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化的印象裡,黑頸鶴是一種“有點怕人”的動物,“人在幹活時,它不敢落下來。”白天,它們多盤旋在山梁子上;入夜,它們才回到水域栖息。
王化今年58歲,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認識了黑頸鶴。他說,早年,有村民拿火藥槍打鳥,而現在,通過政府多年宣傳,他明白,如果傷害保護鳥類,輕則教育,重則“坐牢”。
王化生活在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内,是這個區域内的20000多名原住居民之一。保護區管護局提供的數字顯示,近年保護區的黑頸鶴數量逐年攀升,上一個越冬季的統計數字為1360隻,占到全球的8.5%。
會澤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黑頸鶴正陸續傳回(管護局供圖)
這個保護區是東亞至澳洲、中亞至印度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重要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當下正處于越冬季,黑頸鶴正陸續傳回。近期,紅星新聞記者走訪保護區,從王化等當地村民的口中,聽到的大多是“人鶴和諧共生”的故事。
但實際上,自2016年以來,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因“保護監管”不力,已被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并通報批評多次。它最近一次被批評是在今年10月,據通報,2023年8月,雲南省第二輪第三批第二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發現,會澤黑頸鶴保護區保護監管不到位,違法違規問題突出,存在生态安全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則禁止建設旅遊設施及開展旅遊活動。
對會澤黑頸鶴保護區而言,1000多隻黑頸鶴要保護,20000多人也要在此生活。在現行法規體系下,它陷入另一種困境。
通報: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記憶體在KTV
入冬時節,會澤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内躍進水庫湖畔,一些農戶的農作物還沒有收完。王化和妻子揮舞鐮刀,趕在天氣變冷前奮力收割。他們直腰休息時,聽到幾聲有些嘶啞的“呱呱”聲傳來,這時他們知道,在青藏高原繁殖的黑頸鶴,已飛回這裡過冬了。
王化是這裡的一名原住居民,他說,大家已将黑頸鶴視作吉祥物,最近這些年,當地傷害黑頸鶴的事件,“基本沒聽說過”。但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年,他所生活的保護區,實際已經因為“保護監管不力”,被有關部門多次批評。
圖據雲南省人民政府官網
10月17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官網就通報了涉及這個保護區的一起生态環境保護督察事項。根據通報,2023年8月,雲南省第二輪第三批第二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發現,會澤黑頸鶴保護區保護監管不到位,違法違規問題突出,存在生态安全風險。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問題,是“整改打折扣,違規建房問題突出”。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曾回報指出“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管不力,核心區存在旅遊民宿酒店等問題”,此問題本來應該于2017年12月底前完成整改,但會澤縣人民政府直到2019年7月才對民宿酒店作出停業處理,截至本次督察進駐期間,該民宿酒店仍在對外營業。
2022年國家長江經濟帶再次披露曝光會澤黑頸鶴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記憶體在19家餐飲和KTV等經營場所問題。會澤縣長期監管不到位,整改措施沒有對标對表、不嚴不實、避重就輕、大打折扣,違法違規旅遊開發問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保護區管護局提供位于核心區楊梅山村4組2021年新增自建房 圖據雲南省人民政府官網
此外,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内村莊擴建搶占生态空間現象突出。根據資料和現場督察發現,2020年至2022年,核心區、緩沖區内新增建築點位254個,其中155個未經相關部門審批,特别是2022年新增點位51個中有39個沒有審批手續,違規建房問題突出,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成為常态。
第二大問題,是“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旅遊活動屢禁不止”。督察組發現,部分民宿客棧直接挂上了“高大上”名字,有的民宿相當“低調”,表面上看無名無姓,實際上是穿上隐形外衣,對每個遊客收費100多元即可吃住玩一天。同時,遊客隻需簽訂護鶴科考志願者申請免責聲明書獲得“護鶴科考志願者證”,即可随意進入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觀光旅遊。
督察現場無人機拍攝位于黑頸鶴保護區核心區的念湖春客棧正在營業及護鶴科考志願者證 圖據雲南省人民政府官網
