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飲食習俗,其中就包括了飲茶習俗。中國是一個著名的茶大國,飲茶有着悠久的曆史傳統。以中原移民為主體的潮汕人,在繼承民族傳統飲茶習俗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創造了特色鮮明的潮汕工夫茶文化。
潮汕人把茶稱為“茶米”,足見工夫茶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潮汕有俗語說:“坐書齋,喝燒(熱)茶”,反映了潮汕人對工夫茶的嗜迷程度。“過門是客”,潮汕人必“以茶待客”;潮汕人祭祖敬神極為普遍,茶是必備之品……“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能說潮汕話,就必定能讨到一杯茶喝”,海内外潮汕人有着濃厚的工夫茶情結。“高沖低灑”“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展現了工夫茶精細的文化特色,凝聚着“和、愛、精、潔、思”的文化精神,有力說明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汕工夫茶道“堪稱中國茶道的代表”。在潮汕人創造的特色鮮明的潮汕工夫茶文化中,就包括豐富多彩的工夫茶故事。
工夫茶的故事首先是茶來源,即茶種的故事。潮汕民間有兩個關于“宋茶”的傳奇故事,即潮安鳳凰山“宋茶”與南澳後花園“宋茶”故事,這兩個“宋茶”都與宋帝昺有關。
相傳宋末趙昺皇帝和群臣,被元兵追殺,逃到鳳凰烏岽山,累得口渴腹饑,年幼的趙昺坐在草地撒嬌使性,呼天喚地……這時空中飄來一朵瑞雲,伴着一隻鳳凰鳥,口裡叨來一束茶枝和一對并蒂茶果,擲于趙昺面前,長鳴而去。有近臣識得此是茶的枝、葉、果,便摘了嫩茶葉,奉獻趙昺,含于口中細嚼,止渴生津,群臣共享,精神大爽。剩下的茶果,趙昺瓣開取出茶籽,扒開泥土将茶籽播在地裡,并道:“就讓此茶生長在烏岽山吧。不久,烏岽山一帶山麓果然生長着片片茶樹。至今,烏岽山上還生存着唯一的一棵茶齡幾百年的古茶樹,“宋種”茶的名稱由此而來,又因為茶種是鳳鳥叨來的,故又有“鳥嘴”茶之稱。
“宋種”茶曆經鳳凰茶農幾百年來的精心培育和篩選,從“宋種”茶中培育出具有各種香型的單叢茶,有“通天黃”“夜來香”“芝蘭香”“黃枝香”“肉桂香”等等。鳳凰單叢茶葉經沖泡,茶色明亮金黃,回甘力強,帶有襲人的花香,即使多次沖泡,仍然香氣四溢,細嘗慢品,甘醇爽口,餘香無窮,是飲料中的珍品,飲譽全國,馳名五洲。
南宋末年,宋帝趙昺君臣逃亡到南澳,來到果老山下,看到這裡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滿山開遍杜娟花,不禁滿口稱絕,并把此地方取名“後花園”。歇息之間,皇帝吩咐随從拿茶來飲,随從禀奏皇帝說:“這裡沒有茶”。皇帝指着旁邊的一種植物說:“這就是茶葉,可以泡水飲用”。說也奇怪,這些野生樹葉,雖沒有象茶葉一樣經過加工、發酵、制作,但用開水沖泡之後,清香四溢,風味獨特,而且與一般茶葉有相反之處。開頭幾次沖泡,原色及味道較淡,但随着沖泡的次數增加,原色越來越濃,味道越來越好,經過幾十次的沖泡,色彩原味不退,後人把這些神奇的植物稱“宋茶”。
