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作者:羊城派

編者按

龍華李氏的始祖于宋代由韶關南雄珠玑巷南下番禺,後建業于龍門,散葉龍江圍、繩武圍等地。李氏後人或耕或讀,或商或仕,皆有所成,雄霸一方,成為粵中大族。

李氏家族在龍門繁衍了700餘年,比建縣曆史還要早200多年,是嶺南先民在山水之間開基落擔、開枝散葉的傑出代表,至今留下了圍屋、家祠、文筆塔、書室、功名碑、碉樓等衆多古建築,講述着家族故事。本期“惠州名門世家”讓我們走近龍門李氏家族。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12月22日版面圖

南宋末年,社會動蕩,衣冠士族紛紛跨過五嶺山脈,南渡兩廣。他們大多舉族南遷,有仕宦的經曆,也更容易紮根當地,形成世家。出生亂世,愛國務本、好學進取成為他們共同的家風和底色。

縱觀龍門數百年不斷發展的大族,其最具代表性的,如江廈譚氏譚瑞奇、社潭劉氏劉仲明、功武廖氏廖金鳳和水坑李氏李延齡,都是這一時期來到龍門。可以說他們是開發龍門、建設龍門的先驅,這些姓氏也成為古代龍門原住民的主體姓氏。

位于龍門下片的龍華鎮是龍門李氏的發祥地,他們依靠着廣袤富饒的農田、便利的增江河航運,發展農業和商貿,積累了豐厚的财富,也培養了衆多優秀子弟,成為遠近聞名的“簪纓世家”。

勤王愛國心,英雄真本色

南宋末年,李延齡的先輩輾轉從南雄珠玑到番禺,然後落擔于增城西林都,也就是現在龍門縣城一帶。這裡山如七星,江如玉帶,風景秀麗,是當時增城上龍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當時李家并不顯赫,傳到李延齡已經是第四世,他本人“智勇絕人”,同時生子九人,門風鼎盛,加上他急公好義,是以在當地青年中很有号召力,李家也開始嶄露頭角。此時,面對着南宋節節敗退,李延齡聚集勇士,保衛鄉邦不受滋擾的同時,準備随時起兵勤王。

公元1275年,元軍大舉南下,随後攻破臨安,席卷華南。1276年12月,宋端宗一路南逃到達惠州,距離龍門不到兩百裡。這個時候李延齡決定毀家纾難,起兵勤王。

走之前他将兒子悉數遷出繁華的西林都,分别擇“險遠”之地安家,譜載于“鸬鹚、蓼溪、鐵崗、番禺、從化各有建居”,是以李延齡也成為他們的共祖。

在戰場上,李延齡率領龍門子弟,面對強敵,悍不畏死。他的義軍随張鎮孫的大部隊一起,攻克廣州、轉戰崖山,功勳卓著。據《李氏族譜》記載,李延齡曾因功被風雨飄搖的宋末朝廷封為“鎮國總戍兵靖邊元帥”。

崖山海戰之後,李延齡自覺無力回天,決定帶着家鄉子弟回歸龍門,守土安民。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繩武圍前記錄李氏家族榮耀的功名石

開發龍華圩,散葉繩武圍

李延齡兒子李誼、李諒已經在龍華水坑村開基。這裡地處龍門縣南部,背靠招賢峰,又傍蓼溪水,古稱“蓼溪”。龍門古縣志書稱這裡的山水“拔出諸山之表,周圍三十裡,仰觀絕頂,芙蓉插空,列若錦屏”。

李誼、李諒率領子孫,當時以耕作為主,生活安定。傳五世之後,已經到了明朝,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增江黃金水道的作用日益凸顯。水坑李氏經過百餘年的積累,已經頗富家資,這個時候李氏族人中出現了一位中興之人,他就是李梅莊,字孟盛。他利用增江便利的水運優勢,苦心經營,将家族産業迅速發展壯大,自此李氏由農入商。

