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别隻盯着刺激消費、鼓勵買房了,“提高收入”才是最優解
今天的标題,絕不是為了迎合大家,而是我發自肺腑想表達的觀點。講真,富民才能強國,這本來就是經濟學内在的基本邏輯。
欲強國,必先富民,這是幾千年來中國和世界強國的經驗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遍覽古今中外,我們找不到一個忽視富民卻取得國家富強的成功例子。
文章開頭說這些,大家可能雲裡霧裡,這要書接上回說。
歲聿雲暮,商業銀行宣布第三次存款降息,銀行用行動喊話全社會:不歡迎存款,尤其是長期存款。這意味着,存款賺不到錢,更抵抗不住貨币貶值的時代真的來了。換句話說,存錢這件事越來越沒有搞頭了。

意料之外的是,12月LPR按兵不動,這個資料是鎖定明年一整年的房貸利率,現在連裝都不裝了,直接以拙劣的行徑吃定明年一整年的房貸降息支出,這等于給了銀行整整一年的時間修複自己的資産負債表。
沒等來貸款降息,等來了存款降息,其本質是銀行在不斷拿老百姓的存款補貼自己——存款降息節省的利息支出,遠高于貸款降息讓利的成本,即讓利是假,抽水是真。
這件事已經聊過了,同樣的事情,為什麼要說兩次?
因為這一事件,很好地映射了當下國人消費、貸款、儲蓄的真實作狀,更暴露了目前經濟穩增長面臨的核心問題:居民部門加不動杠杆了。
甚至于,老百姓對政策早已脫敏,因為大家已經認清宏觀政策是“口惠而實不至”。
先看三組資料:1、2022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今年前11個月又增加了14.69萬億,相當于全國人均多存了1萬塊。
這是過去15年住戶存款新增走勢圖,換句話說,過去兩年我們再次很好地踐行了“中國人愛儲蓄”的理念。結果是全國人民存在銀行的錢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35.53萬億,即人均存款超過9萬元。
這兩年大家為什麼熱衷于存錢?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存錢首要目的并不是為了賺取微薄的利息,而是防患于未然。
宏觀層面遲遲不願加大民生福祉和保障投入,數以億計的普通人隻能用傳統的存錢方式應對未知的風險。
尤其是大齡農民工,之前的文章說過,受工廠放假、地産寒冬影響,這類人失業、降薪早已成常态,不得不提前返鄉,越來越邊緣化,甚至成為社會的邊角料,不管他們如何努力,都無法賺到更多的錢。
更不要說,他們肩上扛的還有房貸、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等壓力。是以,能保證他們把日子過下去的,隻有安穩且足夠的存款。
2、過去一年住戶貸款僅新增5.09萬億,定期存款卻新增16.63萬億。其中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房貸,過去一年累計減少了4400億,歸根結底是因為居民部門在提前還貸和換貸。
房貸負增長,但今年前三季度居民部門的杠杆率還是累計上升了1.9%,原來經營性貸款和消費貸款才是居民加杠杆的主要方式。
“換貸”推升居民部門負債率的事情,還是頭一次發生,這和前些年的負債率狂飙有本質差別——以前是主動加杠杆,現在是主動降負債。
3、都不消費、不買房、不貸款,結果便是CPI持續低位運作,11月份更是同比下降0.5%,創2009年9月以來的新低,整個市場都在通縮的陰霾中打顫。
另外,根據央行公布的資料,11月份M2的同比增長10%,M1同比增長1.3%。M1-M2剪刀差創2022年1月以來新低。
之前的文章說過,M1-M2增速之差不斷走低,說明市場上的活錢少了,死錢多了,即企業和居民選擇将資金定期存入銀行,微觀個體盈利能力下降,未來可利用的投資機會有限。
反映到現實就是,大家都不願意投資,都知道銀行利息很低,但也好過瞎投資血本無歸——排名前五的财富公司都雷了,數十萬高淨值人群被收割;全球股市暴漲的年份,我們卻在2900勝利撤退……凡此種種,折騰一圈發現,原來躺着才是守住财富最靠譜的做法。
以前是“我不理财,财不理我”,現在是“我不理财,财不離我”。
回過頭來看,兩年前某專家說的,“買理财、買基金、買股票,甚至買房,都可能讓你返貧”的觀點,真有先見之明。
上升到宏觀經濟,則是貨币流通速度變慢,經濟運作效率降低,活力減弱。其中房地産銷售萎靡不振是不可忽略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這三個赤裸裸的現實,我們再來看商業銀行降低存款利率的舉動,銀行降低經營壓力是浮于表面的因素,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無形之手希望适度降低儲蓄率,将躺在銀行的錢趕出來,到市場上吃喝玩樂買房買車。
錢隻要流動,消費交易隻要存在,就能拉動經濟增長,這才是高層希望看到的局面。
回過頭來看,2023年5%的經濟增速目标的兌現雖然穩了,但必須承認這是靠堆積債務實作的,注定不可長久:今年前三個季度,宏觀杠杆率上升了13.5%,政府的債務同比增速為12.5%。
說來說去,都是迫不得已,因為現在收入很不穩定,不管是體制内還是體制外,日子過得都很緊巴,但支出卻是剛性飙升的,是以除了不斷負債,貌似也沒有其它解決辦法。
基于此,明年降息降準是必然的,即LPR下調是大機率事件,但千萬不要覺得貸款利率會比存款利率降得多,因為銀行從來都不是慈善機構。
更長遠來看,大陸一定是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因為要兌現穩增長,就需要大家多貸款。而在收入增速不斷下滑的背景下,隻有不斷降低貸款成本才能比對低收入,以便大家可以扛住債務。
低利率往往伴随着經濟不活躍,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錢會越來越難賺,蛋糕就那麼大,都想多分,那就隻能拼命卷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繁榮周期,大家一起發财;下行周期,貧富分化加劇。
另外,從曆史規律來看,低利率時代,任何高收益的東西,大家都要加倍警惕,因為很多看似美好的東西,其實都隐藏着黑暗:你想要它的收益,它想要你的本金。
我很不想潑冷水,但還是想問,如果存款真的零利率,還有人熱衷存錢,該怎麼破?
