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想要找到爆發式增長的路徑,我們一定要認清“增長黑客”的本質。那麼,增長的核心是什麼?怎麼找到所謂的“北極星名額”?關于使用者增長的問題,這篇文章裡,作者結合案例分享了他的看法,不妨來看一下。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導語:很多人認為增長等于裂變,如果找到好的裂變方法就可以爆發式增長(故事都是這麼講的),很多創業公司老闆跟風設定增長部門,逼着增長部門短時間實作月度50%、100%、200%的增長名額,這種做法無異于買彩票碰運氣,是以一定要認清“增長黑客”本質。

增長是一套系統的方法論,是基于北極星名額、需求模型搭建、需求采樣與需求精準度校對、市場競對分析、增長模型預估、A/B實驗、AARRR模型、使用者行為及偏好預測、多場景精準營銷、MVP模型實驗、最佳實踐複制、多團隊SOP及教育訓練體系搭建、正負回報機制、優化需求比對等完整的方法論及增長模型搭建體系。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增長的核心是什麼呢?不同的人站在不同位置,對增長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認為抛開個人身份來看,“增長”代表的是<産品的長期價值>,包括使用者價值和商業價值。

增長的名額應該是績效名額,而應該是衡量<産品長期價值>而設定的目标,以使用者為中心而帶來的商業價值,為使用者提供最需要的、最核心的給他,通過“利他”而成就自我。“自利則生,利他則久”用“利他”的思維經營産品,事業才能走的更遠。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上面講的比較抽象,舉個大家身邊的實際案例吧,在2010年-2014年中國網際網路上演了百團大戰,以團購這個商業模式為例,在2010年-2014年時期團購的本質是什麼?

——團購的本質是無差别化的為“目标使用者”提供便宜、便捷、安全的生活服務。(注:随着時間市場環境、競争對手的不同,增長名額也會發生變化)

那麼團購的目标使用者是誰?

答案是20歲-28歲的年輕使用者群體,這個使用者的畫像特征是什麼呢?年輕的群體處于大學或者大學畢業剛工作的階段,喜歡聚餐、約會等群體性活動,積蓄不多,屬于價格敏感人群。

以上為這個群體的基本畫像,那麼這個畫像群體最感興趣的團單是什麼呢?我檢視了南京仙林(大學城,符合20-28歲人群特征)附近的團單銷量資料。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編者按:為什麼是自助餐、電影院、KTV這三個類型團單容易出現爆彈?核心在于滿足無差别服務、聚餐、約會經濟實惠的目标使用者需求,在早期百團大戰時期,這三類團單又叫“團購三闆斧”利器,如果BD能把這三種單子簽下來,基本就可以躺赢了。

假如回到2010年-2014年,你是某團購CEO,你手裡拿到了1億的融資,你的使用者增長目标如何設定?

問題1:你是會選擇客單價30元-50元的平價自助餐廳、KTV、電影院,還是會選擇簽約客單價200元以上的俏江南、金錢豹、豪華會所?答案顯而易見!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通過案例,使用者的需求的比對核心是是商品(SKU)與使用者的需求比對,滿足使用者興趣的是SKU,而不是品牌或者店鋪(鐘山國際高爾夫酒店為例,4280元的套餐全年銷售僅5個),使用者需求畫像刻畫一定要到商品次元。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當産品有了目标使用者和清晰的定位後,北極星名額就顯得尤其重要。

問題2:當你決策做市場推廣政策:

  • 你是會選擇集中優勢區域重點滲透,還是會選擇普遍撒網,貪大求全的大規格城市覆寫?
  • 你是會選擇在地鐵、車身、電梯樓宇投放大規模的廣告快速提升知名度,還是會選擇拿出市場費用補貼給使用者,做口碑傳播營銷?

當你處于創業階段,屬于弱者階段,應該采取的基本戰略:

蘭徹斯特作戰模型: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蘭徹斯特法則: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差别化作戰可以從4P+服務+區域六個方面考慮:

  1. 産品(product)産品功能性差異化競争;
  2. 價格(price)促銷手段;
  3. 流通(place)通過直銷、管道、線上、線下相結合;
  4. 宣傳(promotion)傳播觸達途徑及文案精準性;
  5. 服務 包括售後、會員、權益;
  6. 區域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點區域競争。

目标值設定:

  • 25%= 市占率目标值下限,區域内成為強者的最低條件,當達到這一市占率時,有機會成為市場第一。
  • 40%=市占率目标穩定值,當你達到這一目标值時,你就真正成為市場第一。
  • 75%=目标值上限,當你達到這一目标值時,你成為壓倒性的勝利,第二位無法翻盤。

案例(某生鮮電商市場SKU滲透率分析)注:非真實資料: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使用者增長-尋找北極星名額

要分析你的北極星名額,你就要了解電商平台的一些常用名額次元。

1. GMV=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流量:

  • 線上流量(導購、廣告、搜尋、應用市場、分享、直接登入);
  • 線下流量(管道推廣、地推、平面廣告)。

轉化率:

banner轉戶率、活動轉化率、類目轉化率、搜尋轉化率、送出訂單轉化率、綁卡轉化率、支付轉化率)等各級漏鬥轉化率。

流失率:

搜尋、浏覽、加購、下單、支付各環節的流失漏鬥。

  • 平均客單價=GMV/付費使用者數
  • 平均訂單價=GMV/支付訂單數

2. APRU

ARPU (某個客戶每個月的貢獻度)=客單價(sku數*SKU單價)*頻次。

客單價&頻次影響因子核心是SKU數量(這些都是分析增長的過程名額)。

3. 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4. 投資回報率

  • 投資回報率ROI=銷售金額/投入金額
  • 銷售金額=UV*轉化率*ARPU
  • 投入金額= UV*[單個使用者擷取成本(CAC)+單個使用者營運成本(COC)]

代表産品為電商類、知識付費類、共享打車等。

注:

  1. 本文中資料都為市場公開或模拟資料,非真實資料
  2. 書中蘭徹斯特法則引用了《NO.1 法則》坂上仁志 著一書

本文由 @闖爺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