此時,李家的根基逐漸從水坑村轉移至龍華圩。鼎盛時期,李梅莊幾乎壟斷了龍華圩鎮所有核心的生意。據清代《李氏族譜》記載,“龍華圩,梅莊祖稅業也,建有鋪位,建造圩亭二十四間以便商戶買賣,每間租銀一進制,四面之鋪各房起造共三十二間,後有買賣……”涉及良田、旅社、圩亭、鋪位、運輸、房産等各個領域。

李家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在水坑建起了雄偉的“龍江圍”,龍江圍居高臨下,俯視着半月水塘、文筆塔和綿延無盡的良田,無旱澇饑寒之虞,子孫得以繁衍生息。為紀念李梅莊的貢獻,族人以李梅莊的字“孟盛”命名祠堂,和誼諒二公祠一起作為龍江圍核心建築。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小孩在孟盛李公祠前嬉戲玩鬧,村莊甯靜質樸

随着龍江圍丁口日盛,到了明代中晚期已經顯得擁擠,李梅莊的孫子李震達(字素閑),遷出蓼溪龍江圍,移居龍華圩旁,成為龍華李氏的開基之祖。李震達不倚祖蔭,自謀新路,他把自己在龍華圩建的第一棟建築命名為“鼎革樓”,以展示他由商入儒、革故鼎新的志向。

明朝末年,社會動蕩,“鼎革樓”被血洗。除了李士貴(字主兌,明朝滅亡時殉國)的兒子李待舉逃出生天外,龍華圩李氏一脈幾乎被滅族。李家祖業後來漸次得以恢複。

李待和族人一起,發奮圖強,艱苦創業,開始建立繩武圍。為紀念他的父親李士貴,李氏子孫在繩武圍中軸線上修建祠堂,并參考龍江圍的“孟盛李公祠”的命名方式,以李士貴的字号“主兌”命名祠堂為“主兌李公祠”,曆經數百年,傳承至今。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位于繩武圍中軸線上的主兌李公祠

世代重教化,子孫育德行

“教子孫”是龍門李氏的家風内容,也是數百年來,李姓族人奉行的原則。

龍華李氏注重文教,自清代李隸中中舉之後,子孫累有功名,繩武圍和龍江圍外,次第排列的功名石便是家族榮譽所在。為了傳承讀書的事業和清白的家風,李氏祖先除了營建各種高規格的私塾書屋之外,還在建築細節中注入道德的内涵。

在龍江圍外,有一座保留至今的文筆塔,被譽為“惠州鄉村最美文筆塔”。這是龍門縣境内現存的唯一一座古塔,也是水坑村的标志,曾經登上中央電視台。這座建于清代乾隆初年的古老建築,在民國《龍門縣志》中也有記載:“蓼溪龍江圍、繩武圍紳士清初建文昌祠,後為閣三層,乾隆嘉慶年間相繼修葺,道光九年重修。”可見文筆塔是水坑和繩武兩處李姓子孫合力建造的,後來曆代均有修葺。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龍華水坑文筆塔,被譽為“惠州鄉村最美文筆塔” 梁麗通 攝

從建立之初開始,朗朗書聲就一直未停。民國後這裡改為女子國小,民國二十三年改為龍門縣參議會址,因為易守難攻,安全便利,這裡還曾經作為東江縱隊增龍從大隊活動中心。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又辦起“水坑中心國小”,一直到2008年前後才遷出。

在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是人們日常去得最多的地方,李氏先祖也将水井作為教育子孫的重要場地。在繩武圍主兌李公祠的旁邊,有一口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水井,深度達8米,井水不涸不溢,甘涼清澈。井底以河沙和白瓦濾水,井面以麻石闆覆寫,數百年來,被踩踏得平滑細膩。

