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山系列2:五嶽之尊——泰山

四月上太(泰)山,

石平禦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随萦回。

飛流灑絕■,

水急松聲哀。

天門一長嘯,

萬裡清風來。

這首千古絕句,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元年(公元 742 年)四月登泰山所作。它道出了泰山的山奇,水奇,樹木有“聲”,景色絕美的意境。莽莽蒼蒼、雄峙于中國東部的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盤踞在濟南、曆城、長清、泰安之間,總面積 420 多平方公裡,海拔 1545 米,雄偉高峻,氣勢磅礴,風景優美,享有“五嶽獨尊,五嶽之長”

的殊榮。

泰山有奇絕的自然風光,有燦爛的文化遺迹。它曆受各朝帝王重視和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不少帝王登基之初,或外出巡狩大多都到泰山進行禱祭。

若是太平盛世,便來此舉行封禅大典。曆代文人學士留下無數贊美泰山的詩

篇、題字或遊記。

泰山由南向北地勢逐漸升高,有三個顯著的階梯,泰山的三個天門,即紅門、中天門和南天門正好安排在三個階梯之上,縱貫頂底。

泰山第一名勝是岱廟,也稱泰廟,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北,為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禅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岱廟為一紫禁城宮殿式建築群。岱廟碑刻林立,真草隸篆,體例俱全,風格各異,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天觀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雕梁畫棟,重檐八角,彩繪鬥拱,黃瓦蓋頂,金碧輝煌;地面重檐下,一字兒排開八根大紅明柱,殿檐四角懸有風鈴,微風拂動,叮當作響,悅耳動聽。

岱廟天贶殿内正中懸東嶽大帝畫像。北、東、西三面牆壁上,有巨幅壁畫,名為《啟跸回銮圖》,長 62 米,高 3.3 米,以龍鳳之筆描繪了東嶽大帝出巡的盛況。東部為《啟跸圖》,西部為《回銮圖》。壁畫傳為宋代佳作,場面之大,内容之廣,實為少見,屬古代藝術珍品。

出天贶殿南門,循階南為仁安門、配天門。仁安門東側有一院落,舊為“東禦座”,又名“迎賓堂”,是過去皇帝前來祭祀泰山時休息更衣和舉行宴會的地方。現在陳列着有關泰山的文物、字畫和曆代祭品,其中沿香獅子、溫瓊玉和黃藍釉瓷葫蘆最引人注目,被稱為“泰山三件寶”。出天贶殿北門,便是中、東、西三座寝宮。趙恒将東嶽大帝封為“東嶽大齊仁聖帝”後,認為即是“帝”,就應該有“皇後”,因而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 1112 年)給“東嶽大齊仁聖帝”想象三個“淑明後”,建立了這三座寝宮,作為後、妃居住的地方。天贶殿後側的銅亭,為明代萬曆四十三年所鑄建。這座銅亭與北京、昆明、湖北武當山的銅亭一起,号稱中國的四大銅亭。

在漢柏院中,那蒼勁挺拔的漢柏樹,樹身紐結上聳,若虬龍蟠旋,雖然膚剝心枯,但又繼生新枝,蒼古蔥郁,甚為奇絕。相傳,這株柏樹為漢武帝劉徹登泰山時所栽,距今已有 2100 餘年。

進入登山門戶“岱宗坊”,上行不遠向東一拐,便見一座紅牆環抱,翠柏掩映的古老建築。這就是“王母池”,古稱“群玉庵”,唐代稱“瑤池”。

循石階而上,正面是王母殿,東、西各有配房,殿中供奉着王母銅像。西配房原為道士的住房,東配房為“觀瀾亭”,亭下是一條深澗,瀑響泉鳴,順聲望去,但見虎山水庫大壩飛瀑滾滾而下,猶如素色錦緞,珍珠倒挂。順流而下有一水灣,名“虬在灣”,灣水澄清,有洗滌虎之稱。

