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2%民企拿到30%項目資金,後混改時代環保行業如何“先立後破”?

72%民企拿到30%項目資金,後混改時代環保行業如何“先立後破”?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詩萌 湖州報道

從2018年的“混改潮”算起,過去五年間,環保行業在經曆國資入主的突變後,早已告别了民企為主,形成國資及國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占大頭的新格局。

近日,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公布了2023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其中央企(及子企業)11家,占比22%,與2022年持平;地方國有企業(及子企業)24家,占比48%,與2022年持平;民營企業15家,占比30%,較2022年增加2家。

央企、地方國有企業穩穩占據環保産業頭部位置的背後,環保江湖也變成了“小魚”們的紅海。“目前環保企業競争非常激烈:中央企業以6.7%的數量拿走了24%的中标金額,接近市場的1/4;國有企業以19%的數量,即大約1/5的數量拿走了45%的中标金額;民營企業拿了18000多個項目,也就是72%的數量,隻拿到30%的中标金額;外資等其他企業以2%的數量拿到1%不到的中标金額。”在2023中國生态環境産業高峰論壇上,和君咨詢副董事長李向群向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内的媒體表示。

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先立後破”,對于環保産業來說,如何沖破“内卷”牢籠,重塑商業價值,也仍然是整個行業重新組織業态、進行要素比對時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國強民弱“新常态”

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生态環境部提出,培育50家以上産值過百億、技術領先、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大的中國環境企業。不過根據2023年度50強企業的資料來看,平均營業收入為74.39億元,同比降低3.19%。其中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的有4家,分别是光大環境、格林美、北控水務和首創環保,與上年數量持平;100億至200億的4家,較2022年大幅減少3家;50億元至100億元的20家,較2022年增加1家;50億元以下的22家,較2022年增加2家。

“為什麼我們國家工業環保企業的規模停留在十幾億元、二十億元就截止了,很難沖破50億元?”李向群抛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他看來,這與行業保護和非市場化競争不無關聯。

他指出,近年來由于地方債務承壓較大,各類地方政府平台發債受損,銀行和金融機構更加關注現金流、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很多地方政府都将原本可以直接給具備市場競争能力的民企的項目先給了自己的平台公司,讓平台公司有了現金流、收入和利潤。但平台企業做不了,就把項目分包出去,常常一個總包出去好幾十個分包。“整個中國環保就是‘大市場’和具備一系列中國特色的‘小企業’,我們期盼着中國能出現一個威立雅這種跨越千億規模、站在世界環保領域前列的企業。”他說。

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也對這一問題有所思考。他認為,同新能源等産業相比,環保的智慧化、标準化程度不高,這也是為何有這麼多國企不斷進場的原因。随着美麗中國建設、“雙碳”城市、“無廢”城市的推進,各種生态環境領域的需求潛力巨大,未來環保産業在短闆領域、薄弱環節和開辟産業新領域新賽道投資還有很大空間。

為民企創造更好競争環境

展望新的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将環境保護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會議提出,重點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要深入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鍊,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生态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首席專家唐豔冬在會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央經濟會議進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國家下一步要深入推進的重點内容,節能減排降碳依然是重點支援的核心的技術領域,再次強調了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并且要重新開機PPP,繼續支援民營企業的發展。她認為,這些政策對環境企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可以說中國經濟正在建構形成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核心的新産業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也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強大動力。

維爾利集團董事長李月中在上述會議中指出,環保實際上承擔了很多地方政府的責任,它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行為,是以政府或者央企、國企更多參與到行業中也是可以了解的。而民營企業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執行能力以及經驗上,都能帶動整個環保産業上一個新的台階。他認為,盡管近期出台的115号文提出一些對民企的特殊優惠政策,但目前民營企業的問題主要還是企業的商業信用問題,仍需進一步在機制上進行改革。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安立佳在會議緻辭中表示,目前生态環境産業正處于從規模速度向品質效益轉變的關鍵時期,廣大民營企業要堅持創新引領,加大關鍵核心領域研發投入,關鍵核心技術推廣應用,以産品自主創新推動産業競争力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行業領軍企業,要錨定雙碳目标,積極參與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流程綠色發展實踐,加快形成生态環境領域的新質生産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