與其他地方的水井不同的是,這口水井上面有三個提水口,呈品字形排列。這其中既蘊含着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寓意,也蘊含着先祖希望子孫注重品德,清廉如水,不滿不溢,清白傳家的美好願景。而且水井與祠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也重在警醒子孫,要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幾百年來,每當李氏子孫路過祠堂,來到品字形的水井邊取水時,必定稍事站立,對自己的德行,一日三省,無形之中,也形成了強大的教化能量和凝聚力。

正是這種春風化雨、無處不在的道德教化,使得李姓子孫為民則孝悌和睦,為官則清正廉能,數百年來,家風世繼。以繩武圍出的第一個舉人李隸中為例,他為官山東時,面對決堤的黃河之水,為了減輕百姓負擔,他不僅捐出薪俸,還囑托弟弟李晃中在家中籌措經費,向粵商貸款墊資,幫助災民渡過難關。事後災民要為他立“德政碑”,被他婉拒了,最後卒于任上;他的侄兒李步蟾,為官甘肅,被稱為“李青天”,和叔叔李隸中一樣,他也在任上病故,靈柩回粵時,士民一路焚香哭送。同這二位一樣,龍華李姓子孫,雖薄涉仕宦,但政聲尤著。

民國著名方志學者、番禺人邬慶時在編撰《龍門縣志》時,曾對龍門藝文人物進行過一次全方位的點評:“龍門藝文,就一人言,以高明劉氏為盛,鳴博征君所著書凡十種;就一家言,以龍華李氏為盛,崖峰司馬所著凡二種,鹿池文學所著書凡四種,鐵甫學正所著書凡八種,桃村廣文所著書凡三種,而桂苑别駕,瓊仙節婦亦均有詩句傳誦至今。”高明劉氏指的是見龍圍劉士骥,号鳴博。崖峰、鹿池、鐵甫、桃村、桂苑則分别是龍華人李隸中、李步墀、李柱蘭、李熾、李步蟾的字,可見龍華李氏已經形成了一個富有影響力的文學世家。

家規數萬字,教誨諄諄然

龍華李氏能傳承七百年,文脈赓續不斷的秘密,就藏在古老的李氏族譜家規之中。這不是簡單的三五十個字、押韻工整、通俗空洞的家規,而是足足占了幾十個開本,篇幅達數萬字的一部煌煌之作,在整個族譜中占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這也是龍門縣目前最長的家規。

“家範肅于刑律,鄉評嚴于斧钺”,這些家規詳盡細緻,内容既包括講述為人處世之道的先正格言,也包括列舉家族先賢的處事範例,以備子孫學習效仿。李姓家規在總綱之下,分為“祠墓當展”“鄉約當遵”“名分當正”“族類當辨”“譜牒當重”“閨門當肅”“蒙養當豫”“職業當勤”“節儉當崇”“争訟當止”“宗族當睦”“守望當嚴”“邪巫當禁”等數十個綱目,每個綱目下面用數百字闡明道理,内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雖然很長,但是這些家風族規都是近乎白話文寫成,既不求押韻對仗,也不求用典委婉。例如在“節儉當崇”這一綱中寫道:“人生福分,各有限制,若飲食衣服起居一一樸啬,留有餘不盡之享以還造化,悠遊天年,是以養福”,可謂言淺而意深,以一人之修德而同理于造化大道。村野山夫之流讀之,能得其精神;博學洞見之人讀之,能會其深意。

時隔數百年,細細品讀,依然感覺像是與先賢們對坐而談,倍感親切,毫無晦澀感。李姓家規的“家規開言”,相當于一部書的序言,在這裡我們可以領略當年編撰者的良苦用心。“自古國有法,家有規,遵而行之,人品心術寓焉。我族代禀前谟,循祖訓由來久矣,迄今丁口日蕃,性情不一,其中或哲或愚,或賢或否,所秉既偏所出不無歧。若家教不明,欲其盡歸畫一,不綦難哉”,可見當時的編撰者,正是考慮到每個人的學問和境界不同,是以才用平白曉暢的語言,事無巨細的規劃來限制子孫。

