆除。
區建委舊址位于楊柳清鎮原建南路24号,1980年建成了一座三層磚混搭寫字樓,随後在院子裡又建了辦公樓。20世紀初搬遷。
西江門位于楊柳清鎮北部,在紫方河畔。西河控制門建于1958年,是一個大型的一流水閘。西河水閘是位于西河控制門右側的非洪水建築。在水閘的上遊,有一條鉛河和亞齒河,河的下遊和西河。在西河門的西側有一片森林,俗稱"小樹林",用于楊柳清的場景。
楊柳慶火車站 老火車站位于楊柳青火車站候車室西側,青沙路北側,建于青春2年(1910年),于2000年11月20日開通。老站房是一座磚砌混合的兩層德式建築,2007年被列為天津市十大不可移動文物。舊站房一直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楊柳清火車站建立了候車室和服務設施,也就是現在使用的楊柳慶火車站。
西清區文化館(楊柳清花園) 過去,楊柳清有許多坑,被稱為"小江南"。小鎮北部有一個地方,周圍環繞着荷花池,中間有一個圓形花園,一個3米寬的坡道通向南邊的花園。解放後,曾被命名為"人民公園",是人們玩樂的好地方。1957年,當年輕的田蓮元(著名書評行為藝術家)在楊柳清演講時,《風雲》的資深人士嶽家林是一名老師,每天早上在這裡練習。1956年,勞動人民俱樂部在這裡成立,院子裡建了一個200平方米的禮堂,裡面有書本、借書、舞廳等設施。每周開放6天,晚上經常舉辦舞蹈,比賽。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該地區仍然被水包圍。
1949年,楊柳清鎮開始興建公共教育館,位于醫務局胡同口安堂。它于1951年更名為文化博物館。在分裂後随着成員的改變而改變了幾個人的名字。1971年,西郊政府機構遷入楊柳清鎮,楊柳清亭改建為區文化館,舊址為楊柳慶廳辦公樓。1975年,西郊文化館在楊柳清園(鎮勞工俱樂部)建立廠址,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設有展廳、藝術廳、遊樂廳、小劇院、溜冰場、錄像廳等。在20世紀80年代,經常舉辦菊花展覽,舞蹈等。添加撞球和其他物品後。
新華書店楊柳青門市部于1949年開業,随着楊柳清行政隸屬關系的變更,其名稱也多次變更。該地點位于楊柳清鎮義街18号,在義一街與義家大院的交彙處(石家大院東北)。1976年,他搬到了和平路10号(原楊柳清廣場西南角)的新址。書店新址的建設早于舊西郊委員會大院。新址建築面積1168平方米,設有業務部、教材供應部、批發部和代理機關服務部。南側是營業廳,北側的院子用于辦公室和倉庫。書店主要經營書籍、文具、文化用品,春節期間還出售年度畫作。在20世紀80年代,他開始經營視聽産品。該店為楊柳清、西青區人民的重要精神生活做出了貢獻。
楊柳清公園位于楊柳清中部,南運河老路上。東經路(今柳雲路),西至施工路(今清志路)。占地面積30068.17平方米,建築面積2469平方米。建于1984年,于1987年完工。全長835.3米,寬36米,是帶狀的,是以又稱"帶公園"。該公園是一個兒童花園,一個頤和園和一個來自東部,中部和西部的青年公園。公園的八角形亭子、噴泉、漢白玉五子蓮花、老生活星、頤和園前的一對石獅子等工藝品别緻,為公園增添了色彩。長期以來,楊柳清公園是該地區唯一的大型公園,為楊柳清人提供了一個早上鍛煉身體,晚上玩樂的好地方。2002年,西慶區啟動"京杭大運河環境綠化工程",重新開挖大運河路,公園被拆除。
貝爾特公園頤和園,俗稱老園。有林翠姬、邢碧軒(茶室)、假山等。
一帶一路兒童公園,位于光明路(今六口路)以東至柳雲路。配有大型滑梯、電動玩具等裝置。在建築的早期,觸摸汽車非常受歡迎。
青年公園,有涼亭、畫廊、橋梁、泳池、禮堂等。
條紋公園石
頤和園東側植樹公園的紀念碑之一,著名書法家王松月天寫的"楊柳清公園"五大字,人民政協幹部謝玉明寫的題詞,楊柳青農民書法家郭玉成寫的題詞。
楊柳清"前100"于1950年建成,建在楊柳清鎮,北側為義街,靠近曹家胡同南口。經營日常百貨商店。曾是楊柳青的重要雜貨店。正式名稱為"楊柳清第二百貨"。因為楊柳清人往南,北為後,相對"三不顧",1956年從花紗公司改成了百貨公司(邊食商城,俗稱"下一百"),并稱"百強"。2010年,在楊柳清大院改造期間被拆除。