第三大問題,是“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不力,存在水質安全風險”。位于會澤黑頸鶴保護區核心區内的躍進水庫是會澤縣城及大橋、迤車、五星3個集鎮的飲用水水源地,但會澤縣人民政府在開展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中風險防範意識不強,各項保護治理措施落實不力。水庫設立的禁止釣魚、捕撈等禁令形同虛設,庫區垂釣、撒網捕撈現象十分突出。
暗訪:
“護鶴科考”創舉行為遭禁止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于2006年2月經國務院準許成立,地處長江上遊金沙江支流的牛欄江流域,位于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境内,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等越冬水鳥及其栖息的濕地環境。保護區由大橋和長海子兩個片區組成,總面積12910.64公頃,其中核心區3930.79公頃、緩沖區4313.20公頃、實驗區4666.65公頃。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圖據視覺中國
通報指出,前述問題出現的原因,是曲靖市及相關部門、會澤縣委、縣政府對黑頸鶴保護區管理重視不夠,對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回報問題和國家長江經濟帶披露問題整改搞變通、打折扣,監管失職失責,導緻違法違規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督察組将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後續督察工作。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通報披露,此前,遊客隻需簽訂《護鶴科考志願者申請免責聲明書》,獲得“護鶴科考志願者證”,即可随意進入會澤黑頸鶴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觀光旅遊。
“護鶴科考”曾被雲南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管護局視作創舉。今年4月管護局曾對外宣稱,多年來,管護局不斷創新管護模式,在全國首設保護區宣教中心,對外來訪客開展黑頸鶴科普宣教,引導訪客登記成為護鶴科考志願者,創新實施“把訪客身份轉變為志願者身份、把生态觀光行為轉變為護鶴科考行為”的“兩個轉變”管護模式,“大大提高了訪客的組織化管控力度”。
當下正進入黑頸鶴的越冬季,此次被通報批評後,保護區的相關管護措施是否已經整改?近期,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保護區進行了暗訪。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内的警示牌
在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紅星新聞記者看到多塊“禁止進入核心區”的警示智語。此外,一些智語還提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禁止建設旅遊設施及開展旅遊活動。
在兩處“外來人員勸導站”,紅星新聞記者以科考名義,嘗試進入某區域,但被值班人員阻止,勸導站張貼了一則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管護局“停止護鶴科考”的通告。
保護區“外來人員勸導站”
通告稱,管護局決定自2023年11月1日起,全面停止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鶴科考活動。除原住居民外,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确因科學研究觀測和調查活動需進入者,必須提請州(市)林業和草原部門行政許可後方可進入。
沖突:
1000隻鶴與20000多人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保護區管護局局長肖良開介紹,會澤黑頸鶴保護區是雲南省21個、全國47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有原住居民21400餘人,其中在核心區1774戶5900餘人,緩沖區2984戶10400餘人,實驗區1293戶4700餘人。“相當于每平方公裡,原住居民就有237人。”
該保護區的設立,主要是為了保護197種鳥綱動物,其中最重要的正是黑頸鶴。黑頸鶴是全球15種鶴類之一,系大陸特有物種,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鶴。
作為大陸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直到2020年7月,因近年各地保護得力,黑頸鶴數量增加,IUCN才将黑頸鶴從受脅物種名錄中移除,瀕危等級由“易危”調整為“近危”。
肖良開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全球黑頸鶴的數量,已由1996年的6000隻,增長至當下的1.6萬隻。數字的增長,反映的是各地保護工作取得成效。會澤黑頸鶴保護區是東亞至澳洲、中亞至印度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重要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黑頸鶴來自青藏高原,數量從2019年的850隻,增加到上一個越冬季的1300隻,占到全球黑頸鶴的8.5%。
會澤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黑頸鶴正陸續傳回(管護局供圖)