雖然經過幾年百的風霜露宿,但這些野生植物從不失傳。據當地80多歲老人介紹,“日本仔”強烈南澳的時候,“宋茶”曾經被挖盡。但“日本仔”投降之後,奇迹般的又出現。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聞名“宋茶”是皇帝所封,想方設法進行移植,但都沒有成功,連後花園鄰近的山村都難以生長。這更是給“宋茶”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綠茶是大陸主要茶類之一,位居全國六大初制茶之首。潮汕人飲綠茶并不十分流行,但民間卻有一個關于綠茶由來傳說。
傳說古時候,揭邑藍田都小北山下的赤秋溪村,有一個農民,姓林名想。一天,他帶上刀、尖擔到遠離村莊的葛坪深山砍柴。晌午,他蹲在一塊聳立的大石底下,生火煮飯,剛要吃飯時,突然,從空中飛來一隻異鳥,停在石上,不時發出“嗟磋嗟”的叫聲。林想心裡很奇怪:“怎麼這種鳥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過一會兒,那鳥大叫三聲,尾巴一翹,好像放下一堆什麼的,然後飛走了。林想懷着好奇心,攀上大石,發現那裡留下一堆鳥糞,用樹枝撥弄,見其中有一粒手指頭大的樹籽,他從地上摻來一把泥土,将樹籽蓋住,然後砍柴去了。
三年後的春天。林想又來到此地砍柴,發現那塊石壁的縫隙中,長出一棵小樹苗來。他即攀藤拉蔓,來到石上,采其樹葉放在嘴上,頓覺味道甘香,生津解渴,是以,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小心翼翼地用鐵錐尖提出這棵小樹苗,便把它帶回家,栽種在村後的山坡上。年複一年,經過他的精心護理,使這棵樹枝葉茂盛。林想常摘取嫩葉泡水喝。有一次摘得過多,恐留久了會失去鮮味,便把它用慢火揉炒後貯起來。要喝時用沸水沖泡,味道更佳。于是,他将這樹籽采下來,進行播植,給它取名為“鳥啄茶”。這就是傳植至今的綠茶。
潮安鳳凰山除了“宋茶”的傳說,還有青胡苦茶的故事。
很久以前,烏岽頂的青胡山宵幾間茅屋,住着一對勤勞善良的夫婦,丈夫名叫阿勤,妻子叫阿秀。他倆長年累月開荒砌坎,種下好幾百棵茶樹,每年做出一百多斤好茶葉。可是茶價賤,米價貴,辛苦一年賣得的茶錢隻夠買下半年糧,日子實在難過,後來,還生下了十個男孩,添了人口生活更苦了。
有一年正是摘春茶的時候,米缸裡又沒米啦,阿勤隻得跑到山外,向茶行财主借錢買米,阿秀把孩子放進茶筐裡來到茶園摘茶,孩子就放在茶樹下。茶摘了—半,想給孩子喂奶,跑到茶樹下一看,茶筐空空的,孩子不見了。她急得團團轉,左找右找,終于在山溝裡發現一條大蟒蛇躺在那裡睡覺,肚皮脹脹的,在它的身邊有孩子的小紅布鞋。阿秀明白了,孩子給蟒蛇吃到肚子裡去了。
她挑着茶,凄凄慘慘哭着回了家。
一進門,茶行财主的夥計正在屋裡等她。夥計說:“你家去年向财主借的錢,母加利一共折茶青五百斤,限十天交清,每天五十斤,今天我奉命來取茶青抵帳。”“我家男人才去财主家……”“我見過了,不要等他回來了,現在就得交茶青。”夥計掂了掂阿秀挑回來的茶青,估計還不到五十斤,就把她推出門外去,說:“去摘茶!”阿秀無可奈何又背起茶簍上茶園摘茶。一面摘,一面哭,茶葉被淚水浸透了。太陽落山了,阿秀看看茶筐,知道茶青沒法湊到那個數,心裡又悲又恨,便扯了一截長青藤吊死在茶樹上。