不得不說,這種立之以實的家規,是真正能潤人心的。在水坑古村,保留着一套刻于清代道光四年的《李氏族譜》雕版,雖然距今已有近兩百年,但是光澤如新,十分精美。在族譜中,李氏先賢如獻身家國、舐犢情深的李延齡,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李誼、李諒兄弟,精明能幹、苦心經營的李梅莊,志向遠大、分支繩武的李震達,英雄勇武、光複祖業的李善長,倡建寶塔、大興文教的李位庭,個性鮮明,讓人感佩。當年,為了保護這份珍貴的雕版免遭損毀,李姓子孫同心同德,曆盡艱辛。而給他們以勇氣的,正是族規立“譜牒當重”的殷殷教誨。

時至今日,“職業當勤”“節儉當崇”“争訟當止”“宗族當睦”“守望當嚴”等家規裡的綱目内容,依然流淌在水坑李姓子孫的血脈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水坑村如同潛龍在淵,默默無聞,發展也相對滞後,2016年水坑村被定為省級貧困村。但是水坑村村民沒有在貧困面前低頭。在扶貧工作組進駐之後,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大山經濟,用三年時間,實作了脫貧緻富。(文、圖 | 曹傑)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水坑村保留着衆多古建築,近年來發展迅速

【文脈走訪】

“鎮村之寶”上百塊族譜雕版儲存完好,國内罕見

走進龍華鎮水坑村,随處可見錯落有緻的民居,綠樹成蔭。這座始建于宋元之交的古村落,坐擁着孟盛李公祠、文筆塔等衆多古建築,古韻悠悠。村裡儲存的一套刻于清道光年間,距今近200年的《李氏族譜》雕版,是水坑村的“鎮村之寶”。有相關專家考察後表示,類似的雕版族譜在國内較為罕見。

在村委會辦公樓二樓,存放着一個半米高的木箱子,裡面堆放着182塊黑色木闆,每塊約為A3紙大小,整齊放在木箱内。這些雕版雙面宋體陽刻,反向雕刻,文字、祠堂圖樣和墓葬地形圖等内容清晰可見,儲存較好。

據龍門縣博物館館長鐘超宏介紹,《李氏族譜》木雕刻版刻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雕版用樟木雕刻,每塊尺寸大緻相同,長約28.5厘米,寬約19.5厘米,厚度約1.4厘米,記錄了水坑李氏從南雄珠玑巷南遷龍門、再從龍門遷蓼溪(即水坑)等地的遷徙和繁衍曆史。

龍門李氏:勤王英雄裔 龍華簪纓家

李氏族譜雕版儲存完好,距今近200年,國内罕見 李漢章供圖

“這是水坑村的寶貝,幾乎秘不示人。”龍華鎮水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李漢章說,水坑村村民世代儲存《李氏族譜》雕版,歸集體所有。村民李潤鏡回憶,以前安置在祠堂一房間内,雕版數量不止200塊,能鋪滿整個地面。“文革”時期曾被損壞丢失過,幸好有村民将雕版用木箱放好存在村後山。2012年,村中修葺祠堂,村民才将雕版重新搬回祠堂安放,如今存放在村委辦公樓,定期進行防蟲防腐處理。

“這些雕版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鐘超宏向記者介紹,在2003年,廣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作出鑒定,稱水坑《李氏族譜》雕版“體例完整、數量較多,在廣東省内屬罕見”,是“研究古代廣東民間版印史和民俗的重要實物資料,研究廣東氏系遷徙史、珠江三角洲政治經濟史不可多得的史料”。是以,龍門縣博物館曾對《李氏族譜》雕版進行了複制,複制的雕版現放置于龍門曆史文化陳列展廳的祠堂文化展區,供市民群衆參觀。(文 | 記者 李海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