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作者:科普啟示錄

送技術還是求發展?

有人說德國人來大陸偷技術了,因為國内的新能源電池廠商不但去了德國建造工廠,而且在2022年的時候,還專門在國内,給德國工廠的勞工進行了多輪技術教育訓練。

在有些人看來,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走在前列,這種行為等于是輕易将自己的核心技術送給了他人。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但也有觀點認為,商業之間的互相發展本就十分常見,我們自己的技術先進了,而後走出去這不是好事嗎。

再者說,所有的技術都是有專利的,國内的企業到海外建廠,控制權還在我們手裡,能夠将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難道不是好事嗎?

更為關鍵的是,全球所有的大型企業,都不是在各自的國内固步自封。尤其是汽車領域,大型巨頭都是跨國發展,我們既然想引領新能源時代的潮流,總不能一直待在家裡自嗨吧。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上述的觀點不無道理,但讓人不自在的地方是,國内這家走出去的企業,其第一大股東是德國的企業大衆。可又有人要冷笑了:真以為大衆花錢買了個好東西嗎?

那麼,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那還得從頭開始說。

大衆需要什麼

上述所說的這家企業是國軒高科,了解新能源電池發展的,都知道這是家在電池領域的公司。而大衆在此前就看上了它。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大衆之是以看上電池,就跟德國的很多汽車産業勞工一樣。2021年的時候,國軒高科收購了博世集團在哥廷根的一家工廠,作為自己在海外的電池生産基地。

然而廠裡的老德國勞工,雖然一輩子接觸的都是汽車零部件,可唯獨對電池卻一無所知。同樣,大衆想要入股國軒高科之前,雖說是汽車界的扛把子,但同樣對新能源領域沒有太多的了解。

尤其是要繼續保持自己在汽車界龍頭的地位,大衆就得在新能源領域發展出自己的優勢項目來。于是從2019年開始,大衆的電動化戰略開始啟動。而要電動化,首要的便是電池。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驅動力的核心部件是電池,在汽車制造領域,電池的成本占比為38%。大衆很清楚,買别人的電池可以發展,可是缺少話語權。

如果自己生産電池的話,可這并非自己的優勢。是以思來想去之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入股電池企業,進而擁有話語權。

而且在2020年的時候,大衆一款電動車型的生産,就受到了電池供應的幹擾。這更促使其加快了購買電池企業的步伐,而關鍵的問題就是買誰。

大陸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的國家,大衆首先想到了在國内尋找合适的目标。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而根據國内電池産業的情況,排名第一的是甯德時代,其在國内2019年的市場占有率為51.01%。緊随其後的是比亞迪的電池,市場占有率為17.3%。

而第三位的就是國軒高科,其市場占有率為5.33%。此後的第四、第五是力神和億緯锂能,兩者合在一起的市場占有率不到5%。

從這個排名不難看出,甯德時代是絕對的老大,其市值達到了3200億以上。大衆的市值也隻有5700億,是以要想讓甯德時代委身大衆下面那是不可能的,大衆也不敢做這樣的美夢。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再來看排名第二的比亞迪,雖然其電池的市場占有率和甯德時代差距很大,但很特殊的一點是,比亞迪是造車企業,其電池原本就是優先為自家産品服務的,這跟大衆在汽車領域是競争關系,比亞迪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電池賣給大衆。

而排名第三的國軒高科就不一樣了,它公司的體量小,2020年時的公司規模隻有300億,大衆要掌控起來很容易。

另一方面公司的技術又不錯,尤其是在磷酸鐵锂電池方面,2019年的裝機率占比一度達到了15.1%,甚至還超過了比亞迪的電池占比。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對大衆來說,排名更靠後的企業自己看不上,最大的拿不下,那麼拿下國軒高科就是最優解。

問題來了,國軒高科好歹也是市值幾百億的企業,真就願意将話語權交出去嗎?

為什麼要“賣身”

表面看起來國軒高科體量龐大,但實際上當初上市的時候,玩的确實“借皮”把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借殼上市。

2015年準備上市時,國軒高科就以33.26億的價格,先将自己賣了一次。委身買主東源電器,才算完成了上市。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不過國軒高科當時承諾,也就是所謂的對賭協定,接下來的年利潤不能低于3.16億、4.23億和4.68億。如果接下來的年利潤達不到要求,差多少就得補多少。

好在2015年到2017年,國軒高科完成了利潤業績,但是這僅僅是勉強支撐的。2018年的年利潤就下跌到了1.91億元,而上一年的利潤還是5.29億元,這意味着利潤下跌了63.89%。

緊接着到2019年,國軒高科更是出現了虧損,其虧損額度達到了3.45億元。不過表面看起來并沒有虧損,這得益于政府當年的補貼5.1億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不看好新能源汽車的人對該類型的企業不屑一顧,因為這類企業每年都有政府的巨額補貼)。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國軒高科真就是銀樣蠟槍頭,強充門面了。既然存在虧損,那肯定就是經營狀況不好。