黑頸鶴是發現命名最晚、人們了解最少的一種鶴,它最為明顯的鑒别特征,是頸部三分之一的羽毛為黑色。1876年,俄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在青海湖采到這種鶴的标本,發現它和世界上已經被發現其他14種鶴類均不相同,“黑頸鶴”從此被鳥類學界發現。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周朝祥介紹,在當地先輩的口口相傳及當地《地方志》中,均有關于“鶴”的描述,“因為人類對黑頸鶴的認識較晚,是以本地對鶴的記載沒有标明是灰鶴還是黑頸鶴,但我們傾向于記載的黑頸鶴。”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于1990年設立,當時為縣級保護區,1994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晉升為現在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周朝祥稱,躍進水庫修建後,逐漸成為候鳥理想的越冬地,一些候鳥甚至變為了留鳥。上世紀80年代,原會澤縣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一位姓周的老先生到水庫考察,發現黑頸鶴數量多,這位老先生率先提出要以建立保護區的方式對它們進行保護。
當地官方人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個保護區最初的劃線比較粗糙,“隻是沿着躍進水庫大緻畫了幾條線”,而其中遺留下來的最大問題,是把大橋鄉集鎮區域劃入了核心區,其他區域也與村莊高度重疊交織。《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于1994年出台,依據該條例,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在黑頸鶴高水準的保護,與村民高品質發展之間,沖突日趨激烈。
願景:
建成為“國際示範樣闆”
就雲南省生态環境廳的督察通報,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管護局局長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總結為“大問題3個,小問題8個”。
2022年國家長江經濟帶向管護局回報了核心區存在加油站經營、大橋鄉政府大樓違建及核心區、緩沖區存在餐館、KTV營業三個問題,對前兩個問題,管護局當即進行了整改。紅星新聞記者日前走訪,看到大橋鄉人民政府原辦公大樓,張貼了多份“搬遷通告。”
位于保護區内的大橋鄉人民政府大樓,目前已封閉。該大樓建設手續不全,此前被通報要求整改。
本次通報中,核心區、緩沖區存在餐館、KTV事項再次被提及。肖良開解釋,通報提到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存在餐館、KTV,是棘手的曆史遺留問題。
自然保護區采取三線劃線保護,即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肖良開解釋,受此前三區劃線影響,大橋鄉集鎮所在地的部分建築劃入了核心區和緩沖區,但集鎮系依據《城鄉規劃法》規劃建設,本次通報後,管護局對該區域的經營場所采取分類處置,“證照齊全的合法經營,證照不全的立即停業”。
他稱,該集鎮處于躍進水庫的東南角,而黑頸鶴的夜間栖息地,處于躍進水庫西北角的楊梅山地段,故集鎮上人們生産生活不會對黑頸鶴的栖息造成影響。
保護區核心區被多次點名要求停業的某鄉村民宿酒店,多次違規頂風營業。本次通報後,保護區管護局局長肖良開上門貼封條
本次通報還着重提到了核心區内一家鄉村酒店頂風營業的問題。管護局解釋,該酒店系外省人投資建設,2016年就被中央環保督察,但酒店仍偷摸違規經營。在本次雲南省第二輪第三批第二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後,保護局局長肖良開還帶人上門貼了封條。
對于雲南省生态環境廳通報的村莊擴建搶占生态空間的問題,紅星新聞走訪發現,當地部分農家的确在打地基蓋新房。
部分村民介紹,就算确有改善生活條件的需要,他們現在也隻能“拆舊蓋新”,在原址建設。管護局解釋,近年部分原住居民在脫貧攻堅期蓋了新房,而自2019年之後,保護區内沒有一棟房子屬于招商引資建設。
在大橋鄉,大部分旅館飯店喜歡以“黑頸鶴”概念為經營場所命名。“念湖黑頸鶴山莊”從業人員介紹,冬季是當地生意最好的季節,因為黑頸鶴都到這裡過冬,遊客以外地居多,平常這裡沒有客人,是以當地做生意的時間,也就那麼“兩三個月”,此次整頓,鄉鎮上大部分旅館飯店被要求歇業,具體開業日期尚不确定。
黑頸鶴和其它候鳥在念湖濕地越冬(資料圖) 圖據新華網
黑頸鶴所栖息的躍進水庫,“念湖”是近年被網民賦予的另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肖良開說,保護局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保護區建設成為雲南一流、中國示範區、國際示範樣闆。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在今年的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活動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雲南會澤念湖濕地等被列入《濕地公約》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念湖”也成為雲南省時隔19年後,唯一新增的一塊國際重要濕地。
求解:
《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草案)》已公開征求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保護區内儲存完好的天然狀态的生态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機關和個人進入。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隻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會澤當地官方人士介紹,當地測算過,如若将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内原住居民外遷,需要的資金超過40億,“我們沒有合适的搬遷新址,資金上更是無法承受。”
而在會澤管護局副局長周朝祥看來,黑頸鶴“離不開人”。如離開人類的活動,黑頸鶴會失去食物來源,某些保護區采取的投喂方式,可能導緻黑頸鶴野性喪失。
“但由于曆史原因,我們的一些原住居民被劃定在保護區的核心區範圍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這些原住居民的生産生活必定受到影響,最終造成我們的‘管護之困’”周朝祥說。
保護區三線示意圖
紅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上,三區劃分所造成的困擾,早在三年前就引起過國家層面關注。
2021年11月22,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辦公室在官網刊發的一份複文【“關于加快科學推進國家生态功能區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複文(2021年第9645号)】提到,2020年2月,該局聯合自然資源部印發了《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範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工作的函》,明确了自然保護區優化調整和分區管控規則。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本着應保盡保、應劃盡劃、實事求是的原則,着力解決自然保護地内各類沖突沖突。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稱,針對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解決曆史遺留問題和現實問題,確定整合優化後自然保護地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兼顧保護和發展,該局還同步推進了《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起草和修訂工作。
該函提到,經過60多年建設,大陸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儲存自然遺産、改善生态環境品質和維護國家生态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部分自然保護區範圍劃定和功能分區不夠科學合理,與其他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曆史遺留問題較多,管控措施針對性操作性不強,各種沖突沖突尖銳,迫切需要對自然保護區範圍及功能分區進行一次優化調整,同時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
該函披露,經初步統計,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就有城市建成區29個(2個位于核心區),建制鄉鎮建成區531個(72個位于核心區),人口約400萬(核心區約40萬人),耕地146萬公頃(核心區17.9萬公頃),其中永久基本農田92.8萬公頃(核心區8.3萬公頃),永久基本農田與生态保護紅線交叉重疊,原住居民生産生活與保護管理沖突突出。
該函要求完善功能分區,将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由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轉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而《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草案)》中,也同樣使用了這種劃分方法。《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草案)》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研究起草,去年8月至9月,該局曾就該修訂草案向公衆公開征求意見。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管護局長肖良開表示,他們提出的改變三區劃分的曆史局限性等建議被引用。
保護區景色 圖據新華網
紅星記者比對發現,草案将涉及原住居民生産生活的砍伐、放牧、捕撈、采藥、燒荒等人為活動不再列入禁止性規定,而對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有較大影響的圍填海、開發區建設、房地産開發、高爾夫球場建設、風電和光伏開發等活動列入禁止性規定。
“我們誠懇地接受督察批評,并且已經送出了整改方案。這并不單單是我們一家的曆史遺留問題,我們的建議是,此前的三區劃線不符合當下的實際,今後或可對保護區實施分類、分時段保護,這樣的話,我們的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肖良開說。
紅星新聞記者 劉木木 實習生 張娜 發自雲南
編輯 郭宇 責編 馮玲玲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