亭子的正東為飛虬嶺,傳說呂洞賓曾題詩于石壁後,見一虬常對詩頂禮。一夕,呂公再次到此,揮筆點其額,其虬化龍而去。嶺下有天然石洞,名“呂祖洞”,洞内有呂洞賓石刻造像一尊,傳說此洞原為呂洞賓煉丹之處。從王母池東角門走進後院又見一亭,亭台高築,相傳是八仙聚會的地方,名曰:“悅仙亭”。亭子正北為七真殿,此殿系明代建築,殿内有八仙彩色塑像,形象逼真,造形優美,有名塑之稱。王母池西側有老君殿廟的遺址,這裡有兩座石碑,又名鴛鴦碑,四面有字,字有四五層,書法各異,為唐、宋兩代名人題書,是泰山著名石碑之一。離王母池北側約 500 米,有天門、天階、孔子登臨處等幾座牌坊依次而立,号稱“坊群”。

過了群坊,便是紅門宮。宮分兩院,東院叫“彌勒院”,正殿三間,内供着佛像;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神像。這種佛、道兩教并立的雜處現象,是泰山的一個特點。紅門宮的東亭名“更衣亭”。過去封建官吏朝山,都在這裡更換便服和換乘山輿前行。越過溪水東行不遠,有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 年)女皇武則天時立的一塊唐碑。

出紅門宮拾級而上,經萬仙樓,即達被古人視為修身養性的聖地——鬥母宮,又名“妙香院”。因龍泉水繞宮飛瀑挂閣,故又稱“龍泉觀”。現在的建築,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重建的。宮的東南面有“寄雲樓”和“聽泉山房”,長廊回轉,面山臨水,是賞景的最佳去處。宮的東面,中溪水連續流過三段峭崖,形成三股小瀑布,下臨三個小石潭。水濺浪花,發出悅耳的響聲,情緻盎然,稱為“三潭疊瀑”。宮門外有一株明代所植古槐,幹粗三圍,其一枝匍匐于石梁上,約 10 米,折身而起,昂首天外,形似卧龍,故名“卧龍槐”,又名“母子槐”。鬥母宮前殿原供有鬥母像。“鬥母”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名字,即“先天鬥母大聖元君”,傳為北鬥星之母。後殿則祀觀音神像,也是佛道雜處的一所廟宇。據《泰山小史》記載,這裡過去為尼姑所居。

由鬥母宮經東北,就是著名的經石峪。經石峪的南側是“高山流水亭”,附近有近 0.6 公頃的大石坡,坡上刻有金剛經,字大如鬥。亭旁有流水漫石坡而過,景物奇特,有詩曰:

天門倒瀉一簾雨,

焚後靈呵千載文。

這詩非常生動地寫出了這裡的山泉,這裡的流水,這裡奇特的石刻經……

的種種景觀。翻過回馬嶺,繞山路盤旋而上,前面就是“中天門”,又稱“二天門”。它東倚中溪山,西傍鳳凰嶺,氣勢雄渾峻奇,為中、西兩條登山路線的交彙點。在此可坐空中纜車直上南天門。

從岱宗坊一路北上,至南天門,蜿蜒 20 多公裡,沿途名勝古迹衆多,令人目不暇接。中途經過著名的泰山“十八盤”,十八盤全程 79 盤,共計為1633 級。中間以升仙坊為界,坊南為“慢十八盤”,坊北為“緊十八盤”,中間為“不緊不慢十八盤”。登過慢十八盤,即到升仙坊,傳說升仙坊是人間和“天堂”的分界線。人一過升仙坊,就會得道成仙。後一段山路最為艱險,素稱“雲梯”,又叫“緊十八盤”,是登泰山最艱辛的地段。

走完十八盤回首再望十八盤,猶如“天梯”懸挂在泰山的胸前,又像一條細白帶子懸挂于南天門下,飄蕩于深谷之中,壯觀至極。十八盤的頂端便是南天門,又稱三天門,是登泰山盤道的盡處。門建于元朝中統五年(公元1264 年),門額題有“摩空閣”三字,門聯寫道:

門癖九霄,仰步三天聖迹;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從這副對聯不難看出,高聳與險峻的南天門,隻有上去才能觀賞到泰山的聖迹,隻有經過不畏艱辛的攀登,才能俯視泰山的千嶂奇觀。處于“九天雲霄”的南天門,黃瓦紅牆,頗為壯觀,為泰山的象征。