隔天,阿勤得知阿秀和孩子都死了,便翻過财主家的後頭牆,逃回青胡山。他趕到茶園,從茶樹上抱下死去的阿秀,大哭了好一陣子,然後就地把阿秀掩埋了。他想孩子給蛇吃了,老婆給逼死了,自己活着還有什麼用?于是他一頭撞在茶樹上,血順着茶樹流在茶園裡。
阿勤夫妻一死,茶園便給财主霸占去了。阿勤家的茶葉,本來是清甘又噴香的,自從一家慘死後,财主做出來的茶葉變成苦澀味,那茶水也變成了朱紅色。據說,那苦澀味是阿秀的眼淚泡出來的,那朱紅色是阿勤的鮮血染出來,人們便把這茶叫做“青胡苦茶”。
有好茶種才有好茶葉,茶葉對于工夫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潮汕民間除了茶葉外,還有所謂的茶母,民間就流傳着“廣慧和尚的茶母”的故事。
汕頭埠早先有家旺記茶莊,以賣名茶出名。一天,老闆從一位福建客商口中得知武夷山淩霄寺有位廣慧和尚,制得一手好茶,那茶呀,呷上一口香三日,飲上一泡香三月。當下即派最能幹的夥計進喜,帶了五十兩銀子到淩霄寺買茶。
進喜到了武夷山下,向當地人探問,才知道那廣慧和尚是個脾氣古怪的住持,你要是向他買茶,他會趕你下山的。進喜心中有了底,就上淩霄寺。見到廣慧和尚,進喜假稱他是來福建做生意的,特地繞道上山拜訪長老。廣慧和尚聽後很高興,忙請他進寺歇息。
進喜住下之後,發覺廣慧和尚很好客,每天都有三幾位老朋友被留在寺中住宿,一起吟詩作畫,下棋品茗,臨别時,還讓小和尚給每人送一小包茶葉。進喜是個乖巧的人,不單時常伴廣慧和尚下棋喝茶,還不時托人買些宣紙贈他作畫,廣慧和尚心中甚喜。一晃過了兩個多月,進喜發覺五十兩銀子隻剩不足十兩了,可茶葉還沒到手,依在床上發悶。
不想這時廣慧和尚卻進來邀他寺前賞月,見他愁眉不展,問他愁的何事。至此,進喜隻得實言相告。廣慧和尚一聽,連聲歎息:“哎喲,你為何不早說!”說着就去取來一小包茶葉,說:“罪過!罪過!庫房裡隻剩這麼一點了,小施主帶回去,如實向你老闆說明吧。”
進喜回到汕頭埠,老闆雖說很有涵養,也不免陰雲滿面,對那小包茶葉連看也不看,接過來往牆角就是一丢。店中夥計知道老闆生氣了,誰也不敢去把它拾起來。
過了兩天,刮來一陣強台風,海水湧進汕頭埠,來勢兇錳,老闆叫夥計把庫存的茶葉搬到樓上,自己帶着妻兒回潮州城老家避水災去了。大水退後,老闆回到汕頭,還未進店就聞到陣陣茶香,他知道這是特級佳茗才有的清新味,開門走進小客廳,更覺滿室是沁人心脾的茶香。他心裡好奇怪,發大水時所有的茶葉都搬上樓了,哪來的茶香呢?又見四周牆壁上,被水淹的地方,都呈深褐色,象精心油漆過一般。老闆正在疑感不解,進喜突然嚷起來:“我曉得了,這茶香是廣慧和尚那種茶葉特有的,—定是那小包茶葉被水泡了散出的香味。你們看,這牆壁上還結了一層茶渣哩!”老闆聽了卻不相信,以為進喜還在為自己開脫。
但是,從此旺記茶莊的生意格外興隆起來,整個仙頭埠都說旺記茶莊進了一批特級福建茶。老闆想起進喜的話,又細心察看牆上的茶渣,心想也許那老和尚給的是什麼稀世神茶,就決定讓進喜再去一趟武夷山。他給了進喜一百兩銀子,說如若能購得千斤茶葉就是了不起的大事。熟門熟路,進喜很快見到了廣慧和尚。他把回去後碰到的情形和這次的來意,一下子全說了。長老問:“你帶了多少銀子?”進喜說:“一百兩。”