楊柳青攝影畫廊原本位于楊柳慶鎮後大街41号,"三不顧"的北側區域。1956年,鎮上的幾家照相館走上了公私合營的道路。原位于大寺胡同21号,渤海寫真館改為楊柳清寫真館一間,亦義街兩張。最後兩人一起搬到了第41道門。長期以來的相冊對于楊柳青鎮唯一的照相館來說,楊柳青人對此有着深厚的感情。2004年,該遺址在楊柳清舊城區改建期間被拆除。
大衆影院位于原建路(今慶志路)元流4号,位于現在青莊路北段西側的群衆公園。北邊靠近楊柳清火車站,南邊是原楊柳清三座。觀衆廳建于1957年,分為兩層。當它最初建成時,沒有舞台,并且在1982年增加了一個沒有背景的小舞台。長期以來,劇院一直是楊柳清鎮乃至西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劇院的北側是西清區電影放映公司,該公司建于1976年,曾在1990年代經營過錄像機。
楊柳清商場位于楊柳清中心,北靠新華路,南臨後大道。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位址原為楊柳清劇場、食品店、七家姊妹店、工業、農業和軍事食堂。施工于1993年10月開始,并于次年12月完工并開放。長期以來,它是楊柳青人的主要購物場所。
楊柳清百貨位于楊柳清光明路46号(今柳口路),始建于1974年,1975年竣工。主體是一座三層樓的建築,稱為百貨商店。長期以來,楊柳青應聘者以購買日用品為主。1989年3月,在光明道原百貨大樓對面建造了一座新的百貨大樓,并于當年11月完工。2000年,光明路被拓寬和改造,新舊百貨公司都被拆除。
西慶區第一幼稚園
1979年,該建築建成,位址位于楊柳清體育場西側,現為新華1号。1980年,原來的"楊柳清裕虹幼稚園"從楊柳清對面的一個小地方搬來,被稱為"西郊楊柳清幼稚園"。1987年改為"西郊第一幼稚園",1992年改為"西清區第一幼稚園"。最早的建築為西北側二樓向東連接配接教學樓一層,辦公樓,二樓東側屋頂有大型日光浴床。全部建成兩層,東平房、空地還建了兩層教學、辦公樓。
西青區第二幼稚園
它建于1984年,位址位于楊柳清鎮青雲大廈東側。占地面積7260平方米,為建築。1987年4月首次招收幼兒。
楊柳清一國小舊址
位于第14屆印地大廳。青璇統一兩年(1910年)建成,原名"人民建設十三校",校址在西關地廟内。廟北後成立"天津縣民立第五女子國小"。1920年,兩所學校均由天津縣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學校更名為"天津縣公立第八國小","天津縣民立第五女子國小"更名為"天津縣公立第50女子國小"。1940年,兩所學校合并為"楊柳清鎮國小"。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更名為天津實驗國小。1949年更名為"楊柳清第一國小"。1976年,主校的一些平房被改建為教學樓,北面三層,東面兩層。1992年,教學樓擴建。學校舊址在21世紀初舊城區改造中被拆除,清志路遺址已搬遷至今。
楊柳清第三國小舊址
位于楊柳清鎮天啟廟街2号(本世紀新苑區)。青玄玄的第一年(1909年)建在天啟宮。原名"天津縣公立一二等國小"。1928年更名為"天津縣公立第60所國小校"。1942年8月,成為楊柳清鎮國小的分校。1945年更名為"天津縣楊柳清鎮中心國立國小校"。1949年2月,更名為東街國小。4月更名為"楊柳清鎮第三所完整國小"。1974年,校園北部的舊校舍被拆除,建造了一座兩層的簡單教學樓。1985年,在校園南側建成了一座兩層教學樓,在南北兩端形成了一座簡單的教學樓,在東西兩側形成了一座古老的平房校園格局。校園保留了天啟廟明代古廟。2000年,學校與西慶實驗國小合并,校舍被拆除。
楊柳清第五國小舊址
位于楊柳清文昌苑。始建于1938年,原名"天津縣61國小"。1947年,它被稱為文昌閣國小。1949年更名為"和平街國小",紫竹玉兩個班級分别被稱為"建街國小",為楊柳清一個小分校。1950年,"和平街國小"和"建設街國小"合并為"楊柳慶第五國小",主要學校位于紫竹市,隸屬于16街東公辦分部。1958年,第16街旅的後院被劃入第五國小,被稱為"張家小胡通分校"。1962年,楊柳清第五國小遷至張家小胡同,建築街(紫竹)為第一分行,和平街(文昌閣)為第二分校,東宮為第三分校。1964年,楊柳清第五國小主校遷至文昌閣,1965年在東宮安迪、張家小胡同撤銷。為了保護和修複文昌閣古迹,第五國小于2001年遷出,舊校舍的建築于2007年在舊城區改造期間被拆除。
