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作者:小狗烏吉

三國後期,維持了數十年的三足鼎立局面以蜀國的最先滅亡而瓦解。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出兵5路,大舉伐蜀。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蜀後主劉禅竟然聽信宦官黃皓之言,沒有采取任何抵禦措施。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在這場激烈的對抗中,吳國之是以能夠撐住多年,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北方政權進入了更替的關鍵時期。原本北方是曹魏政權,但高平陵之變後,曹氏失權于司馬氏,自此司馬氏長期秉政。但司馬家族的政治目的并不單純,他們并不願意做周公、召公,而是更願意去做皇帝。在長期的經營下,司馬氏終于有了稱帝的條件。滅蜀戰争正是司馬氏在稱帝路上的沖鋒号,司馬昭憑借滅蜀的功業迅速晉爵至晉公、晉王。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2、晉朝需要先解決外族侵入的問題。鮮卑首領秃發樹機能在泰始六年(270年)起兵叛亂,至鹹甯元年(275年)幾乎壟斷涼州,鹹甯三年(277年)三月,平虜護軍文鴦率軍讨伐,雖然得勝,但是次年,秃發樹機能又攻陷涼州,五年(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任命馬隆擔任平虜護軍,率軍擊敗并斬殺秃發樹機能,徹底平定涼州。要知道,刺史可是一州之長,名副其實的高官。當初對抗蜀、吳都沒死過多少刺史,這下一連死了三個,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連司馬炎本人都感慨當年的吳、蜀都沒這麼厲害。對于晉來說,解決邊陲之亂迫在眉睫,滅晉之事隻能延後。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3、是因為東吳仍有一定的力量,而晉朝長期無法下決心滅吳。東吳雖然在三國時期看似最弱,但東吳在軍事動員以及抵禦入侵的能力還是很強的,憑借長江天險,如果不是孫浩殘暴不仁導緻内部分崩離析,司馬炎也一時半會不敢攻擊東吳。其實晉朝一開始也對東吳有過動作,比如策反了東吳的西陵督步闡。西陵又名夷陵,是荊州重鎮,步家又是東吳的名門望族,步闡投降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4、吳國在軍事上采取了一系列防禦措施。在蜀國滅亡後,曹魏對吳國發動了多次進攻,但吳國都成功地進行了抵抗。吳國在軍事上采取了“水陸并進”的戰略,利用水軍和陸軍的優勢,對敵人進行了有效的打擊。同時,吳國還采取了“築城固守”的戰略,加強了城防建設,使得吳國的領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5、司馬炎這個人談不上有太大報負,更沒有太大的進取之心,在位十數年後才展開滅吳之戰,這還是期間孫吳自己不斷的作死,方才給了司馬炎機會滅了孫吳,不然,恐怕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統一天下呢。然而就晉朝統一天下之後短短十一年便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經過十數年的八王之亂後西晉國力迅速衰落,最終為匈奴所滅。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6、時任都督荊州諸軍事的羊祜連忙出兵響應步闡,然而東吳名将陸抗率部内圍步闡,外拒羊祜。羊祜雖然處于内外夾擊陸抗的态勢,卻反被陸抗殺得人仰馬翻,西陵之戰以東吳勝利宣告結束。這場仗證明了東吳仍有很強的實力,并且在極大程度上挫敗了朝廷滅吳的信心,是以日後羊祜就算屢屢上書請求滅吳也無法說服朝廷。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晉吳對峙長達十餘年,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

綜上所述,吳國在對峙期間之是以能夠撐住多年,主要是因為其擁有強大的水軍和海軍、正确的戰略和戰術、人民的支援和擁護以及優秀的将領和官員。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吳國在對峙期間得以保持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