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作者:瓷器鑒定真知堂上古史
真知堂按:馬家窯文化因1923年安特生首先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黃河上遊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馬家窯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到前2050年。馬家窯文化和夏朝起源關系緊密。經真知堂研究發現,馬家窯文化人群可能來源于北方紅山文化,夏朝昆吾氏族群極有可能就是馬家窯族群。馬家窯文化是破解夏朝起源之謎的關鍵一環。

馬家窯彩陶的四個類型

馬家窯文化上承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器可以分為:石嶺下,馬家窯,邊家林,半山,馬廠五個類型。其後續文化是齊家文化。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真知堂:雖然發現馬家窯文化的人是安特生,但他認為“彩色陶器之故鄉,乃近東諸部”,這些精美的彩陶并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他還提出了“仰韶文化西來說”。

1976年,前蘇聯學者瓦西裡耶夫《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則提出“中國文化源于中亞說”。

由于特定的曆史環境,這些學說一度非常流行,被當時中國不少學者奉為圭臬。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中華文明起源于本土,這些彩陶都是先民們自己創作的。在深入本文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馬家窯文化精美的彩陶器。

下面所配的圖檔和藏品簡介均來自甘肅省康樂縣博物館。

1.石嶺下類型:1947年裴文中調查時期發現了甘肅省武山縣石嶺遺址。後來人們發現,該遺址在馬家窯類型地層之下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地層之上存在着一個過渡性的文化層。這個文化層被命名為“石嶺下類型”。

真知堂:石嶺下類型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東部、中部和青海的東北部,青海省則以民和縣陽窪坡為代表,距今約5140年左右。

石嶺下類型彩陶并不是特别多,僅占全部出土陶器的四分之一左右。圖為變體鲵魚紋瓶。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下圖高43cm,長頸,高腹,喇叭口,純黑彩。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2.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甯夏南部地區,距今5000年—4700年。

真知堂:馬家窯類型彩陶出現了最早的打擊樂器——陶鼓。是後來陶寺文化陶鼓的先祖。甕棺葬出現了。下面這件陶器高38cm,整體紋飾獨特,繁複。含義不明。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這件陶器高39cm,侈口,溜肩,腹部有對稱的兩耳,被稱為海鷗紋陶缸。不清楚青海湖上是不是有海鷗。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3.邊家林類型。真知堂:下圖高55cm,泥質橙紅陶。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下圖高27cm,康樂縣康豐鄉辛家集村出土。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4.半山類型:因廣河縣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約4650年—4350年之間), 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

真知堂:半山類型出現了石棺墓。葬式以側身屈肢葬和二次葬為主,其次為仰身直肢葬。

圖為1924年6月,安特生考古隊莊永成正在發掘甘肅半山邊家溝墓。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半山類型的陶器中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遺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彩陶文化到此達到頂峰。出現了鳥形壺,下圖高39.5厘米。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下圖高27厘米,長頸,侈口,有四大圓圈網格紋。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5.馬廠類型:因最早發現于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4300多年(4350年—4050年),分布範圍與半山類型大緻相同,同時繼續向西,發展到了河西走廊玉門一帶。

真知堂:馬廠類型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側身屈肢葬、二次葬、俯身葬和合葬墓。

下圖高21.4厘米,泥質橙黃陶,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下圖高39厘米,口徑4.5厘米,黑紅複彩,長頸人頭,斂口,臉部五官很逼真,飾有胡須,雙腹耳,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了解完馬家窯文化彩陶,進入今天的主題-昆吾氏是馬家窯族群主體。

昆吾氏的曆史記載

真知堂:昆吾,集解虞翻曰“名樊,己姓,封于昆吾”,是上古時代著名族群。夏朝之方伯,也就是僅次于夏王之重臣。這個部族以善于制作陶器聞名。

1.昆吾作陶

《呂氏春秋》:“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國語》周太史史伯:“昆吾為夏伯矣。”

《世本·作篇》:“舜始陶,夏臣昆吾更增加也。”

《說文》亦有記載:“匋:瓦器也。古者昆吾作匋。”

2.昆吾鑄九鼎

真知堂:夏朝的九鼎是王權的象征,史書記載鑄鼎者為昆吾氏。昆吾氏善于冶金,是夏代和夏之前最優秀的青銅冶煉和鑄造者。《山海經》記載:“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這或許是昆吾冶煉青銅的基礎。

《墨子·耕柱》載: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

《逸周書·大聚解》載:(武王)乃召昆吾,冶而銘之金版。孔晁批注:“昆吾,古之利冶。”

“昆吾之冶”《後漢書·崔駰列傳》雲:“銘昆吾之冶。”

3.昆吾實力強大,夏朝晚期多次對抗商湯

真知堂:《詩經·商頌-長發》雲:“韋顧既伐, 昆吾夏桀 。”《商頌》是商代後人宋國人所寫,記錄的是商人自己的先祖曆史。可信度極高。

《竹書紀年》載: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三十年,商師征昆吾。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

昆吾氏武力強大,兩次打敗商湯的軍隊。最後還是被商湯大軍擊敗。

4.锟铻刀

真知堂:锟铻刀是上古時代著名的寶刀,據說切玉如切泥。《山海經》記載:昆吾之山西百二十裡曰鐘山,其上多黃金铼石。”郭璞注:“铼石似玉,色赤黃,故名昆吾。”