西青實驗國小舊址
1968年,學校成立,前身為"光明路國小",學校位于光明路楊柳清34号。1974年更名為"楊柳清六國小"。1989年,平房被拆除,教學樓建成,更名為"西慶實驗國小"。學校的舊址在20世紀末的舊城區改造中被拆除,并已搬遷到現在的流雲路址。
西青區少年宮舊址
西青區青年宮始建于1975年,位于義一街2号。原來是楊柳青的殿堂。1949年,楊柳清鎮在這裡設立了公共教育館。它于1951年更名為文化博物館。分後子改名了幾次。1971年,西郊政府機構遷入楊柳清鎮,楊柳清亭改建為區文化館,舊址為楊柳慶廳辦公樓。1975年,文化館搬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在那裡建立了青年宮。1991年,青年宮搬到了二号公路上的新址。這個地方被改為奇志學校,後來改為楊柳青年繪畫博物館。
楊柳慶一中舊址
楊柳清一始建于1944年,原名"楊柳清民辦教育青年商學院",位址在東當鋪大胡同裡。1945年改名為"楊柳清私立玉清中學"。1953年遷至新華路。1954年更名為河北省楊柳清中學。1958年遷至石家大院,更名為靖海縣立國中。1972年,它被命名為"楊柳清第一中學"。1976年,它被搬遷到建築路51号,照片中的學校所在地。學校于2001年遷至新址,舊址成為楊柳清二中校的選址。光明路北(左西郊酒店)
光明路東側楊柳清市場
光明路位于楊柳清鎮中段,北臨西青路,南至光明橋與建設路、中國與新華路、沿江街、運河沿線交叉口,東西分别與後大街、土地東街等相通。長1592米,寬20米,是楊柳清鎮南北主幹道。它曾經是土路和狹窄的小巷。1958年,為了溝通西綠道和施工道路,拓寬施工,鋪設瀝青路面。1989年,南段再次拓寬和改造,拆除了東側的舊建築,并建造了兩到三層的商業立面,采用各種風格的磚混結構。20世紀末,路南段再次拓寬改建,原建設道路統稱為柳口路。
20世紀90年代,石家大院南門(向西)沿主街
20世紀90年代,石家大院南門(東)沿主街
西渡口位于楊柳清中間,南臨運河南路,是與鹽城街、中沿河的街道交彙處。它長67米,寬3.8米,最窄處2.6米。形成于乾隆年代,因為直至楊柳清鎮西渡口,是以得名。胡同裡有石氏馬廄等紀念碑。清運河總督關幹真在這裡留下了詩歌,并兩次向乾隆皇帝報告楊柳清的雨,而乾隆則為此寫了兩首詩。
一串心塘小巷
丹格朗胡同位于楊柳清中間,沿街從南到街道的另一端。形成于道光時代。原來的那條在小巷北邊開了一個澡堂,當時巷道,小巷周圍有澡堂,是以得名。澡堂的遺迹在被完全拆除和弄直小巷後,在1980年代初仍然存在。胡同的東側是石家大院的西牆,胡同的西側是住宅區。胡同的西側在20世紀末的舊城區改造中被拆除,同樣的名字沒有保留下來。
美麗而真實的小巷
美麗的真正小巷内飾
位于豬城街美麗的真實胡同的南入口
美麗的真胡同位于豬城街北側,豬城街以南,北端無法進入。胡同傳說形成于清康熙時期,因為戴姓居民開了一家"戴連禅"畫店的分号"美麗"号碼,并在這裡得名。胡同在21世紀初舊城區的改造中被拆除。
東江店 胡同南口
東江店胡同位于楊柳清中間,南臨豬城街,北至姚家店胡同南段。據說它是在鄭朝時期形成的。杜巷姓居民開了一家生姜店,是以姓姜店胡同。後來為鎮西姜店胡同的差別,是以改成了東姜店胡同。與東姜店胡同相遇的耀家店胡同,因大門合理而被稱為中公胡同。傳說,劇皇白玉霜曾經隐居在這家姚家店的胡同裡。
曹家胡同位于楊柳清中間,南臨義藝街,曾是豬市街,長120米。形成于清乾隆時期。胡同那草姓的居民最早住在這裡,是以叫這個名字。胡同中有楊柳清鎮人民銀行的辦公室,鎮人民法院和第八街縫紉廠的舊址。其中,原中國人民銀行營業場所、曹家胡同5号院舍特别美觀,其大門仿石庫門的風格,在北方地區極為罕見。2010年,大院改造後,胡同的外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将從北到南"這個詞。
"字中的字"從巷子往下看
楊柳青文化站
一通胡同位于楊柳清中部,豬城街以南,北至後大街。據說是在清順濟年間形成的。西側有關帝寺(即山西堂,又稱西老廟)。在關帝寺舊址建立國小後,即後來的楊柳清第一國小。1928年,該鎮的新疆商人幫在胡同的東側建造了紅十字會,并以其名字命名。紅十字會又稱道教,是一個慈善組織,曾任中華民國總理熊錫令主席,在全國各地設有分支機構。胡同在21世紀初舊城區的改造中被拆除。
後街的中間部分,從西到東
