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這篇文章題目,可能會有許多疑問:為什麼一位既無家學淵源,又不是名校畢業的人能夠成為皮膚科大牛?這是否意味着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并不重要,或者說這隻是一種偶然現象?我們可能會産生疑問和質疑。
但在這裡,我們想要證明,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勤奮、良師和機遇,構成了徐宜厚成為皮膚科大牛的原因。
徐宜厚出生于1940年,是湖北武漢人,現任主任醫師和教授,還兼任着新加坡中華醫學會的學術顧問一職。
他并不是中醫世家出身,他家庭隻是湖北武漢的一個普通勞動者家庭,受到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和貧寒家境影響,在他的少年時期并沒有受到很好的啟蒙教育,直到他青年時接觸到了中醫,才得以接受了系統教育。
依靠勤奮、良師和機遇終于讓徐宜厚在中醫界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勤奮
古人雲:“勤有功,戲無益。” 這句話是對勤奮的最好诠釋。徐宜厚并非出身于皮膚科世家,也沒有在名校接受過系統的皮膚科教育。
但他深知,要想在皮膚科領域有所作為,必須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
他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一個小時,堅持閱讀皮膚科專業書籍,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療方法。
他每天晚上比别人晚睡一個小時,堅持做皮膚病理切片分析,不斷提高自己的診斷和治療水準。
正是因為這種持之以恒的努力,他的專業知識水準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也為他日後成為皮膚科大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徐宜厚利用20年時間,硬是編寫出了《徐宜厚皮膚病臨床經驗輯要》、《皮膚病中醫診療學》和《結締組織病中醫治療學》等共計400萬字的十多部中醫學著作,還在各類權威醫學雜志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評和綜述。
二、良師
人生之路離不開良師的指引和幫助。徐宜厚遇到了許多良師,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對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第一位老師是有着武漢名醫之稱的單蒼桂老師,他跟随老師學會了診治疾病的種種技能,還在老師推薦下讀完了必讀的中醫書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20世紀70年代,他又受到了現代皮膚科創始人于光元教授的影響養成了嚴謹治學的精神。
後來他又有幸在趙炳南老師門下學習,學會了用藥的精、專、寬、廣。後面還接受有胡傳揆教授、朱仁康、張贊臣、顧伯華等老前輩的教導。
這些良師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在皮膚科領域不斷進步,逐漸成為了一名皮膚科大牛。
三、機遇
機遇是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徐宜厚在武漢市中醫院開始是從事外科診療工作的,因機遇調動到了皮膚科,得以和著名皮膚病專家汪心治主任學習,豐富了自己的臨床經驗,期間花費五年時間完成 了《皮膚病中醫診療簡編》的初稿。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武漢中醫院向湖北人民出版社推薦了他的書稿,這激發了他對中醫皮膚科文獻的研究和整理。
改革開放後,徐宜厚又遇到了走出國門的機會,出訪過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傳播了中醫藥治療皮膚病的特長和優勢,弘揚了中醫文化。
正是勤奮、良師和機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成就了徐宜厚成為皮膚科大牛的輝煌成就。
是以,我們不能忽視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影響因素,因為它們往往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