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鐘彩鈴
編輯|t
引言
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長子,一直都被當成接班人在培養,期間蔣介石更是将蔣經國送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在莫斯科求學期間,年少的蔣經國和鄧公成為了同學,想必兩人在第一次會面時,都不會想到在往後的幾十年裡,彼此會有那麼多次的争鋒和較量。
在老蔣年邁之際,蔣經國接手了台灣的相關事務,随後擔任了“台灣總統”。
(鄧小平與蔣經國在莫斯科合影,來源文彙報)
這兩個老同學在解決台灣問題上多次交手,然而在鄧公的幾波攻勢之下,蔣經國不再禁止兩岸之間的來往,台灣的同胞可以回到大陸省親,大陸的人們也可以去往台灣旅遊,海峽兩岸的關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緩解。
大陸和台灣的關系也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就在這個即将破冰之際,蔣經國卻突然口吐鮮血,與世長辭,得知噩耗的鄧公痛心疾首地說了9個字。
一、在莫斯科蔣經國把鄧公當“大哥”
1926年的1月,鄧公離開了法國來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在這裡遇到蔣經國,兩人是以成為了同學,有過一年共同求學的經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兩人的關系還不錯,他們一起上課,一起散步,一起說着過去那些革命的故事,一起對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
(莫斯科中山大學)
那一年的鄧公隻有22歲,那一年的蔣經國隻有16歲。
但鄧公的22歲與你我的22歲都不同,資質非凡的他早就擁有了過人的本領,他的上司能力,他的表達才能、他的眼光和見解都超群絕倫。而那時候年僅十六歲蔣經國對能力出衆的鄧公心生崇拜,他不自覺的把鄧公當做是自己的“大哥”。
然而其父蔣介石為了打擊中國共産黨,策劃了“中山艦事件”。這件事的發生,蔣介石自然引起衆怒,其子蔣經國也不能幸免。雖然蔣經國遠在莫斯科,其父的任何決策都與他無關。
(蔣經國)
但所謂“子債父償”,蔣經國自然也是以成為同學們口誅筆誅的對象。一時之間譴責、聲讨、甚至是謾罵充斥着蔣經國的耳畔。
同學們的舉動讓蔣經國委屈不已,明明策劃“中山艦事件”的人并不是他,卻要接受同學們譴責的目光。那時候的他找到了心中的“大哥”鄧公道盡苦水,傾訴心聲。
在鄧公的開導和建議下,蔣經國的心情得以平複,他也覺得父親的行為确實不妥,便寄了一封家書回去。此封書信中并沒有往日的溫情,而是嚴厲且直率地批評父親蔣介石的反革命行為。可見在大是大非上,蔣經國還是分得清的。
二、鄧公幾波“示好攻勢”讓蔣經國放下防備
就在1973年,86歲的蔣介石已經年邁,結束了自己的執政生涯,決定将由兒子蔣經國負責接手台灣内部的重要事情,随後在1975年離世。
1973年鄧公也在毛主席的訓示下複出工作,在接手工作的執政期間,鄧公輪番向舊時的老同學示好。
第一波示好:停止對金門、馬祖的炮擊政策
(鄧公發表講話)
台灣一直都是大陸領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蔣介石戰敗退守台灣之後,導緻兩岸分裂,大陸與台灣之間斷絕了所有的來往和音訊。親人好友明明就在海的那邊,卻不能自由往來,海峽兩岸的人,甚是想念親人卻不得相見。
台灣與大陸長達幾十年的分裂,怎樣才能和平解決,是鄧公一直以來十分憂心的事情。為了解決台灣的問題,早日現實統一祖國的宏大目标,鄧公發出第一波示好攻勢:在1978年的12月,解放軍停止了對金門、馬祖的炮擊政策。
(金門馬祖的炮擊)
也是因為這一決策海峽兩岸嚴峻的關系,似乎從這一刻開始稍有緩解,這也是扭轉海峽兩岸關系的關鍵節點。
第二波示好:《告台灣同胞書》
1979年的元旦,《告台灣同胞書》公開發表,在《告台灣同胞書》提到台灣和大陸如果能夠結束分裂的局面,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則所能貢獻于人類前途者。
(《告台灣同胞書》)
同時國家上司人在《告台灣同胞書》中,表明了祖國統一大業的決心。也在其中向台灣同胞做出了承諾,在統一祖國前提下,會尊重台灣,會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保障台灣利益的同時不會讓台灣承蒙損失。希望台灣能盡快通航、通郵、通訊。
