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和資料要素是2023年繞不開的兩個熱詞。圍繞生成式AI發展與資料治理話題,12月19日下午,南方都市報、南都數字經濟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政法大學資料法治研究院,以“資料為本,AI向善”為主題在北京舉辦“第七屆啄木鳥資料治理論壇”。這場論壇直播觀看人數突破10萬,成功“破圈”。
會上,來自高校、企業界的多位大咖嘉賓針對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分享的最新思考是一大亮點。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最高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最高法原副院長姜偉莅臨現場并緻辭。姜偉點贊南都啄木鳥資料治理論壇,稱每屆均以“小切口”定題,叙寫數字經濟治理的“大文章”。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政法大學資料法治研究院院長時建中,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平,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凱、阿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劉明等四位重磅嘉賓,圍繞公共資料開放、人工智能治理等議題,帶來他們的最新思考。
有價值的觀點通常在“交鋒”中産生。本次論壇還設計了圓桌讨論環節,四位來自法律界和企業界的嘉賓結合自身專業背景,多元度深入讨論“生成式AI資料利用和合規挑戰”。
當天論壇上,南都數字經濟治理研究中心還重磅釋出3萬字的《生成式AI發展與治理觀察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盤點了190家國産大模型,與10餘位生成式AI從業者進行訪談,以期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和痛點難點,以及企業目前面臨的合規挑戰。
《報告》還梳理了歐盟、美國、英國和中國等主要國家和地區,針對AI治理的政策檔案和監管進展,并同步對比各國治理方式手段等異同。最終,在廣泛凝聚50餘位專家思考的基礎上,《報告》提出生成式AI治理的七大原則、九大建議。
《報告》指出,虛假資訊、算法歧視、侵犯知識産權、資料安全、個人隐私洩露、就業沖擊等等,讓全社會對AI倫理治理的關注比以往更為強烈。為回應這些關切,各國監管部門正在加速探索AI治理路徑,希望找尋到平衡技術創新與安全合規的政策方案,搶占AI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和規則制定的話語權。
為了強化南都數字經濟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能力,為開展的數字經濟治理研究尋求更多高品質智力支援、專業支撐,同時為了搭建起學界、業界間常态化溝通的橋梁,中心今年起設定“專家顧問團隊”,并在論壇現場為首批獲聘的12位專家顧問頒發聘書。
首批12位專家顧問中,超過一半是來自學界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如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網際網路法治研究院院長高富平、武漢大學競争法與競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孫晉、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洪延青、對外經貿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欣、中國電子技術标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
他們也有來自企業界的法律和技術專家,如阿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劉明、騰訊機器學習平台部專家工程師姚軍,博特AIGC安全實驗室首席評估專家邵玮。
首批專家顧問中還包括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如清博智能CEO郎清平 、極态AI CEO 王力,以及深谙資料安全和競争法實務的律師,如上海中聯律所合夥人、資料與網安專委會主任方懿,北京市偉博律師事務所進階合夥人杜廣普 。
今後,南都數字經濟治理研究中心将與專家顧問團隊在共建共辦、專業支援、共同科普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促進數字經濟治理的向善發展。
出品:南都數字經濟治理研究中心
采寫:南都記者 樊文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