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作者:青史留香history

引言:

明朝和清朝是中國曆史上兩個重要的時期,明朝和清朝對王爺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主要是為了防止王爺領兵謀逆。明朝時期,王爺被分封到京城之外的各地,限制在各自的王府内活動;而清朝時期,所有王爺都要在京城内活動,沒有皇帝的指令不能擅自出京。這種差異可以從王爺封爵制度的變化中解釋。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封爵制度的演變

自漢朝開始,皇帝的兒子和兄弟通常都會被封為王爺,這是一種早期的封爵制度。

在魏晉時期,這個制度進一步演變,分為親王和郡王兩個級别。親王是指和皇帝有血緣關系的人,而郡王則是皇帝用來封給重要大臣的稱号。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爵位劃分逐漸減少。北齊時期,除了王、公、侯這三個級别外,還有伯、子、男等級别。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然而,到了隋唐,隻剩下了王、公、侯這三個級别,而且王的地位和數量被加強。這意味着王爺的地位在曆史上變得更加重要。

明朝時期,王爺通常被皇帝分封到京城之外的各個地方,與此同時,他們也被限制在各自的王爺府内進行管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皇帝拱衛邊防。

古代的皇帝認為江山是一家之天下,隻有和自己最親密的人才不會背叛自己。分封王爺到各地還能夠幫助王室鞏固政權,鎮壓各地的叛亂。

封爵制度的隐患

然而,這種分封制度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和麻煩。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群雄并起給秦始皇帶來了許多麻煩。是以,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廢除了分封制度,以防止諸侯分割國家的局面。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劉邦

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恢複了分封制度,并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盛世。然而,不久之後,分封的王侯基本都雄踞一方,産生了謀逆之心,導緻了不斷的平叛戰争。

西晉和明朝時期都采用了這一制度,但卻遭遇了一系列問題和混亂。

西晉時期,司馬炎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頻繁地分封宗室親王。他以為這樣可以安撫四方,并確定自己的統治地位。然而,他去世後,"八王之亂"迅速爆發,局勢一發不可收拾。這表明,盡管分封制度有助于暫時穩定國家,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它也存在許多潛在問題和隐患。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朱元璋

明朝的朱元璋同樣面臨着這個問題。他建立明朝後,對分封制度采取了更為嚴苛的措施。在他之前,皇帝可以封授異姓親王,但朱元璋隻信任朱家的子弟才能安心。是以,他将所有兒子都進行了分封,并派他們鎮守各地。

然而,即使是聰明的老朱,也難以掌控所有兒子的心理。他去世後,燕王朱棣率兵謀反,推翻了當時的皇帝朱允炆,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他們從明朝的教訓中總結經驗,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清朝決定讓所有王子都留在京城,以維持内部相對穩定的局面。然而,這一舉措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長期居住在深宮中的王子們缺乏對于人心險惡的了解,也不懂得權衡利弊。他們往往成為朝廷大臣們玩弄權術的工具。

結果,這些王子們可能隻會在治國理政方面流于表面。他們很少參與戰略事務,活動範圍主要局限于京城,參加一些閑雜的民間巡視和監察活動。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比如,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禵曾作為撫遠大将軍出征西藏,為國家的邊防事業做出了貢獻。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九子奪嫡

就短期來看,王子們鎮守京城确實有助于皇帝專心執政。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可能導緻"内憂外患"的結果。從"内憂"的角度來看,皇子們長期集中在一起,私底下往往明争暗鬥,互相算計,很容易導緻手足相殘的鬧劇。他們為了争奪皇位的繼承權,往往不擇手段。"九子奪嫡"就是一個明證,皇子們拉幫結派,導緻朝廷内部一片混亂。

從"外患"的角度來看,當皇子們集中在京城時,邊疆的臣子必然會承擔重任。這可能導緻邊疆将士過于自重,甚至謀反,給朝廷帶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同為貴族,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限制相比 哪個朝代手段更高?

九子奪嫡

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分封制度在短期内有一定好處,穩定了國家局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制度存在很多隐患和問題。這是明朝和清朝曆史中的典型案例。

總之,無論是留皇子于京,還是派皇子往外地,都有利有弊,權衡兩者難,故古代帝王政事軍事不全憑,攻心之術亦須習,使水準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