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政治學講中國話”,複旦大學釋出“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首批成果

作者:文彙網
“讓政治學講中國話”,複旦大學釋出“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首批成果

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讓政治學更好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是當代政治學人的使命。近日,由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的複旦大學政治學建立一百周年志慶活動之“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新書釋出暨出版座談會在複旦大學舉行,來自國内多所高校的40餘名專家學者,就“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展開研讨。

“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是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與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創造性理論成果,力圖呈現代表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展現國家水準的精品學術出版品牌。“手冊”集合了國内政治學各分支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學者,遵循邏輯性、內建性和系統性等原則,主題覆寫了政治學、公共管理、國際政治、區域國别學、國家安全學等多個領域,展現了在政治學學科的科研、教學和育人上對“大政治學”内涵的了解。

“手冊”總體規模約20冊,2023年底,首批三種新書《政黨政治研究手冊》《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手冊》和《中華經典國際關系辯論手冊》正式出版發行。三部作品聚焦于目前最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中國問題意識強、研究視阈開闊,對從宏觀到微觀的諸多政治問題都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研究,有效顯示了中國政治學者在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上的成果,以及助力治國理政的學科功能。

“讓政治學講中國話”,複旦大學釋出“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首批成果

複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指出,複旦國務學院多年前就将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為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手冊系列經過充分醞釀、讨論,在學校“雙一流”學科培優專項的支援下,能夠成體系推進,在複旦政治學學科建立100周年之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首批成果,殊為不易。複旦國務學院需要堅持做到“兩個結合”和“四個自信”,立足中國政治根基、面向世界舞台,在服務國家中全面提升政治學學科群在世界政治學術舞台和格局中的地位,發揮好政治學、公共管理、國際關系學科在“第一個複旦”建設中的排頭兵和尖刀連作用。

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溫澤遠指出,中國是政治大國,政治學具有助力治國理政的學科功能。是以新時代在政治學學科建設上發出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政治實踐的邏輯性、系統性的學術聲音至關重要。讓政治學科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也是中國政治學的曆史使命與當代責任。複旦國務學院組織編寫的“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正當其時,這也是當代中國學者在政治學領域建構自主知識體系在全國具有領先意義和示範價值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會議主報告階段,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政黨政治研究手冊》主編郭定平,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中華經典國際關系辯論手冊》主編潘忠岐,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手冊》主編汪仕凱,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總主編之一蘇長和分别作主題發言。

政黨是當代政治舞台上最主要、最活躍的角色,是各國國家治理過程中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政治主體。郭定平就“建構政黨政治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思考與嘗試”作主題發言,重點就政黨政治研究自主知識體系、學科體系、理論體系的研究展開了三點論述。一是全球視野。特别是要突破原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把廣大的開發中國家納入到政黨政治的研究視野之中。二是治理取向。基于西方國家政治發展經驗和側重于競争的“利益配置設定型”的傳統政黨政治,西方的政黨政治研究議題不斷狹隘化,進而形成了某種選舉中心論的偏向,而政黨在全球治理、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其實更應被重點關注,這也是我們倡導的政黨責任問題。三是比較方法。要學會從共性中發現特色,從共性中發現優勢,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21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界從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和外交學視角對中國古代外交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開創性成果,并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潘忠岐圍繞“建構國際政治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思考與嘗試”進行了主題發言。他表示,團隊的研究初心就在于,選取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曆史悠久,反映中國人戰略思維,在當代仍然具有鮮活生命力,對了解當代國際政治和中國外交具有指導價值,且在現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鮮有的經典概念、經典辯論和經典原理,結合國際關系實踐,在同既有理論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建構,包括建構性和研究和研究性的建構。研究的基本指向不是要将東西方對立起來,而是要讓二者對話,使觀察國際問題的視角更全面、更多元。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産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出來的重要概念,集中展現了黨對民主政治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汪仕凱就“建構民主政治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思考與嘗試”作主題發言。他系統回顧了手冊從寫作到出版的構思曆程:首先是堅持三個立足點;第一是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為立足點;第二是以中國共産黨的民主觀為立足點;第三是以中國共産黨對于民主政治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為立足點。其次是三條主線索:第一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主體是人民,人民是中國共産黨同廣大群衆密切結合而形成的整體性質的實體;第二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實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政治;第三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是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制度安排。最後,全過程人民民主落腳于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斷提升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水準,而國家治理現代化則貫穿着中國人民求解放、求平等、求自由、求發展、求團結、求活力等内涵。

“從國家文化繁榮上,中國目前是世界政治大國,但還不是世界政治學大國。而世界政治學大國必須具有一套知識體系,為這個大國曆史正當性和秩序供給與維護的合理性,提供一套政治理論、國際政治理論的論證,這就是政治軟實力的展現。”蘇長和圍繞“多卷本‘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的總體設想與目标”主題展開分享。他指出,中國政治學人必須努力完成實踐的學理轉化和提升,這也是該手冊系列的意義所在。他對手冊的設計和思路進行了簡要說明,二十多本手冊主要是按照二級學科、重大命題來劃分。各個部分合在一起,基本覆寫了大政治學的知識架構。邏輯性、內建性、系統性、原創性是手冊的特點和要達到的目标,努力做到讓政治學講中國話。未來需要将手冊成體系地外譯出去,不斷拓展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海外學術市場。

“讓政治學講中國話”,複旦大學釋出“中國政治學研究手冊系列”首批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