長者一聽,仰面哈哈大笑:“你們财主真不愧是商人!小施主,你兩次來我這裡,一共隻帶一百五十兩銀子,要買我前次那半兩茶葉都不夠呀!我是見你真誠,當時才贈你的。你豈知,我那是茶母啊!”“茶母?”“就好比酵母一般。你們店裡就是堆進了一個茶山,隻要把茶母藏進去,過了一夜,普普逋通的茶葉,也會變成佳茗的。”
“長老,你就發發慈心,再給我一小包吧。要不是那一包茶母被水沖跑,小人也不敢再來求助。”“你們那間小客廳四壁不是沾滿茶渣了麼?它已變成一個萬金難買的大沖罐。以後隻消把茶葉堆在廳裡,緊閉門窗,過了一夜,再次的茶葉也會變成佳品的。”
進喜回到汕頭埠,将這話告訴老闆,老闆照着去做,果然見效,從此發了大财。
茶具無疑是工夫茶重要的器具,特别是那精小的沖罐,江蘇宜興産的孟臣沖罐最著名。潮州楓溪是著名的“瓷都”,潮州産的朱泥手拉壺也名揚天下。潮汕工夫茶的第二種故事是關于茶具的故事。關于潮州産朱泥手拉壺的由來,民間流傳一則故事。
清代中期以前,潮人所用茶壺,大多來自江蘇宜興,故又稱蘇罐,尤以惠孟臣所制小圓壺最受潮人青睐。惠孟臣乃明代制紫砂壺名家,平常品茶客哪有資曆擁有?為了滿足“心理需要”,仿制孟臣罐的風氣開始在潮州盛行。潮人心靈手巧,仿造幾可亂真。大家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己所用者其實是“山寨版”蘇罐,但他們所癡迷的是“孟臣”或“惠孟臣”題款,才不管你山寨不山寨呢,也有打出本地品牌者,再精美也少人問津。
因一位商人的一次“偶然”,潮州匠人手捏的茶壺終于不再躲躲閃閃,此人名叫張登鏡,是位商人。張登鏡曾遊曆江蘇宜興,購得一把正品孟臣壺,從此幾十年如一日随身相伴,非用此壺沖泡的茶不喝。一日,張先生不小心把寶物孟臣壺摔破,其心中之痛可想而知,但他又極愛面子,怕此事傳揚出去讓人笑話。隻得求當地制壺師傅暗地裡為他仿制一把,且聲言不可對外人說出秘密。這位制壺高手果然為他制了一把所謂“孟臣”壺。他繼續以此壺泡茶,繼續以此壺炫耀于人。
張登鏡出生于陶鄉潮州仙圃村,少年時就曾捏過茶壺,蘇罐也能捏得像模像樣。整日把玩着别人仿制的“孟臣”壺,玩着玩着便技癢了,想試下自己的手藝。于是,他馬上動手搗鼓。嘿,“山寨版孟臣壺”終于在他手頭誕生!兩壺一相比較,竟連自己也分不出真假,心中好得意。過了不久,他将這把山寨壺送給一位外地商人,此人以為是得了正宗孟臣,很高興。張老先生也樂得哈哈大笑,說出真相。那位商人聽後反更高興,說,你老先生能捏出如此精妙的假孟臣,也是不簡單,我一定好好珍藏!此事一傳開,商界朋友便争相向他索要。潮商做生意向來注重禮尚往來,張登鏡閑時便親手抟泥為壺,以贈商友。晚年,又把壺藝傳給次子祯照和三子祯美。
商場有變,張氏的其它事業相繼停歇,無心插柳柳成蔭,閑玩之物倒成了正業。1930年,張氏“裕德堂”正式開業,潮州制壺史開創了新的一頁。繼裕德堂之後,老安順章氏、源興炳記吳氏等也先後打出各自的店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出自潮州的“孟臣”壺,已漸漸形成一套有别于宜興紫砂壺的工藝程式,其最大特色就是全部是手工捏制,材料也出自潮州的紅泥,故稱為“潮州朱泥手拉壺”。
