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作者:醫食參考
您知道奇經八脈是哪八脈嗎?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跷脈、陽跷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

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八脈裡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内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每個穴位的功效,打個比方來說,相當于“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内關穴:養顔養心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至50歲之間,經常容易産生心慌、氣短、出虛汗等不适症狀。醫院也查不出是什麼病,隻能籠統說是更年期綜合症,或者亞健康。

實際上按照古人的說法,女人一到這個年齡段,基本上身體就到了衰退的階段,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緻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于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産生了。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是以女人養顔首先要養心。

内關穴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于任脈,會于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内關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開人體内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顔之功。

内關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并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内關穴。

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随時随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痛為宜。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2、外關穴:“聰耳神穴”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中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艾灸外關穴可以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并引導元氣出納運化于一身。外關穴瘀阻,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複常态。

外關穴在臨床上還可用于治療急性腰扭傷,可以采用針刺、推拿、艾灸來治療。此外,外關通于陽維穴,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對關節炎、頸椎病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它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桡骨中間,與内關相對的地方。

3、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曆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号,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緻頸椎病。列缺穴對于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複頭部疾病的工具。

《黃帝内經》裡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

4、後溪穴:治療頸椎腰椎病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復原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

每天隻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随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确實有着非常好的療效。

5、照海穴:治療咽痛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跷,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是以,隻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幹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取穴時把兩隻腳心對齊,在内踝下有一個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見上圖)。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裡去。

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裡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随之緩解。閉口不說話,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于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申脈穴:身寒者的純陽大藥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腰背屈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跷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是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内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巅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

申脈穴是陽跷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7、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髒,聯絡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是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

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産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随嘔吐、惡心、頭痛等症狀。

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公孫穴在人的足内側緣,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内側沿着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于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8、臨泣穴:升發身體少陽之氣

奇經八脈上8個重點穴位,堪比“核反應堆”!一治就是一大片

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系了一條玉帶,能限制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作的聯系,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

在使用這個穴時,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勢,它在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郁結之氣,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