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曆史上,除了開國皇帝,以及頗有建設的康熙帝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人,雖然不是皇帝,但是也曾執掌大權,權力之高甚至在皇帝以上。
而多爾衮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皇太極的弟弟,也是清朝曆史上第一位攝政王,那麼,在新帝年幼之時,多爾衮為何不取而代之呢?
在滿清帝國的曆史長河中,皇太極死後,多爾衮是最有機會成為皇帝的人之一,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站位孝莊皇後,扶持福臨上位,自己則擔任攝政王。
雖然表面上是攝政王,但是由于福臨年幼,多爾衮實際上就是清朝的一把手,但他為何不積蓄實力,最後取福臨而代之呢,畢竟攝政王也沒有皇帝聽上去順耳,而且還會面臨皇帝長大的問題。
其實,多爾衮沒有當成皇帝,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當滿清皇帝皇太極駕崩之後,皇位的繼承問題漸漸凸顯。
由于皇太極是猝死,是以并沒有來得及留下诏令立下繼承人,按照大臣的想法,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是最有繼承資格的,而且豪格文武雙全,軍功頗多。
如果按照事态的發展,豪格繼承皇位沒有問題,但此時除了皇太極的兒子,他的兄弟也想來争一下,多爾衮就是其中有力的競争者。
清朝許多派别都暗中支援多爾衮,希望他能登上大位,就這樣,多爾衮與豪格成為了争奪大統之位的主要競争者。
但不論是從實力上還是禮制上來看,豪格都比多爾衮更有機會成為皇帝,這一點,豪格心知肚明,多爾衮也明白。
為了不生事端,多爾衮選擇了退而求其次的政策,他利用豪格性格軟弱的短闆加上當時錯綜複雜的朝局,成功地阻止了豪格登上帝位。
接下來,多爾衮、豪格商議決定各自退讓一步,讓僅有六歲的福臨繼承大統,也就是日後的順治帝。
之是以有這個結果是因為,隻有這個年幼的小皇帝繼位,才不會對任何一方構成直接威脅,是以,在福臨繼位前後的這段時間内,滿清帝國的朝堂上形成了一種三強勢力共存的局面,除了豪格和多爾衮,還有一些中立派别。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多爾衮如果試圖自立稱帝,必然會遭到其他兩方勢力的聯合打壓,是以隻能放棄稱帝了。
而在滿清慢慢入關之後,多爾衮逐漸把握住了朝堂的控制權,他的頭銜從最初的叔父攝政王晉升為皇父攝政王,在當時享有無比威望的頭銜,朝臣們出行時,不論貴賤都必須對多爾衮列班跪坐。
并且,為了更友善地行使權力,多爾衮直接将順治皇帝使用的玉玺扔到自己家中,擁有對軍政人員任免權的垂簾聽政。
是以,此時的多爾衮想要篡位自立成為皇帝,簡直易如反掌,當時年僅十歲的順治皇帝根本無法與多爾衮這位努爾哈赤的親兒子争鋒,實權完全掌握在多爾衮的手中,他如果想廢黜順治皇帝,自立為帝,一切都是掌握得心應手的事情。
但出乎人們的意料,多爾衮始終沒有行動,卻在順治七年不慎墜馬而死,如果多爾衮知道這個結局,會不會後悔沒有稱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