潮州朱泥手拉壺就這樣從仿制開始,一步步走過來,到今天,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特色:朱紅锃亮,玲珑小巧,煞是可愛。潮州壺已擺開了與宜興壺一争市場的架勢。
潮汕人在長期的飲茶生活中,形成了别具一格、豐富多彩的飲茶禮俗,比如“茶三酒四踢砣二”“高沖低灑”等等。是以,潮汕工夫茶故事第三個方面的表現,就是工夫茶俗故事。
潮汕人飲茶時,為答謝主人,客人通常要先屈起手指,然後以食指中指出的第一節的關節背面叩擊桌面,這是潮俗的一種必須的禮節、禮貌,以示對客人的敬重。據說這種禮節出自乾隆下江南時的故事。
傳說乾隆當年和某大臣微服來到南方市集的某茶館坐下。茶保上茶之後,乾隆因為一路上有人侍候,并不累不渴,依然談笑風生。可是其臣下卻是一路疲乏相随,口渴難奈,急于喝茶消暑消渴。話說在此之前的每次坐定喝茶時,都是乾隆皇帝先端杯喝茶,并不曾出現問題。可這一次天子并不覺得口渴也就不急于喝茶,臣下等了老半天這皇帝老子的手還是不碰杯子。但該臣子又不願為此事“提醒”皇帝,更不能在真龍天子面前擅自捧杯喝茶,否則認真起來可按律定罪曰“君前失禮”,是要殺頭的,更因為此刻是微服出巡,當着旁人的面不可明說。急智之下他想出了這個通融的辦法,以屈起的手指在茶杯旁不間斷地敲擊表示臣下獻茶,其縮屈手指頭的動作,即是代表跪着的意思。
該動作原本是古代表達維護君王權威的意思,潮汕民間引用它于喝工夫茶的場合,是取它敬重賓客的引伸義。
在潮汕老茶客的認識中,茶壺裡面的茶漬越厚,茶壺的價值就越高,因為沖出來的茶味更濃,更香,是以一般無須沖洗茶壺,但偏偏有人“假力洗茶渣”。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中一把茶壺的茶漬積了厚厚一層,就是白開水到進去也能沖出清香的茶來,這家人視之為傳家寶。後來,這戶人家娶了媳婦,媳婦過門第三天便開始料理家務。家翁有事外出,媳婦一看家翁喝茶的茶具竟是這麼髒,就把整套茶具搬出來清洗,裡裡外外都擦得幹幹淨淨。家翁回來一看,哭笑不得地說:“你真是假力洗茶渣!”
這樣,“假力洗茶渣”成了一句潮汕俗語,說的是有時“力落不如惰”,引申為有時好心卻做壞事。
飲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快樂,一種禮儀交際,但有時也鬧出笑話了。笑話是潮汕工夫茶第四種故事。
“喝吧,喝吧,快滾”
有一個潮汕姑娘同一個北方青年初戀,姑娘泡工夫茶請他,指着門邊沸騰的開水鍋催他快喝茶,邊說:“喝吧,喝了就滾了,喝了就滾了!”北方青年以為姑娘不中意,要他喝後滾走,就說:“滾就滾!”連茶也不喝就滾出門去。
“水滾目汁流”
從前,有一北方青年成為潮汕一戶人家的女婿。女婿第一次到嶽父家作客,其妻告知他,喝功夫茶要一杯一杯地喝,不能把茶盤上的三杯茶全喝了。這北方女婿認真聽後,點頭應允。
到了嶽父家時,嶽父便泡功夫茶請他。此北方女婿記住其妻的話,以為每遍茶都要一杯一杯地喝,于是嶽父每沖一遍茶,他便喝一杯。嶽父誤以為他口渴,便不停地沖茶,一泡換過一泡沖,喝得此女婿饑餓難忍,頭冒虛汗,暗暗叫苦。以至後來看到鍋裡的水又開了時,急得流出了眼淚來,唉聲歎氣道:“哎呀,水又滾了!”
