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作者:一個人精彩

前言

在曆史的長河中,英雄輩出,豪傑成群。人們總是習慣給這些武将們排個名次,争論誰才是真正的第一武将,誰的武力值最高。然而,今天我們不妨将目光從戰場上的硝煙轉移到操縱千軍的文臣謀士身上。這些謀士們的一言一行,往往足以左右天下大勢。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在秦滅六國之後,英雄豪傑紛紛湧現,而被譽為第一英雄的非項羽莫屬。盡管未能一統天下,但他的英勇事迹足以被後人傳頌為英雄。

然而,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并非那些威震亂世的武将,而是那些運籌帷幄、操縱萬軍的文臣謀士。在三國時期,謀士如星辰般璀璨,難以一一排名。然而,有一位謀士雖名不顯赫,卻在智謀之上遠超衆人。他若能不早夭,天下必将歸于吳國。

實際上,三國時期的謀士個個都堪稱傳奇,諸葛亮在小說中被描繪得神乎其神,司馬懿則是天命之才。然而,小編認為真正的第一謀士在小說描寫中并沒有那麼傳奇,甚至顯得頗為平庸。這位謀士就是吳國的魯肅。雖名不顯赫,但他的智慧卻足以令人歎為觀止。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一、危難中挺身而出,用仁義感化袁術追兵

公元184年,東漢末年,豪強割據,黃巾農民起義蔓延開來,百姓塗炭,魯肅心懷天下,不忍坐視百姓受難。他慷慨解囊,救濟難民。從自己身上剝離下來的糧食和生活必需品,都送到了那些無依無靠的難民手中,讓他們度過難關。

魯肅深知,生死離别,家破人亡,這是每個普通人最難以承受的痛苦。是以他不求回報,隻希望人人都能活下去。正因為他的真誠和仁義,魯肅的美名很快便傳遍各地,百姓們都稱贊他是活菩薩。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與此同時,年輕的州牧周瑜也正襟危坐,四處尋覓人才。他得知魯肅大名,親自前來拜會談話,兩人一見如故。周瑜深感魯肅器宇不凡,百姓們對他的稱頌也印證了這一點。于是周瑜決定将魯肅引薦給統領九江郡的孫策。

然而,魯肅的仁義之舉也引起了其他勢力的注意。袁術聽聞其名聲,欲将魯肅收為己用。面對袁術的讨好和利誘,魯肅也并未動心,他清楚地知道袁術乃亂臣賊子,效力于他必将釀成大禍。是以魯肅果斷拒絕,婉言謝絕。

果然,袁術性格殘暴,一旦遭遇反對就大發雷霆。他勃然大怒,立刻派出豪強追兵,想要将魯肅捉拿歸案,以洩心頭之恨。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危難之時,魯肅并未慌張失措。他臨危不懼,與追兵正面對峙。通過巧言善辯,他指出袁術麾下軍心渙散,怨聲載道,更無力發放軍饷。這樣的主公,值得你們效命至此嗎?

言語中的仁義感化了追兵,他們認識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于是放棄了追捕,甚至有人直接追随魯肅左右。魯肅的機智和口才,足以見其過人之處。

二、出謀劃策,奠定孫劉聯盟基礎

公元200年,孫策在與吳景的争鬥中不敵傷勢而亡。其弟孫權年方二十,接管東吳局面動蕩之際。他自知能力有限,需要倚重這些才能出衆的老臣,是以經常向魯肅請教國事。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通過多次交談,孫權也深深意識到,魯肅絕非池中之物。他出色的見識與政策,将會成就一番偉業。是以孫權将魯肅引為心腹,經常咨詢他的意見,對國家大事有問必答。

上任不到一年,孫權便遇到了巨大壓力——曹操揮師南下,意圖占領江東。大敵目前,孫權手足無措,連連詢問魯肅對策。

經過慎重思慮,魯肅認為目前東吳實力尚弱,不宜與曹操正面對抗。他建議孫權可以暫時韬光養晦,避免激化沖突。與此同時,通過外交手段,拉攏其他勢力共同對付曹操,是最穩妥的辦法。

于是,魯肅親赴前線,先後說服劉表在世的兩個兒子聯合起來,在荊州阻擊曹軍。很快荊州便告淪陷,劉表二子束手無策。這時魯肅又靈機一動,認為我們還可以拉攏曹操的死對頭——劉備。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于是他長途跋涉,說服劉備收攏荊州殘部,與東吳結成聯盟。他表示,眼下形勢所逼,孫劉聯手是唯一的出路。劉備也意識到危機,當即答應聯合對付共同的強敵。

在魯肅的悉心部署下,最終孫劉聯軍在赤壁取得了空前的大捷。曹軍潰不成軍,節節敗退。若沒有魯肅這位幕後推手,聯軍很難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三、運籌帷幄,力挽狂瀾于既倒

赤壁一戰,周瑜、黃蓋指揮舟師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們依然是據魯肅謀劃的部署執行。真正操縱全局、統領全軍的人,還是始終隐身幕後的魯肅。

他一手操辦東吳的軍政大事,興師問罪,調兵遣将,應對變化,妙計連環。可以說,沒有魯肅作為後方支撐,前線将領很難取得這樣決定性的勝利。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戰後,魯肅清醒地意識到,東吳必須鞏固國力,否則很快會被其他敵國瓜分。為此,他再次發揮外交手腕,設法向劉備争取到部分荊州領土。同時也緩解了孫劉聯盟之間可能出現的裂痕。這為日後東吳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好景不長,217年,操勞國事過度的魯肅終于耗盡心力,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46歲。自此之後,東吳國力日益衰微,再無人能制衡蜀漢和曹魏,最終滅亡在了曆史洪流中。

足見魯肅的離世,對東吳實為損失巨大。他就像一盞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燈,東吳在他去世後便徹底迷失方向。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四、謀定三國,最終擱淺黃巾墳頭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東吳是否可以在魯肅的帶領下,攜手蜀漢,北伐中原,改寫曆史?這是一個值得人們長久思索的問題。

魯肅才華橫溢,政治眼光獨到,他運籌帷幄的能力,完全可以與諸葛亮媲美。如果他可以長命百歲,東吳聯合蜀漢的雄心壯志,定可北點直指中原腹地,重制漢室盛世!

三國第一謀士在東吳,水準遠勝諸葛亮郭嘉,他若不死天下歸吳

然而多麼遺憾,他英年早逝,對後世曆史産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我們不得不自問:巧妙如魯肅,不當大家都看得見嗎?還是因為他過于低調,才被後人所忽視?

無論如何,這位謀士的政治眼光和運籌帷幄之能,已足以與諸葛亮媲美。我們應當緬懷他為東吳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無法實作的宏偉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