出南天門,即到岱頂的天街北端。天街北依懸崖,南臨深谷,崖壁上多有曆代的題刻。天街坊建在海拔 1000 多米的山上,造型獨具,三門四柱,四對石獅雕刻細膩傳神,而四柱頂部高出頂脊,雕為“華表”樣式,是泰山上獨具一格的牌坊。自天街起,經青雲洞、象鼻峰、白雲洞,“踏雲觀景,如置身雲霧之中,盡可體驗神話中騰雲駕霧的感受”。

岱頂名勝碧霞祠,是去玉皇頂必經之地,這是祭祀碧霞真君的上廟,為宋神宗東封泰山時所建。原名“昭真祠”,全稱“昭真觀”,明代改稱“碧霞靈佑宮”。這裡過去也是善男信女來此祭祀“泰山老奶奶”的地方。碧霞祠富麗宏大,正殿内有泰山神女碧元君銅像。立于祠前,若氣候條件适宜,你會看到一種“佛光”。在離你不遠的霧氣裡,有一彩色光環,它會把你的影子映進光環裡,你也可以走進去留影,這就是著名的碧霞“寶光”奇景。

碧霞祠是岱頂的一座宏偉的古建築群。由碧霞祠北行不遠,即是唐摩崖,崖高 13.3 米,刻有唐玄宗李隆基撰書的《紀泰山銘》,字型俊逸雄渾,堪稱書法佳品。再往上便是泰山極頂天柱峰,因峰上建有玉帝觀,也稱玉皇頂。玉皇頂海拔 1545 米,為泰山最高峰。立于玉皇頂上俯瞰岱下,“星羅棋布的群峰,奔騰蹴踴,磅礴無際;舉目遠眺,河流縱橫,阡陌交織,原野蒼緣,村落鱗次。”

玉皇頂建有玉皇廟,廟院内有極頂石,上刻“極頂”二字,為泰山最高點。相傳古代帝王的封禅儀式即在此舉行。玉皇廟外有拱北石或稱探海石,為無字碑,其高 6 米,寬 1.25 米,厚 0.9 米,整個字碑平整光滑,十分引人注目。無字碑究竟為“秦碑”,還是“漢表”,不得而知。從極頂往東不遠處有觀日亭,在此可欣賞被稱為泰山奇觀的泰山日出;

往西有望河亭,在這裡可一覽晚霞夕照、黃河金帶和雲海玉盤等壯麗景色。玉皇頂上還有瞻魯台、舍身崖和仙人橋等勝迹。過仙人橋,隻見兩崖相對而立,間隔僅三四米,有三塊巨石銜接抵撐成橋,其景真如一首詩所贊譽的:

三石兩崖斷若連,空蒙似結翠微煙。

猿探雁過應回步,始信危橋隻渡仙。

由南天門向北岔行,可到被稱為“泰山後花園”的後石塢。這裡奇峰插天,怪石如筍,故稱“筍城”。從岱頂下山,回到中天門,沿鳳凰嶺西行,便到黑龍潭。這裡山崖壁立,飛瀑懸空,為泰山又一勝景。

登上泰山的平頂峰,可觀賞到著名的孔子岩: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這既描繪了孔子岩的高聳超拔,也贊揚了孔子的品德與學問。據傳說孔子登泰山時曾站在這裡,發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後人就把孔子站過的地方稱為“孔子岩”,并刻有“孔子小天下處”。

泰山刻石也為中外名山所罕見。起自秦漢以迄北齊、魏、隋、唐、宋、元、明、清,碑碣如林,文人荟萃。碑石雖經 2000 多年的變遷,仍有 1000餘塊幸存下來。它們各以不同的書法流派和巧奪天工的雕琢技法,共同營籌起這絢麗多彩的“中國曆代書法藝術展覽”。

泰山,真是具有黃山的奇偉,武夷山的秀逸,華山的峻峭,匡廬的飛瀑,

名山系列2:五嶽之尊——泰山

衡嶽的雲煙和雁蕩的嶙峋……

泰山,是人文美與自然美的高度統一體,是中華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