這個故事後來被當地人當作笑話傳開去,于是便産生了“水滾目汁流”這句俗語來。如今人們常用這句俗語來指對一些人沒能力承受的事,不要強自為之,否則将承受不了,最終弄出笑話來。
以上兩個潮汕工夫茶笑話,并不是用于嘲笑外地人,确切地說,是北方文化與潮汕文化差異之使然。
“食泡茶損失30元”
上世紀50年代初,大批北方幹部南下到潮汕各部門任上司,起初因不了解潮汕人喝工夫茶習俗,故常鬧出笑話來。
某機關有一個職工生活相當困難,這日填好福利申請表,要求補助30元。福利小組已同意了,但呈報給這位上司審批時,他硬是不同意,也不說明什麼理由。過了一段時間,在全體會議上,他沒指名地批評了那位申請福利補助的同志,說他睡覺時,聽到隔壁那同志還在請客大吃大喝,“食呀”,“食呀”喊個不停,杯盤碰擊聲響徹深夜,隔天竟還敢來申請補助,這是什麼思想?應好好檢查!那同志感到受屈,站起來争辯說,他那夜是與幾個朋友在喝工夫茶,喝的是五分錢的四級混合茶。于是,“食泡茶損失30元”的趣話就流傳開了。
“煮茶”
從前,工夫茶在潮汕民間還未普及。有一回,一個男人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便邀其到家中喝工夫茶。他順路買了一包好茶葉回家,叫妻子去“煮茶”來食。妻子是從外地嫁來的,不懂得潮汕人怎樣食茶,而誤将把茶葉像烹制針菜一樣煮熟了端盤拿出來。那男人一見大怒,動手就打了他老婆二下。他老婆感到委屈,便跟他吵鬧起來。吵鬧聲驚動了鄰裡,一個老太婆過來解勸,問明原委後,便順手抓了一把煮熟的茶葉放入口裡,咀嚼了幾下後說:“你倒是該打,這種茶葉不放點鹽和油,怎麼能吃得下呢?”那男人聽了,才知道天下還有第二個不懂喝茶的人,不禁轉氣為笑,一場風波也就此平息了。
“隔壁戽菜羹”
從前,潮汕農村聚友沖飲工夫茶之風尚未普及。某村有甲乙兩個農戶,家住一牆之隔,因有仇隙,互不往來,但又互不服氣。有一夜,甲家請親友飲工夫茶,“請哇,食哇,勿客氣呀!”的叫嚷聲和杯盤的碰擊聲,不時傳到隔牆,夜半方休。乙家男子疑惑不解地對妻子說:“隔壁這家人并不比俺富,為什麼有那麼多酒菜請人?”他老婆說:“可能隻是‘戽食’(亂搞吃)菜羹而已。”當夜兩人商定,明晚也請朋友來“戽食”菜羹,再加上蕃薯,一定要超過隔壁。次日晚上,乙家請來的客人一下就把蕃薯菜羹吃得精光走了,而隔壁的杯盤碰撞聲仍不絕于耳,至深夜才停。乙妻天亮對村裡人說:“隔壁戽菜羹真有辦法!”
後來,潮汕各地便有一句“隔壁戽菜羹”的俗語流傳,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對方情況而盲目跟着做卻出了醜的人。
“好茶——哙燒”
從前有一開茶店者,為了招引顧客,特地在櫃台上擺一套工夫茶具,經常泡茶,旨在讓顧客先品嘗後再購買茶葉。有一年冬天,寒氣逼人,有一路人,文士模樣,衣衫單薄,全身凍得發抖。他踱到櫃台面前,端起一杯茶一飲而盡。賣茶者沖茶又再沖茶。路人一連喝了數杯。賣茶者喜形于色,以為是闊氣的顧客,便問:“先生,此茶如何?”答曰:“好!好茶。”又問:“先生,好在哪裡?”又答:“哙燒!”
潮汕工夫茶的第五種故事是茶與人事。潮汕民間流傳一個“救命茶”的故事。
昔時有個叫阿福的小孩,就讀于某私塾。他的繼母為了除去不是親生的兒子,便想出一條妙計,每日三餐,都用大量豬油炒香飯給阿福吃。因長期食肥膩東西,不久阿福便出現了嚴重的消化不良症,且面色日見黃瘦。
阿福的異常變化被塾師發現了,當問知情況後,塾師便心中明白,但不露聲色。塾師有個鐵定的生活習慣——飯後必沖工夫茶。他于是吩咐阿福,在每天上、下午的上課前,先到老師房中喝幾杯濃濃的工夫茶,并告訴他此事一定要保密,不能讓繼母知道。工夫茶消膩除積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奇迹出現了,阿福不僅漸漸恢複了健康,而且精神越來越好,學習成績直線上升。這樣,工夫茶便成了阿福的“救命茶”。