沒有上市之前,該公司的存貨周轉天數最多也就77天。然而在2019年,其存貨周轉天數居然達到了335天。也就是說,公司裡的貨賣不出去。當年,公司存貨的實際數額竟然高達39.59億元。

一方面是貨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卻出現了退貨潮。2019年最後一個極度,公司的營收數額為負1.93億元,而彼時的存貨金額卻達到了14.71億元。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更難堪的地方是帳又收不回來。上市之前的收款周轉天數隻有120天,上市之後的收款天數直接延長到了385天以上。本來經營狀況就不好,再收不回帳,營收隻能是雪上加霜。

沒有錢,公司隻能靠借錢度日。2019年,公司的負債率為64.02%,負債額度再加上利息一共是74.82億元。

綜合上述情況不難看出,在被大衆收購之前,國軒高科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可實際上就是一個債台高築的空殼子。

因為沒錢,國軒高科在2019年的時候還違規了。當年江蘇證監局向公司出具了警示函,其對于2018年的業績披露存在不實和不準确的情況。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沒有買主,國軒高科也恨不能馬上把自己賣出去。是以當大衆一現身,公司就差點直接跪下來叫爹了。

變更注冊地和“賣身契”

國軒高科起先的注冊地是江蘇南通,從2020年開始和大衆接觸後,其注冊地也立刻從江蘇變更為了安徽合肥。

因為大衆的主要客戶江淮汽車就在合肥,兩者的辦公地點隻有40公裡。随着大衆入股國軒高科,并且股份占比一點點加大,後者的電池也将優先供應大衆。

從産品本身來看,國軒高科的優勢是磷酸鐵锂電池,而大衆方面也表示了,下一步其江淮大衆下的一些小型電動車,則主要使用這類電池。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而從另一方面看國軒高科的短闆是三元锂電池,随着大衆的入股并且在2021年成為其第一股東,有了錢的國軒高科,自然會在這方面的研發上投入更多精力的。

如今,大衆在國軒高科的股份占比為24.74%,是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也正因為如此,當國軒高科将工廠開到德國的時候,就有了其将技術賣給了德國人的猜測。

德國境内的工廠出電池了

新華社的公開資料顯示,9月份在德國的哥廷根,國軒高科投産的工廠,首批電池已經正式生産出來了。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同樣是在今年秋天,國軒高科和大衆的高層,也完成了密集交流互訪,這些在公開的新聞報道中都有提及,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根據公開的報道顯示,大衆在德國的很多工廠,都将由原來的生産發動機,逐漸轉變為生産電池。報道中所用的描述,是國軒高科“配合”大衆完成了一系列改建,“配合”一詞就用的相當傳神。

比如德國的薩爾茨吉特的工廠,在改建中的設計團隊,就是由國軒高科的國際業務副總裁帶隊完成的。從電芯的設計到相關的裝置,全部都是來自國内。

也是以,正是因為這些情況,讓很多人覺得這是德國人在偷中國人的技術。其實是不是偷技術,這裡面涉及到的因素就很多了。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一方面,要看國軒高科旗下有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同時還要看這些技術是獨屬于國軒高科的,還是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可以共享的。

從此前的一系列收購再到去德國建廠,其中不光是企業參與,也有大陸和德國政府的介入,單單從這一系列事情都能順利完成來看,上述關于技術的猜想可能就是不存在的。畢竟真要有什麼核心高科技的技術,任何一個階段都會被政府叫停了。

另一方面,則是從電池技術的本身來看的。因為始終有觀點認為,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根本不怎樣。現有的锂電池技術早就爛大街,本身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相關的技術專利早就是共享模式,任何一家企業都能拿來用。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差別在于不同的企業,其電池設計的經驗有一定差距。此外,如果是其他新類型的電池,那才可能涉及到核心技術,但這一點國軒高科此前并沒有進行什麼研發。而像國内甯德時代有新技術研發的企業,其本身也不可能去“賣身”。

結語

是以,結合上述情況看,大機率的情況就是,一家電池企業發展不怎樣,另一家傳統的造車企業想轉型造電動車,于是兩者一拍即合,就完成了上述一系列操作。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至于獲得新鮮血液後的國軒高科,能不能煥發生機,那就得看下一步該公司在大衆的主導下,能否推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電池産品了。目前的情況,一切都還是未知的。

而說到合并收購,大陸大量的企業,現在也都在海外市場開疆拓土,收購他國的企業也不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

偷技術?德國人收購國内電池企業,被收購的是潛力股還是二百五?

也是以,不要動不動就猜測,跨國企業的并購或者合作就是偷技術。試問,一家公司真要有颠覆性的技術,還用得着輕易賣身嗎?

參考資料:

《大衆收購國軒高科 動力電池迎來“三國時代”》 界面新聞 2020年6月1日

《皖企國軒高科锂電池為何“德國造”?》 合肥線上 2023年10月16日

《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德國下線首款電池産品》 新華社 2023年9月17日

《産業合作給合肥帶來“德國味道”》 新華社 2023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