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返鄉創業敢為人先的新農人

作者:天眼新聞

“小胡,你來幫我看看我家這個紅油菜是不是可以摘了?”

“胡華,你今天要來收菜的吧,我摘得差不多了,還是老時間老地方收嗎?”

“小胡,今天估計能收多少斤菜送過來呢?”

……

短短3公裡的路程,胡華開車用了20分鐘,停車、接電話、重新發動車輛讓這段到他家蔬菜基地的蜿蜒小路顯得格外漫長。

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返鄉創業敢為人先的新農人

胡華的蔬菜基地

立足新身份 幹出新模樣

12月26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老胖村,與往常一樣,胡華又開始了他每天的“巡菜之旅”。

9月以來,胡華又多了一個身份,作為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發展“訂單農業”的技術員與銷售員,他每天周而複始地來往田間地頭,折返在送菜路上。

胡華說現在他電話比以前多了,隔不了多大會兒就能接到村民的電話,咨詢他紅油菜是否可以采摘、如何采摘、采摘标準、紅油菜生長等。他坦言盡管現在比之前累很多,但是看到村民們都加入到種植采摘的隊伍中來,他很開心:“想把他們帶動起來,讓冬閑的時候也能有收入,把我們老胖村變得更好的初衷正在逐漸實作。”

正在田裡采摘紅油菜的魏小秧告訴記者,他們家種植的面積不大,自己也沒有相關種植經驗,“我覺得種它不難不費事,基本沒有什麼病蟲害,胡華每天都來看看我們的菜,我感覺很安心。”魏小秧說,這是她第四次采摘,一次比一次經驗豐富,也漸漸掌握了采摘的标準。

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返鄉創業敢為人先的新農人

老胖村裡正在采摘紅油菜的村民

今年以來,老胖村聚焦“五個關鍵”和産業“五個一”做強農業産業,加快盤活“四塊地”,“我們村圍繞‘一村一品’,大力推廣了‘稻+菜’的訂單式發展模式,确定水稻和紅油菜作為老胖村主導産品,也是得到了胡華的啟發。”老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松告訴記者。

随後,老胖村啟動了與貴安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合作,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搭建了公司統一供苗、統一技術規範、統一收購模式,在全村大概650畝的農田上,推廣發展“水稻+紅油菜”種植,預計畝産值可達到6000元左右。

以夢為馬 行遠自迩

2020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胡華踏上了回鄉的歸途。“我和堂姐一起流轉了村裡230畝的土地種植蔬菜,今年是種植蔬菜的第3年了。”

盡管之前并沒有種植蔬菜的經曆,但瞄準了老胖村以種植業為主的特色,緊盯市場與時令所需,夏季種植茄子、蕃茄、辣椒等10餘個品種,冬季則種植紅油菜、白菜苔,在大棚中種植大白菜、生菜、油麥菜等應季蔬菜,讓土地不撂荒,讓耕耘有收獲。

去年冬天,初次種植紅油菜與白菜苔的胡華成為了村裡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試種了20畝的紅油菜,1畝能收4000多斤的菜,接近8000元的收入。

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返鄉創業敢為人先的新農人

胡華向記者介紹基地的紅油菜

今年,胡華擴大了紅油菜與白菜苔的種植規模,在土壤中覆了膜,讓保溫保濕發揮作用,不少紅油菜已經采摘了8茬。“今天我們主要是給紅油菜施肥,目的就是讓它更好地生長,能一茬接着一茬長。”在胡華的指引下,記者看到紅油菜地裡,多名農戶正在進行手工施肥作業。

“我們都是在保證不耽誤自己地裡種植的情況下,來這裡幹活的,這些活對我們來說不複雜也不累。”村民張家秀一手拿着水桶,一手将複合有機肥放在紅油菜底部,給記者介紹,“上個月我們來這裡幹了20多天活,得到了2000多元,大家都很滿意。”

村民們正在胡華的蔬菜基地給紅油菜施肥

胡華告訴記者,平時基本每天都有20個村民來他這裡幹活,從施肥除草到種植采摘,從搭架子到運送蔬菜,帶動大家種菜的同時也帶動了大家的就業。

種養循環 按下“加速鍵”

在胡華蔬菜基地一隅的池塘中,鴨子正在嬉戲,大白鵝正揮動着翅膀。“第一次在這裡養殖家禽,前後兩批一共有5000隻,目前隻剩下這些了。”

說話的是胡華的大伯劉育國,他告訴記者,這一波家禽的售賣讓他們盈利10萬元,抓住這個機遇,他們開始了對生态種養的探索。

10天前,劉育國從山東帶回了41頭西門塔爾牛,“進牛的成本會高些,但他養殖的方式方法不難,加上我們基地的優勢,種出的蔬菜可以提供給牛和鴨子做飼料,它們的糞便又可以放在土裡沃肥,我們不僅節約了飼料的費用還節省了一大部分肥料的錢。”一舉兩得讓循環使用循環作業成為了可能。

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返鄉創業敢為人先的新農人

在胡華的蔬菜基地裡養殖的西門塔爾牛

“下一步,我想再引進50隻黑山羊和50頭牛,把種養循環模式在基地全面鋪開,把綠色生态鍊串聯起來,讓綠色種養循環在這裡生機勃勃。”劉育國說。

一邊,紅油菜正拔節生長。

一邊,安了新家的小牛正茁壯成長。

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返鄉創業敢為人先的新農人

貴安新區高峰鎮老胖村

胡華又坐上了他的面包車,準備趕往收菜集中點。

遠處,麻線河涓涓的細流拐了幾個彎穿過老胖村,在它的滋養下,老胖村的土地更加豐沃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斌 丁亞

編輯 楊羽

二審 徐微微

三審 田旻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