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0+職業申報!第六批新職業湧現,新職業再掀狂潮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神仙哈裡發

近年來,一批工作内容新穎、工作模式多樣的新職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就業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勢能。

那麼,什麼才算新職業?它們是怎麼評選出來的?其存在哪些特性?又有哪些職業随之消失?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企業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人社部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範巍。據了解,人社部第六批征集新職業工作已經截止,共有400多個職業參與申報,最終評選結果不日将對外公示。可預見的是,新職業的範圍又将再一次對外擴容。

2023年新職業呼之欲出

什麼才能算新職業?簡單來說,要在“大典”之外。

所謂“大典”,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國家首部職業分類大典是1999年頒布的,俗稱“99版職業分類大典”,共收錄了1838個職業。“99版職業分類大典”曾對各類人才的職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但實在太“老”了。

範巍表示,進入新世紀後,随着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産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大衆創業創新,社會上湧現出許多新業态,亟待在國家層面上予以認可規範,新職業資訊釋出制度應運而生。

據了解,2010年後,國家啟動了“大典”修訂工作。先是頒布了2015年版大典,2019年人社部重新開機新一輪新職業釋出工作,2022年時再次對外釋出了新的2022年版大典。

記者查詢發現,從2019年到2022年之間,人社部陸續釋出了五批共74個新職業。其中,2019年釋出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資料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13個新職業;2020年釋出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網際網路工程技術人員、虛拟現實工程技術人員、連鎖經營管理師等25個新職業;2021年釋出了內建電路工程技術人員、企業合規師、公司金融顧問、易貨師、二手車經紀人等18個新職業;2022年則釋出了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人員、資料安全工程技術人員等18個新職業。

而今年,人社部再次啟動了新一輪的新職業征集工作,要求新職業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未收錄的,或者雖已收錄但職業活動内涵已發生較大變化的職業。

“從目前征集到的職業總數來看,有400多個。”範巍告訴記者,最終通過專家評審論證對社會公示的數量肯定不會那麼多,“預計和前幾批公布的差不多。”

并非夠“新”就能成為新職業

有意思的是,是不是職業夠“新”,就一定是新職業呢?例如,在社會上會有一些全新的“360行”,諸如“AI立體成衣設計師”“超空間場景設計師”“元宇宙建築師”“虛拟人設計師”……但它們并未進入職業分類大典中。那麼,這些新“360行”到底算不算新職業?

“随着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不斷深入,大量就業崗位産生了新的技術需求,進而衍生出更多新的崗位,但是新生崗位不等同于新的職業,一個新職業的産生必須具備基本的職業特征。”範巍如此表示。

在其看來,新職業至少要滿足“五性四化三期”的要求。

首先,新職業得是“職業”,需具有職業性特征,以擷取現金或實物等報酬為目的,“例如志願者雖然有很多人從事,但它是公益性的,就不能成為一個職業。”

其次,是社會性特征,新職業是從業人員需要在特定社會生活環境中所從事的一種與其他社會成員互相關聯、互相服務的社會活動。

另外,是穩定性特征,新職業需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内形成,并具有較長生命周期。

第四是規範性特征,新職業活動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

第五是群體性特征,新職業必須具有一定的從業人數。“不能隻有寥寥幾十人幾百人的規模。”範巍表示,很多看似很新的職業,其從業人員寥寥無幾,那就達不到進入大典的門檻。

專業技術類新職業,在遵守以上原則和技術規範外,還要重點考慮其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水準。專業化是指該職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獨特性,社會化是指職業活動的社會通用性和國家對該職業的呼應程度,國際化是指職業定義和活動描述的國際可比性和等效性。

同時,職業的發展演進是有生命周期的。可以将職業的演進階段分為萌芽期、成長期和穩定期,當一個職業業态進入穩定期,就初步具備了進入職業大典的标準。

“我們對于新職業的認定是非常嚴謹的。”範巍指出,新職業的釋出有嚴格的過程,未出現在大典内的隻能用“潛在新職業”等措辭表述。

反映出技術變革和時代發展趨勢

“新職業的釋出反映了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趨勢。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快速湧現,倒逼傳統技術更新疊代。”範巍告訴記者,很多新職業從其專有名詞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例如資料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資料庫管理者等,這些都是數字職業化,展現了技術變革。

在其看來,新職業的不斷湧現充分反映了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一方面,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新職業産生指引新方向。以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正推動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進入到數字經濟時代的深水區,而數字經濟也成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社會變革為新職業出現帶來新的需求,主要包括提高城市管理水準的需求、人口老齡化的需求、教育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的需求、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等,此外,智能制造、無人機、物聯網等技術變革也為新職業的湧現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和機會。

另外,部分職業在不斷演進過程中,經過持續觀測逐漸成熟并确立,最終成為新職業。例如研學旅行指導師、網約配送員、直播銷售員等,都是在逐漸的演進中正式成為一個個職業和工種的。

不僅如此,新職業也展現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在持續提升。比如民宿管家,他們滿足了遊客對“家”的期待,随時為客人解決住宿困擾;還有家庭教育指導師,随着近年來生育多孩的家庭逐漸增多,家庭教育高質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進而催生了這一新職業,“三孩、老齡化、旅遊、消費、網購……這些熱詞的背後,都在不斷孕育和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新職業。”

逾800個職業已經消失

随着越來越多的新職業誕生,有不少職業從職業大典中消失了。

資料顯示,2015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與1999版相比,新增347個職業、取消了894個職業。2022版大典再次修訂時,又取消或整合了部分類别和職業。

如果對比查詢就會發現,這些消失的職業大多都已經“過氣”了。例如,曾經的“收購員”“平爐煉鋼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等,這些崗位都随着技術或社會發展的進步,逐漸被取代或是廢棄了。

同樣,還有很多中老年人曾非常熟悉的“BP機尋呼員”“電報收發員”“電話接線員”“唱片工”等,一度甚至很“吃香”,但終究随着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産業結構調整更新,大陸的社會職業構成和内涵發生了改變,也都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一味“逐新”就業也沒必要

新職業的出現是技術進步和産業更新所緻,為經濟複蘇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青年群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形成多元化的就業形勢。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職業代表了新的就業蓄水池,新職業的不斷湧現,對擴大就業管道、提升就業品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和積極意義。”範巍指出,新業态孕育新就業。随着新興技術的應用和社會消費需求的提升,對新職業的需求也随之更新,而新職業又進一步促進了各類新就業的不斷湧現和規模擴大,已經發展成為大陸吸納就業的重要管道。

不過,新職業雖然存在着人才的缺口,但并不意味着求職者要一味“求新”。

從‬短期來看,新職業的确有其風口期;但是從長遠來說,任何職業都會有其固定的從業人群,本質上還是技術技能水準決定高下,社會各界對于新職業的關注要理性、客觀,避免盲目和追風,還是需要以技術技能為導向來培養人才,進而真正發揮其“就業調節器”的作用。

此外,不少新職業由于太“新”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例如在社保、職業教育訓練、職業評價和發展等方面,往往現階段依然存在較大的不足,這也需要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