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作者:閑娛fashion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友善讨論分享,為回饋您的支援,我将每日更新優質内容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嫔妃們的命運緊與皇帝相關聯,因為皇帝是她們的依靠與支援。

隻有在皇帝健在時,她們才能在物質上享受一定的優待,然而一旦皇帝去世,她們的命運也會随之改變……

那麼後宮的三千佳麗,在皇帝死後到究竟會遭遇什麼呢?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佳麗殉葬<◀】

大家都知道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是中國古代皇宮一大特色,作為帝王至高無上的象征,君主們常常被視為萬民的父母。

他們掌握着天下萬物的權力,也包含了維護皇權不可或缺的後宮三千佳麗,不過皇帝後宮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封建王朝的理念和制度。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據史書記載,自西漢劉邦建立帝制以來,後宮開始逐漸成形,如同普通人家庭中的婚姻,皇帝所選的後妃,也是由家族背景、容貌、才藝等多方面綜合考察而得出的。

這些妃嫔們需要具備高貴的出身,美麗的容貌,溫柔的性格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她們的存在不僅彰顯了帝王的權威,也代表了國家的繁盛和榮耀。

是以這在外界看來是令人豔羨的,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妻妾,後宮佳麗被認為處于古代女性的最高層,過着榮華富貴的生活。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然而實際上,這些妃嫔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和困擾,一旦踏入宮門,她們就被限制在宮廷中,失去了自由和獨立,成為了美麗卻被束縛的人。

她們既是皇帝的妻子,也是母親、姐妹、朋友,她們之間也存在着豐富而複雜的關系,在這個封閉的空間裡,她們必須面對權力的配置設定、争鬥和嫉妒,竭力争奪皇帝的關注和寵愛。

除了失去自由,她們還經常卷入前朝後宮的政治鬥争,古代的後宮生活充滿了陰謀和勾心鬥角的因素,而在死後還得殉葬……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在古代人觀念中死并不代表生命消失,人的靈魂在死後會繼續存在,并承擔某種形式的責任,是以在處理死者事務時,人們會以對待生者一樣的方式表示對逝者的尊重和關懷。

殉葬制度中活人殉葬在春秋戰國時期較為普遍,例如在殷墟發現的曾侯乙墓也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骨,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全部為年輕女子。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然而這些規模與秦始皇時期相比,隻是小巫見大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時,秦二世下令要求秦始皇後宮中,所有未生育孩子的妃嫔都要殉葬,根據後世考古發現,秦始皇妃嫔墓葬逾百座。

這些殉葬妃嫔的屍骨都有傷痕,可以推測她們生前遭受了非人的對待,殉葬的妃嫔通常會被賜予白绫,或是毒酒等工具自殺。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如果有人試圖反抗就會被活活勒死,更為殘忍的是,為了確定殉葬嫔妃的屍體不腐爛,她們甚至被強行灌下水銀。即使當時地位最高的後妃,也未能逃脫殉葬的命運。

從漢代以後殉葬制度逐漸被取消,後宮妃嫔的結局因地位不同而各有不同,當皇帝駕崩、新皇登基時,先帝的皇後往往會被封為皇太後。

妃嫔們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如果誕育了新皇子,她可能會被尊為皇太後或皇太妃,而她所生的皇子則會被封為王,這樣她就可以成為王國的太妃,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尊榮。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先帝駕崩後,有子嗣的妃嫔可以被外放出宮,前往投奔自己的兒子,例如劉邦去世後,他的侍妾薄姬就前往她兒子代王劉恒的封地。

薄姬是幸運的,因為不久後劉恒成為了漢朝皇帝,她也由此成為了皇太後,然而劉邦的另一位寵妾戚夫人則更加悲慘。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戚夫人生下的孩子引起了呂後的忌憚,呂後害怕戚夫人的兒子會威脅到太子的地位,于是在劉邦去世後,呂後派人毒死了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

戚夫人本人則被呂後砍斷了手足,挖去了雙眼,被迫喝下了啞藥,被熏聾了雙耳,被殘忍折磨得面目全非,最終在廁所中慘死…

從漢朝到宋朝很少再出現大規模的後妃殉葬,直到元朝建立後,在蒙古統治者的推動下,殉葬制度再度興起,明太祖朱元璋也延續了這一制度。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朱元璋次子朱樉去世後,他指令朱樉的兩個妃子為其殉葬;自己去世後,所有未生子的後宮妃嫔也都被指令殉葬。

此後的明朝皇帝,如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景泰帝朱祁钰以及其他皇族王子,紛紛遵循這一制度。

活人殉葬成為明朝早期後宮的一種風尚,直到明英宗朱祁鎮下诏禁止殉葬,後宮妃嫔的殉葬制度才被廢除。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守陵妃嫔<◀】

後妃殉葬是對肉體的摧毀,而若是成為守陵妃嫔,則是對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

她們的境遇如同被囚禁在籠中的動物,命運往往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決策者息息相關,無論是殉葬還是守陵,她們都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

守陵妃嫔的生活極其苦悶,她們在先帝去世後被迫離開皇宮,終年生活在陵園,喪失自由,默默承受着歲月的流逝和孤獨。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生前為先帝服務,死後為先帝守陵,除了要仔細打掃陵墓以外,還要定時為先皇奉上新鮮的飯菜和點心,要給先皇整理被子早中晚更換祭品,以及經常清洗和更換先皇的用品。