鄧公的這一政策舉動并沒有人讓蔣經國放下戒備,當然台灣與大陸的多年對峙,也并非一封《告台灣同胞書》就可以輕松解決的。縱使在鄧公的主動求和示好下,蔣經國仍然拒絕談判。
(台灣老兵回鄉探親)
第三波示好:修繕蔣家祖墳
連着兩波攻勢都沒能成功讓蔣經國放下防備,鄧公馬上開展了第三波示好攻勢。在得知蔣經國是個大孝子的情況下,鄧公讓人修繕了蔣家的祖墳,中央更是撥款30萬來完成這件事。
畢竟在兩岸長期對峙的關系下,作為大孝子的蔣經國,已經幾十年都沒有回去故鄉拜祭自己已故的親人,或許他也會想念自己的故鄉吧。
不僅是蔣經國,在台灣的很多老兵也非常想念在大陸的親人,甚至有很多人臨了都沒能見上自己在大陸的子女一面。其實台灣和大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蔣經國祖墳)
第四波示好:一國兩制
在此前的多番示好下,鄧公同時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政策,這個政策給予台灣高度自治的權利,這意味着台灣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政治、經濟、法律。中央政府不會有任何的幹擾,甚至承諾了可保留軍隊。
在鄧公這幾波示好攻勢下,終于讓蔣經國放下了戒備和成見,也讓他對自己曾經 “拒絕和中央談判”的想法産生動搖,迎來了兩岸談判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就成了兩岸談判的中間人,他是兩岸談判的傳話人。
(新加坡總統李光耀)
随後的1984年,在“中、英達成了關于香港未來的協定”的這種大背景下,蔣經國決定實施台灣政治改革,在那個時候他腦子裡,已經有了對台灣政治體制的改造的确切想法和計劃。
時間來到了1987年,台灣終于解除戒嚴,大陸和台灣的關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緩解。海峽兩岸不再斷交,台灣的同胞們終于可以回到大陸探親。
那時候有很多白發蒼蒼的老人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見到了自己熟悉又不那麼熟悉的親人,在曾經生活的這片故土上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鄧公)
三、昔日同窗突然暴斃鄧公痛心感歎
1988年元旦,兩岸關系得到緩解。接着在1月12日,由馬英九主持起草的結束大陸人掌控台灣政治過程的草案,獲得通過。這樣的好消息,馬英九準備在第二天告知蔣經國,可是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竟然發生了。
在1月13日的下午,蔣經國突然大量吐血,最後因搶救無效與世長辭。關于蔣經國的死因坊間很多人認為當中存在某種陰謀,畢竟堂堂台灣上司人突然暴斃,很難不讓人覺得可疑。
(蔣經國葬禮現場)
蔣經國因病不幸逝世的消息傳到了鄧公耳中,鄧公随即召集了相關會議,在聽完台灣辦事處的相關人員彙報結束後,鄧公表示,中國的統一是一件世界大事。
鄧公宣稱,當蔣經國依然健在時,"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産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蔣經國的妻子和家人)
“可惜,經國死的太早了。”這九個字道盡了多少的無奈,如今兩岸關系緊張,台獨分子時常叫嚣。然而在蔣經國執政期間,他其實一直都反對台灣獨立,在他的心裡和他的所有政策中都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期間更是頒布了探親政策,讓在海峽兩岸的同胞們能互相往來,讓當年跟着蔣介石退守台灣的老兵們能重回故土與親人相見。
如果老天爺有眼,閻王能夠等幾年,讓蔣經國續命幾年,統一的政策可以更好的執行,不知道現在的台灣對大陸會不會更加友好。
(蔣經國)
參考資料
鳳凰網.蔣經國因何找鄧小平訴苦 得建議與父親劃清界線?[OL].2017.07.09.
人民日報刊文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5周年.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4-01-2]
新華網.鄧小平與老同學蔣經國的較量.[OL].200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