此說不一定正确,但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确實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刀,碳十四年代測定約在公元前3280年至公元前2740年之間。

也就是說,4700-5300年前,中國就有了自己的青銅冶煉和鑄造術。冶煉這把刀的人,極有可能是昆吾氏。這把青銅刀,就是最早的昆吾刀。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昆吾先祖老童居于騩山,今青海省西甯市日月山

1.老童居于騩山

真知堂:老童,又稱卷章。是帝颛顼高陽氏之子(或孫)。這位老童不簡單,他是夏朝的直接先祖。找到了老童,就能破解先夏起源之謎。老童和昆吾又是什麼關系呢?

《大戴禮記》載:颛顼産老童。。。老童。。。産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産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産六子。。。其一曰樊,是為昆吾。”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真知堂:老童又稱耆童,他住在騩山上。

《山海經》:“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下多積蛇。”

“神耆童”。(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又西二百五十裡,曰騩(guī)山,是錞(chún)于西海。《山海經》

西海就是青海湖,而這個騩山,說文解字注解釋為:“(騩)馬淺黑色。”可見此地為适合野馬生存之地,多馬。騩山,即今青海西甯的日月山。

地跨甘青兩省的山丹軍馬場是世界上最大的軍馬場。

下圖G214國道處紅字就是西甯日月山,距離青海湖不到50公裡。是從西甯進藏的必經之路。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2.西海就是青海湖,騩山就是日月山

真知堂:日月山,外地人不清楚,但它極為重要!

它是大陸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更是古代遊牧區和農耕區的分界線。以日月山為界,山的東側是著名的河湟谷地農業區,西側則是一望無際的草原。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日月山屬于祁連山脈,據說得名于唐代文成公主。是中原通向西藏和西域等地要沖,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

漢代《匈奴歌》歌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日月山也是農耕民族抵禦來自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的重要關口。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馬家窯文化就是昆吾文化

真知堂:說了那麼多,累了,說證據吧。

1.馬家窯文化以彩陶著稱,堯舜禹時期龍山時代多為黑陶,昆吾的彩陶器之美與昆吾尚陶吻合。

2.馬家窯文化出土的最早青銅刀和昆吾長于冶金吻合,與锟铻刀吻合。

3.昆吾始祖老童居于青海西甯日月山(騩山)與馬家窯文化區域吻合。

4.昆吾和夏關系密切,史書記載,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昆吾氏為祝融後裔,它帶來的青銅冶煉術極大的幫助夏人取得武力上的優勢。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夏之興融降于崇山。

5.《古今姓氏書辨證·六止》:“黃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陽、夷鼓同為己姓。昆吾為己姓。青陽是颛顼高陽氏。這也是昆吾為老童直系的證據。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6.馬家窯文化之後的齊家文化屬于先夏文化,昆吾氏和夏後氏本為一個共同先祖-老童。

7.齊家文化玉器極為發達,和傳說中的锟铻刀切玉如切泥吻合。

8.甘肅臨夏地區的帶夏地名極多,日月山附近還有龍耆之地名,對應耆童。見下圖紅框字。今青海省海晏縣。西漢元始四年(4年),置西海郡于此,築龍耆城。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9.馬家窯文化 層 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上,是以肯定不是廟底溝人群。廟底溝人群或許自己離開了,或許被外來人群驅趕。文化上的不同,表現在陶器的不同上。是以,真知堂認為,馬家窯人是5300年前從北方遷移過來的紅山人群和當地土著融合而成的。

真知堂按:馬家窯文化興起不久,仰韶文化衰落了。而北方地區的紅山文化,衰落時間比仰韶文化還要早上一兩百年。時間上真知堂假說能比對。

10.史書記載,禹興于西羌,(裴骃集解:“‘孟子稱禹生于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馬家窯文化已經養羊。養羊為羌人之業,馬家窯文化出土的羊骨,确實能符合禹興西羌之說。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結語

真知堂研究認為,大約5300年前,紅山文化不知什麼原因衰落,老童(颛顼之子)率領部分紅山人群南遷到了黃河上遊的甘肅青海地區。而昆吾氏則是南遷紅山人群的早期傑出代表。名氣還大于先夏之民。他們精美的彩陶技藝,以及他們最早掌握的青銅冶金技術,都說明昆吾氏是馬家窯文化的族群。

而後續當地齊家文化領先的青銅技術無疑來自昆吾氏。聯想到臨夏地區大量的夏字地名,大禹導河積石的曆史記載,都隐約指出,齊家文化極有可能就是先夏文化。

馬家窯文化:5300年前出現,人群來源成謎,與夏朝昆吾氏關系密切

堯舜時期,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先民在帝堯古國的上司下,成為華夏民族中的夏民,後來因為大禹治水有大功于民,大禹之子夏啟繼承王位,并以夏為國号,這或許就是夏朝起源的曆史真相。

本研究結論為真知堂獨家,首發于今日頭條平台,時間為2023年12月26日。歡迎轉發,請勿剽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