網上都在讨論“餘錢該去哪”,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餘錢在哪”恐怕才是主要問題吧。
這同時也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銀行裡的存款到底是多數人的還是少數人的?
真相其實挺殘酷的,現實中不到2%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
是以哪怕2024年繼續加大刺激消費力度,繼續降首付、降利率鼓勵買房,大抵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真正有需求的人沒錢,而有錢人房子、車子又都不缺。氪金遊戲倒是可以消費一些,現在連充值都要設定上限了,富人花錢的管道就更少了。
綜上,企業貸款了,也生産了,但是居民部門收入下滑,并沒有形成消費訂單,而是把為數不多的錢存在銀行了,這正是内需無法崛起的原因。
換句話說,居民收入下降→減少消費→企業訂單減少→利潤收縮→沒錢發工資→居民收入減少→繼續減少消費,形成了一個閉環。
提高收入,這就是目前經濟循環急需打通的點。
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是怎麼做的?一邊向生産端企業大量放貸。
過去一年,非金融企業貸款增加18.34萬億,但活期存款卻減少0.76萬億。另一邊,前10個月企業利潤同比下降7.8%。
事實擺在眼前,拼命輸血隻能給企業續命,卻不能讓它們盈利。尤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現在的處境非常尴尬,沒利潤空間還得靠貸款輸血。
另一邊,政府部門加大财政刺激。最具代表的做法有兩個,一是提前下達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債額度;二是全國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增發一萬億特别國債。
衆所周知,需求來自居民、政府和企業這三個部門,現在是勉強靠政府加大投資在撐。
那麼參照以往,2024還有哪些手段可用呢?
收入的根源是配置設定,現在聊配置設定不合時宜,也比較敏感。
有人說,學習美國直接發錢,也不是不能學,但通脹的代價可能更大,因為我們沒法通過加息讓全球買單。
發錢不切實際,但其它途徑的放水似乎已成必然。理論上來說,隻要息差不倒挂,降低長短期息差的扭轉操作就還可以繼續,直到存錢無利可圖,旨在逼着大家盡可能減少儲蓄。
當然了,放水本來就是有成本的,會拉升通脹,會擡高生存成本邊界線。在技術紅利消失、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隻能兩權相害取其輕,先發出工資再說吧。
拆房子和拉股市呢?事實證明這是讓民富最快捷的辦法,但問題是很難通過這兩個途徑強拉,一是房子拆不起,且副作用大。二是股市雖然底部信号明顯,且監管頻頻出手,但囿于多數人的信心被今年的深熊行情砸的七零八落(今天(12.26)指數跌破2900,創下2023年最低收盤價)。若想立竿見影,除非打破重塑,從源頭上改變制度,這更無異于天方夜譚。
不過我注意到,這幾天,很多人說2024年房股會迎來大幅反彈,我不置可否,但願吧,如此兩難也就自解了。
最後再唠叨幾句,目前經濟循環的根本問題是居民收入不足,收入來源于充分就業和企業業績,這都需要足夠的國内外訂單支撐。
可國外訂單在縮水,國内訂單短期又補不上缺口,這個青黃不接的當口多數人注定痛苦,同時不可避免被淘汰出局。
宏觀層面更應該對過去幾年的簡單粗暴管制、殺雞取卵式割韭菜、資源高度集中且低效,深刻反思,不能重蹈覆轍。
如果你問我個體該怎麼對抗大勢,其實我也很迷茫。但有兩點要說,第一,我要說一句正确的廢話,抱怨沒有意義,認清現實更重要,現在練就極強的個人能力,擁有一門吃飯的絕技,比什麼都強。第二,不折騰,尊重客觀規律,做好迎接黎明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