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作者:館長微鑒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選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 來源/館長微鑒
  • 作者/館長微鑒

湘軍作為大陸近代的重要軍隊,從平定太平天國開始,到收複新疆,參與中法戰争,可謂影響巨大。

即便到了甲午戰争時期,湘軍也參與了牛莊血戰,成為了當時少數還能打硬仗的陸軍之一。

湘軍如此強的組織能力讓許多人不禁發出了疑問:湘軍為什麼那麼能打呢?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其實一支軍隊能不能打是相對的,湘軍之是以特别能打,也是因為在晚清時期,大多數軍隊已經高度腐朽,是以相對嚴整的湘軍就成了強軍。

而湘軍能夠在那個普遍腐朽的年代成為一支強軍,其實跟湘軍相對獨立的體系,以及曾國藩獨特的軍隊組織方式有着密切關系。

清朝最初入關時靠的是八旗兵,但八旗兵在入關後就迅速腐朽,“八旗二代”們紛紛享受起了鐵杆莊稼,不複父輩的勇武了。

三藩之亂時,康熙帝就感慨過八旗的腐化。連滿清皇帝都對八旗的戰鬥力持懷疑态度,可見此時八旗戰鬥力下滑之嚴重。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是以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内,清朝的統治實際上靠的是綠營,而八旗兵更多的是作為“監軍”而存在。

綠營兵主要由漢人組成,在清朝中期構成了清軍的中堅力量。但到了後期,綠營兵也不行了,在白蓮教大起義等戰争中已經顯露出疲态。

不過即便如此,清朝統治者也并不敢放手讓各地自行組織軍隊。因為他們擔心一旦如此,地方的獨立性就将大幅增強,甚至威脅到朝廷的統治。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但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太平軍橫掃南方,清朝“正規軍”一潰千裡,朝廷再也撐不住了。

為了撲滅這場對其統治構成了緻命威脅的起義,清朝統治者還是不得不允許各地自行“督辦團練”,也就是組織地方軍,湘軍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曾國藩對清軍的舊體系是這麼評價的:“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故決計不用營兵,不用鎮将。”

此時的清軍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已經腐朽到了極點,他們不敢與敵人正面作戰,遇到一點阻礙就有潰敗的可能。

搶起老百姓來倒是一個比一個勇猛,這樣的部隊自然不是太平軍的對手。

是以曾國藩決心摒棄清軍的舊體系,按照新的體制組建一支軍隊。

這也是湘軍戰鬥力明顯強于舊清軍的重要原因,因為這是新打造的軍隊,沒有沾染清軍固有體制的諸多陋習。

有意思的是,曾國藩組織軍隊的許多方式,其實和當年的戚繼光有相似之處。

比如在兵員選拔上,戚繼光就曾提出不要市井之徒,優先挑選樸實剛健之人,曾國藩也是如此。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曾國藩的建軍理念是“儒生領山農”,他的士兵大多來自“深山寒谷貧苦之民”。

也就是貧困的山民和農民,并且專門選那種強壯而樸實的,精明的人不要,因為不好控制。

簡而言之,湘軍士兵的标準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服從指令,不耍小聰明。

但即便如此還不夠,要打太平軍,一支小部隊通常是完不成任務的,需要各部隊協調合作才行,軍隊内部也要相對團結。

而清軍正規軍此時已經高度腐化,各部隊間幾乎沒有配合,都想着自己争功。

友軍打得好他們就嫉妒,打得不好他們也不上去救援。隻有在敵軍潰散的時候,大家才一擁而上去搶軍功,為了軍功甚至能自相殘殺。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而曾國藩為了改變這一點,提出了“将必親選、兵必自招、層層節制”的原則。

簡而言之就是将領都是曾國藩親自選拔的,絕對忠誠于他。

而這些将領手下的士兵也是他們自己分别招募的,隻是都按照曾國藩選拔樸實剛健之人的招兵原則來招募罷了。

這就使得湘軍内部抱成了一個團,互相之間有很強的依賴性,每一層的人員都是上一層提拔上來的,自然相對忠誠。

并且曾國藩很注重士兵間的同鄉關系和親緣關系,基本上每個營的官兵都是同鄉同鄉,語言和風俗都高度相近,内部溝通十分順暢。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這些士兵往往互相之間還有親戚關系,比如親兄弟、堂表兄弟、父子和叔侄等,連結十分緊密。

這就導緻一旦有一名士兵被殺,他的親戚們大多都會憤怒,想要為他報仇,進而士氣高漲,是以湘軍有時在大量傷亡的情況下也能保持高昂的士氣。

湘軍的這一做法使得士兵的戰鬥力比清軍“正規軍”提升了一個層級,但這麼做實際上也讓軍隊由朝廷軍隊轉為了私人軍隊。

這些士兵效忠的對象不是朝廷,而是他們上級的将領。這些将領效忠的對象也不是朝廷,而是曾國藩個人。

曾國藩個人是忠于朝廷的,但此後的軍閥們未必如此,這種軍隊架構其實是為後世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并且将互為同鄉、親戚的士兵們編組在一個營裡固然能提升其凝聚力,但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如果有一個士兵潰逃了,其他士兵也會相繼效仿,最後導緻全面潰退。

這就導緻軍隊很難打“逆風仗”,除非将領以高官厚祿作為激勵。而如果某個營的将領反叛,他手下的軍隊也可能跟着他一起反叛。

是以曾國藩更加注重“選将”,在選拔湘軍将領時都是慎之又慎。

他提出“行軍之道,擇将為先”,曾國藩手下的将領大多是他從親戚、同鄉和學生中選出來的,與他基本都有共同利益,是以可以做到共進退。

同時曾國藩還十分注重“義理”,所挑選出的将領大多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降低了他們叛亂的可能性。

曾國藩的湘軍是實打實的“儒生領山農”,179名湘軍将領中儒生占到了104人,達到了58%,成為了罕見的“儒生軍”。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最後,為什麼曾國藩給出的限制這麼嚴格,還有這麼多人紛至沓來,投到曾國藩麾下,讓湘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呢?

這就涉及非常關鍵的一點了,那就是湘軍的待遇着實十分優厚,一般都比清朝正規軍的饷銀要高。

并且曾國藩發軍饷向來是準時足額發放,從不拖欠,這和清朝舊軍隊屢屢欠饷形成了鮮明對比,大家自然就更願意來湘軍了。

而除此之外,其實湘軍戰鬥力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一點通常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湘軍是有水師的。

一直以來人們通常将注意力放在湘軍的陸軍上,卻忽略了其水師的存在。

實際上水師也是湘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還沒有什麼鐵路的時代,水運是最快的運輸方式之一。

水師的掩護和運輸大大增強了湘軍的後勤能力,讓湘軍總是能在補給充足、體力充沛的情況下打仗,戰鬥力也上了一個層級。

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是如何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湘軍之是以強大,是因為在建軍方式上就與舊清軍完全不同,内部凝聚力較強,并且待遇優厚,同時曾國藩的軍事思想也相對先進。

雖然稱不上戰無不克,但在那個年代,湘軍确實稱得上一支堅韌的軍隊了。

最後,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館長微鑒”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搬運,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