後街位于楊柳清中間,西臨大寺胡同,連豬城街,東至光路,陸地街。據說,成街是清初的主要街道。因為它位于前街的北面,而楊柳青人叫南為前者,北為後街,是以叫後街。這條街建于明清時期。。這條街在21世紀初的舊城區改造中被拆除。
趙嘉石胡同
俞遠堂胡同位于楊柳清中部,北側為前街,南起前街,北至後街。青鹹豐年代,楊柳清石長門福山廳分部,在這座胡同裡,東南口的兩棟樓裡分成七石元渡,名叫元堂,是以胡同得名了這個名字。胡同在20世紀後期的舊城區改造中被拆除。
前街位于楊柳清中間,大寺胡同以西,與義一街相連,東臨光明路、天台街。楊柳清人叫南前,北為後,是以叫名。據說這條街形成于清康熙年間,胡同上有許多古建築。清道光年代,石氏花了5萬多元兩銀,建造了500多平方米的石堂,并請山東著名書法家王偉寫下刻有金字的《石氏家族》,挂在大殿大門上方。建築非常漂亮。二十六年(1937年),石氏的天唐石文光賣掉了寺廟。胡同在20世紀後期的舊城區改造中被拆除。
光華路北口
光華路北端(青年公園與養老公園之間)
光華路
位于光華路南段園丁家
園丁。
光華路位于楊柳清中段,西臨光明路,南臨第二中央路,北至南運河(20世紀80年代為楊柳清公園),與振興路交彙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隻是一條小土路,兩旁有許多坑。1978年後,該鎮的居民在兩側建造了房屋,形成了一條更寬的街道。1983年,在進行地名普查時,地名取自中國光耀的意思。這條路在21世紀初的舊城區改造中被拆除。
人平胡同位于楊柳清中間,易藝街以南,胡同北端無法通行。傳說它是在乾隆時期形成的。胡同的名字意味着每個人都是安全的。胡同在21世紀初舊城區的改造中被拆除。
文化路位于楊柳清中間。東平路(今清遠路),西至施工路。北面是柳樹綠園,後來是勞動人民俱樂部。1982年,北側建設了文化系統辦公空間,當時土路,因為它位于文化博物館前面,是以得名。1983年,鋪設了瀝青路面。路南為楊柳清運輸場牆,東口斜至專處前街,西口向楊柳慶傾斜三。
楊柳清地名碑 1987年,楊柳清鎮政府設立地名碑,在鎮北、西共設四塊。這是原本位于楊柳清鎮東路口的主要紀念碑。紀念碑高3.6米,高90厘米,刻有獅子和鮮花,紀念碑高2米,寬90厘米,厚50厘米,紀念碑頂部為傳統民族風格。三大紅字"楊柳青"是為北海公園的乾隆禦筆寫的,由楊柳清出身的著名書法家劉子軒先生撰寫,楊柳清鎮農民書法家郭偉撰寫。另外三座石碑高2米,刻字普通,無屋頂。2011年由于建設,現被列入區市議會倉庫。
20世紀30年代的文昌閣
日本占領時期文昌格明信片圖案
20世紀40年代的文昌歌(周傑提供)
20世紀50年代的文昌歌
90年代
2000年維修
文昌閣位于楊柳清古鎮東南部,高20米,為六角形三層磚木結構亭,供孔子、文昌帝、曲興使用。在舊時代,有"中歌玉玉"一詞,是楊柳青的十大場景之一。亭子建于明朝四年(1576年),在明朝崇裕七年(1634年)和清鹹豐三年(1853年)進行了翻新。光緒四年(1878年),在文昌閣建起了崇禮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出了劉學謙、杜維兩位漢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崇書院關閉,天津縣開設第二中學,很快也關閉了。1938年,天津縣第61國小在文昌閣建成。1947年更名為文昌閣國小。1949年更名為和平街國小,1950年與建設街國小合并,稱楊柳慶第五國小。1987年,文昌閣被列為西郊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92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宣布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65年新中國成立後,1984年進行了修繕。2001年,楊柳清第五國小遷出,西青區對文昌閣進行了大規模改造。
八字牆門 這是一扇非常有特色的門,它的台階不占小巷的面積,而且門是開着的。這種門在江浙地區都可以看到,但北方地區極為罕見,楊柳清更是這種形式的門。
收集舊照片并不容易,但相比之下,請珍惜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