除此以外,由于皇陵的祭祀活動非常多,她們還需要配合高僧祭祀,祭祀活動要求嚴苛,決不允許出錯,守陵妃嫔若是不慎出錯,就會被認為是對皇權的大不敬,輕則杖責重則杖斃。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給先皇提供娛樂服務一表演舞蹈,也是她們的日常任務之一,但為了不驚擾先皇,守陵妃娛在靈位前跳舞都必須是無聲的。

白天進行舞蹈尚且說得過去,但是到了晚上,偌大的陵園中一切都顯得陰森恐怖,為了防止守陵妃嫔逃走,皇陵的周圍都駐紮着軍隊。

一旦有侍衛發現守陵妃娘擅自逃脫,她的家人會是以受到牽連獲罪,很多守陵妃嫔因為無法忍受孤寂并且單調的生活,最終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她們的死亡如同掉入曆史中的一粒塵埃,在茫茫曆史長河中激不起一絲漣漪,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守陵妃嫔,她們的境遇令人心生憐憫。

例如唐代詩人羅隐:“隻合當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以及白居易:“陵園妾,顔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将奈何,一奉寝宮年月多。年月多,時光換,春愁秋思知何限”。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班婕好是其中一位守陵妃嫔,她曾被漢成帝寵愛萬千,但遭到趙氏姐妹的誣陷,幾乎被漢成帝貶斥,經曆了這番劫難後,班婕好選擇一心侍奉王太後,不再理會宮中繁雜事務。

公元前7年,漢成帝突然駕崩于未央宮,班婕好請求王太後允許前往為漢成帝守陵,從此她與陵墓中的石人和石馬為伴,僅僅一年後她在漢成帝的陵墓中病逝。

雖然班婕好守陵是出于自願,但更多的守陵妃嫔是被迫無奈之舉,她們一旦成為守陵妃嫔,一生将無法離開陵墓。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後漢書》記載:“廟日上飯,太官送供奉用物,園令、食監典省,其親陵所宮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盟水,陳嚴具。”《資治通鑒》也提及唐朝的制度,描述了守陵妃嫔每天的職責。

守陵妃嫔的生活是如此繁重,她們需要全心全意侍奉已故的皇帝,一如生前般細緻照料,但在孤獨而恐怖的陵園中,她們常常感到膽戰心驚。

有些膽小的守陵妃嫔不久就被吓成病,甚至喪失了生命,是以說守陵妃嫔是曆史上被束縛在皇陵中的女性群體,她們失去了自由與尊嚴,成為政治環境的犧牲品。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無論是殉葬還是守陵,她們都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深宮中的天地成為了她們無法逾越的邊界,這些守陵妃嫔的命運令人感歎。

畢竟守靈嫔妃的生活并非便利和舒适,她們往往被隔離在皇帝靈柩的附近,與外界失去了聯系,這意味着她們不能與家人和親友交流,無法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她們要忍受孤獨和寂寞以及無盡的等待,在這個特殊的角色中,守靈嫔妃必須堅守自己的責任和奉獻精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出宮制度<◀】

據史書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在某些情況下,一些低等級的妃嫔是可以被放出宮外,與家人團聚的,例如在魏武帝駕崩後的遺诏中規定;

“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遺诏,三夫人以下,皆遣還家”。

這意味着皇帝駕崩後,後宮中低級妃嫔是可以選擇離開宮殿回歸家庭的,這與殉葬或守陵的制度相比,可以說更加人性化。許多妃嫔是以獲得了新的生活,甚至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聖穆皇後柴氏就是一個例子,她原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妃嫔,李存勖去世後,她被遣傳回家,在旅途中她遇到了郭威,他是一個身材魁梧但窮困潦倒的馬步軍使。

盡管柴氏的父母反對,但她堅持選擇嫁給了郭威,柴氏的支援改變了郭威的生活,使他最終成為了大周的皇帝。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盡管柴氏在他登基之前就去世了,但郭威對她的懷念很深,并将她追封為聖穆皇後,為了表達對她的感激,他還立下了柴氏的侄子為自己的繼承人。

然而柴氏的命運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許多先帝的遺妃們要麼被送往别廟為先帝祈福,要麼被送入尼姑庵,與孤獨的生活為伴。

如果回望曆史,我們将看到無數紅顔敗落其中,如李煜的《相見歡》所寫: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雖然柴氏是一位幸運的後妃,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歸宿,但她的命運在古代後宮中仍屬于極少數,許多後妃在皇帝駕崩後常常面臨着各種限制和壓迫。

是以說殉葬制度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權威和尊嚴的追求,皇帝認為與其自己孤獨地陪葬,在陰間得不到尊重和快樂,不如帶上親屬和奴隸一同陪葬。

好在最終人們開始對殉葬制度提出疑問和質疑,開始對自身思考死後的命運,對死後生活的傳統觀念逐漸淡化,不再願意将自己的生命囚禁于陪葬之中……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古時候,如果皇帝駕崩了,那後宮裡的三千佳麗該何去何從?

在一些王朝中後妃們被迫選擇殉葬或守陵,以陪葬皇帝在地下世界中,這種制度将後妃們完全束縛在皇帝的死後,她們沒有機會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對于一些低等級的後妃,盡管可能被允許離開宮殿回家,但她們在宮廷中的地位和權力仍然較低,她們可能會失去原本的尊嚴和地位,遭受社會的輕視和嘲笑。

有些後妃則是因為家族的關系,或為了政治利益而被選中,她們的命運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限制和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