潮汕人嗜好飲茶,甚至有人是以而導緻家道中落,淪為乞丐。“好茶敗家”就是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個乞丐到一門大戶人家乞讨時,不要錢,也不要米,隻懇求給一杯好茶。主人是個品茶高手,就叫人送一杯好茶到門口。乞丐喝後說:“這不過是很平常的茶罷了。”主人聽了大驚,立刻吩咐妻子沖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
乞丐飲後評論說:“這是相當好的,不過仍隻能算第二等”,并問這茶是不是某姓的娘子泡的。主人聽了更驚,就親自到門前見他,盤問之下,才知道這乞丐原是富豪,因愛好品上等岩茶而緻家道中落,現在淪為乞丐,身上仍帶着一個古老的茶壺。他離散的老婆,正好是現在這家主人續娶的妻子。主人震驚之餘,隻好呆望着這個乞丐飄然遠去……。
“好茶敗家”講述的是有人因喝好茶而破家,“成敗皆嗜茶”講述的是一則因喝好茶破家而又因禍得福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嗜工夫茶成癖,不務正業,最後導緻家道中落,淪為乞丐,但即便以行乞為生,仍戒不了茶瘾。有一天,他路過一茶鋪,見老闆正在沖工夫茶,便上前乞一杯喝。老闆用疑惑的眼光打量着他,暗想,你這乞丐也喜歡喝茶嗎?但過門是客,于是就遞給他一杯茶。等他飲後,老闆故意問道:“此茶屬何品種?味道如何?”他随口說出茶種和産地,而且憑口感指出此茶在制作上的缺失處,最後說:“這樣的好茶,用井水沖泡,實是美中不足!”一席話,便讓老闆刮目相看,并立即請他進店細叙,最後誠心誠意地邀他合股拓展茶行。他露出無可奈何的神色說:“我如有錢合股,今天就不用乞讨了。”老闆說:“不怕,我的股分給你一半,你就憑一技之長來入股吧。”合股後的茶行,由于他盡心盡力,生意果然興旺,财源廣進。但老闆逐月發給他的紅利,始終隻夠他一人吃穿。他雖心存疑惑,卻也不想多問,因為他自知原本就是一無所有的。
三年後,他回家探親,未入家門,便驚得目瞪口呆,破舊的房屋煥然一新,而且擴大了好幾倍。詢問家人,方知是老闆将其股分所得紅利,逐年撥至他老家,家裡便是用這些錢來重修舊房屋的。這下,他終于明白了老闆的用心良苦。
“外甥借錢”講述的是一則飲茶人對茶偏好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家裡貧窮,便跑到舅父家借錢。舅父沖工夫茶請他,見他喝了兩杯,便問:“怎麼樣?”他如實地答道:“急于趕路,現在喉幹口渴,正好。”舅父聞言,立即把茶具收起來。他見不再沖了,也就将要來借錢之意對舅父說。誰知舅父立即變臉說:“無錢!”以後盡管他怎麼說,舅父都緊繃着臉,一言不發,他讨個沒趣,隻好告辭。他不明白平時也算疼愛他的舅父為何一反常态,一路上怏怏不樂,來到渡頭,見有人在喝茶叫好,想起舅父的茶癖,觸動心竅,掉轉頭,趕到舅父家。一進門,就急急地問:“阿舅,剛才你的茶粕倒掉了沒有?”“什麼事?”舅父還是沒好氣。“你那茶真是太好了,我隻喝了兩杯,到渡頭喉嚨還又甘又香,想回來再喝兩杯。”舅父笑了說:“你這小子,剛才如果這樣說,早帶着錢。回到了家!”最終,他如願地向舅父借到了錢,高興而歸。
潮汕民間流傳的“寒夜客來茶當酒”故事,表明了潮汕人熱情好客和對客人的真誠,也說明了潮汕人自古以來對工夫茶的講究。
相傳很久以前,住在潮州某鄉下的一位窮秀才,有一年嚴寒夜裡來了一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潇然的窮秀才雖然沒有酒菜可宴請這位遠方來的好友,但為了能沖出最好的工夫茶,讓好友好好品嘗,窮秀才不惜冒着冬夜裡冷凜的寒風,光着腳徒步幾裡路,來到韓江邊打着冬天裡清澈的韓江水,回家沖工夫茶款待這位好友。他們品茶當歌,京城的好友被窮秀才的真誠感動了!天亮時急着趕路的好友給他留下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絕句。
潮汕工夫茶有故事,有生動有趣的故事。有故事的潮汕工夫茶,更淳,更香,更有味,更有情,也更有文化!
作者:陳友義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