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參調查丨數字貨運駛入“新藍海” 産業生态如何打造?

作者:經濟參考

  随着網際網路經濟和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數字貨運應運而生。這些貨運版打車軟體将“貨”與“車”精準比對,解決了因物流資訊不對稱導緻的運力空駛、司機長時間等貨等難題。近年來,受資訊化、智能化技術驅動和現代物流相關政策加持,數字貨運發展提速,駛入“新藍海”。

經參調查丨數字貨運駛入“新藍海” 産業生态如何打造?

氫能重卡在天津港裝載集裝箱準備運輸。記者 李然 攝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釋出的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公路貨運市場規模約5萬億元,其中數字貨運整體市場規模約7000億元,市場潛力巨大。受訪專家認為,數字貨運作業發展勢頭強勁、未來可期,仍需多方合力,更深層次、更大範圍推進貨運作業數字化轉型,打造良好的産業生态,促進行業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

  平台“牽線” 貨運作業迅猛發展

  一邊是釋出需求的貨主企業,一邊是注冊“接單”的貨車司機……登上“榮程智運”平台,網絡大資料為貨主與承運人牽線搭橋,貨源、車源資訊一目了然。

  “平台就像貨運版本的‘線上打車軟體’。”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柴樹滿形容道,将運輸司機集中到平台上後,“智慧化派單”可以讓遠道而來的車輛滿載而歸,緩解資訊不對稱難題,推動市場交易成本明顯下降。

  2018年4月注冊成立的“榮程智運”是榮程集團打造的網絡貨運平台。成立五年以來,“榮程智運”業務已遍布全國30個省區市,注冊車輛17.2萬輛,累計運量8200餘萬噸。

  一個平台的變遷,折射出資訊化浪潮下數字貨運作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中國數字貨運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數字貨運整體市場規模約為7000億元。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2537家網絡貨運企業(含分公司);2022年全年共上傳運單9401.2萬單,同比增長36.0%。

  “近年來,數字貨運平台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業務模式漸趨分化,經濟社會效益也逐漸顯現。”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說,如今,平台業務已從傳統的“車貨比對”逐漸向網絡承運、産業賦能、生态共建等方向轉變。

  地處渤海畔的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是大陸數字貨運平台發展“高地”之一,數字貨運代表性企業滿幫集團幾年前落戶于此。

  “2022年集團在天津的業務量翻了好幾番,簡直是‘突飛猛進’。”滿幫集團政府事務部進階總監兼滿幫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孔慶峰說,數字貨運拉近了企業與司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效率,如今司機的“接單”時間已從三四天縮減到了幾小時甚至幾分鐘。

  為推動數字貨運作業規範發展、緊跟新興産業的發展變化,一些地方也在不斷推舉措、想辦法。近年來,天津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出台了《關于明确網絡貨運申請企業線上服務能力認定各機關職責分工的通告》《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平台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檔案,提升認定評審效率,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幫助企業降低時間成本。

  起步期機遇挑戰并存

  作為新生事物,數字貨運作業發展迅速,但仍處于起步期,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數字貨運發展報告》指出,目前大陸數字貨運市場滲透率僅約15%。不少業内專家認為,數字貨運領域的興起有利于推動公路運輸集約化、資訊化、高效化運作,改變分散低效的作業方式,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行業實際發展過程中仍需摸索前行,發揮多方合力。

  政策體系還需加快完善。近年來,《網絡平台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明确了網絡貨運的定義和經營管理要求,但多位專家指出,該辦法目前未将貨運撮合交易平台納入管理範疇,交通運輸、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職責邊界也有待明确,未來還需要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體系。

  周志成等專家也表示,數字貨運平台安全主體責任存在法律缺位,部分數字貨運平台以沒有法律依據為由,逃避承擔相應的安全主體責任。目前相關各方對平台參與者資質稽核不夠嚴格、缺少必要安全管理與監控措施,容易引緻平台使用者安全風險事件,超限超載、超範圍經營、違規轉包等問題屢見不鮮。

  多式聯運銜接也有待理順。專家普遍認為,數字貨運需要與水運、鐵路、航空等交通場站線路關聯才能更好發揮打通“雙循環”的作用。多式聯運是交通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能夠利用現代化組織手段,将各種單一運輸方式有機結合、打破運輸區域的界限。

  近年來,大陸各地圍繞“一單制”“一箱制”不斷探索創新,多式聯運設施基礎初具規模。但目前,高速公路、港口碼頭、鐵路場站、貨運機場等交通設施以及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的數字化、資訊化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夯實。

  此外,異地監管機制仍需優化。“日常管理中,我們發現一些平台存在重許可、輕營運的情況。”天津市道路運輸管理局道路運輸處處長張家琨指出,網絡貨運企業普遍具備跨區域經營辦公特性,而這也增加了監管難度。

  周志成等指出,數字貨運具有“一點接入、全網服務”的特性,平台企業注冊地、伺服器所在地、網站接入地以及貨物起運地、貨物到達地或運輸業務承攬地等通常彼此分離,但對于平台主體仍然以屬地監管為主。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公路學會)貨運物流專家張龍也表示,網際網路貨運平台跨多個行業、領域,政府相關部門權責分工上存在交叉,目前仍存在監管主體不明确、職責不明晰等難點。

  優化産業生态仍需練好“内功”

  專家表示,數字貨運未來可期,将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持續釋放“新動能”,需相關部門協同發力,打造規範、健康、可持續的産業賽道。

  張家琨等認為,需要健全法規體系,形成政策合力。他們建議,未來可進一步完善《網絡平台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明晰各機構責任歸屬與違規處罰措施,對網絡貨運企業起到規範引導作用。天津财經大學組織創新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彭正銀等專家建議,加快形成平台資料産權的多方共治局面,建構資料資産的價值測度與評估體系,可就網絡貨運資料交換與共享規則、監測名額、信用評價指南等方面逐漸推動完善新業态的标準規範,形成政策合力。

  受訪專家認為,還需完善物流體系,發揮園區作用。未來要進一步加快物流樞紐資源的整合和建設,完善智慧物流配套支援政策,激發行業發展内生動力,提升企業開展設施裝置智能化改造更新的意願和投資力度。此外,需加快研究産業園區發展的政策和實施路徑,推動産業園區在招商、監管、服務創新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引領數字貨運作業可持續發展。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新經濟促進局副局長周骥說:“有效的金融服務對數字貨運發展至關重要,東疆正在探索為數字貨運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化服務,依托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優勢,助力數字貨運企業盤活上下遊資金,降本增效。”

  此外,應加強協同監管,優化行業生态。周志成等建議,建構“政府引導、行業賦能、龍頭引領、協會支撐”的聯合推進機制,明确數字貨運主管部門及監管機構職責,加強分工協作和資料共享,強化跨部門跨層級協同監管,加強案件會商和聯合懲戒,适應數字貨運活動跨區域的特點,打破屬地管理的局限。此外多位專家建議,應注重發揮平台管理和行業自律的作用,探索建立政府部門治理、平台企業自治、行業協會自律和從業人員參與的多方協同共治機制,合力提升數字貨運治理水準和産業地位,更好賦能産業生态合作共赢。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表示,促進貨運物流高品質發展需要改革體制、理順機制、優化稅制等,标準化供給、數智化轉型、綠色化更新,将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記者 邵香雲 劉惟真 王甯 天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