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封神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但凡朝代更替、亂世紛争,總有英雄風雲,讓世人津津樂道不已。但演義和正史畢竟很多不同,就拿《隋唐演義》來講,很多人是以知道隋唐第一猛将是李元霸,但李元霸這個人物是虛構的,真實曆史上他應該叫李玄霸。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李玄霸是李世民弟弟,才15歲就去世,就這身子骨怎麼可能手撕宇文成都?而且宇文成都都是虛構,作者設計這些猛将,讓打鬥場面更精彩更具藝術性,但随着戲曲小說流傳實在很容易誤導大家,讓我們把虛構人物當成了真實曆史人物,把小說裡的猛将排名當成真排名。

事實上,唐朝的第一猛将,既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這個名号應該屬于跟尉遲恭長期合作守門的秦瓊,也就是秦叔寶。演義情節中,秦瓊在一衆猛将排名中相當靠後,但這和真實曆史不符,不管從使用的兵器還是作戰次數與戰場角色擔當、具體戰績看,秦瓊的實力都被低估了。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秦瓊的武器是馬槊,不是雙锏,那麼馬槊是一種什麼樣的冷兵器呢?據史料記載,這種兵器起源于漢朝,在戰争以騎兵為主時開始流行,它看起來和槍矛有點像,但槊鋒要長得多,屬于典型的重型的騎兵武器,制作成本非常昂貴,制造過程要用到的木料至少能造10張強弓。

馬槊威力強大,但價格實在很高,在當時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能用得起的,秦瓊使用這種沉重兵器說明他起碼出身士族,而且十分勇悍,事實也的确如此,在《舊唐書》中有這樣描述:

“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衆,可謂勇。”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而尉遲恭,在《資治通鑒》中也有他使用馬槊并且得到唐太宗誇贊的記載,當時唐太宗對他說:“公執槊相随,雖百萬衆若我何!”這麼看起來尉遲恭也絕對是個狠角色了,大唐第一保镖非他莫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尉遲恭和秦瓊武力誰更高呢?

秦瓊應該是要勝過尉遲恭的。秦瓊出生年月不詳,但我們知道他先後跟随過隋将來護兒、張須陀、李密、王世充,後來才到了李世民帳下,來護兒對秦瓊評價是很高的,他認為秦瓊不是一般的勇猛,而且志向遠大氣節過人,将來必定有成就,青史留名也不是什麼很難的事。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這說明秦瓊在歸到李世民帳下前,在作戰時的勇武就已經很突出了。秦瓊本人的神力配上馬槊,再加上戰馬沖陣,使得他往往在作戰時擔任先鋒,在歸入李世民陣營之後,秦瓊曾經于公元619年參與美良川之戰。

上世紀70年代,秦瓊之子秦懷道墓葬被發現,秦懷道的墓志銘中有這場戰役相關描述,也可以證明秦瓊武力勝過尉遲恭:

“祖叔寶,隋龍骧将軍,擒尉遲敬德于美良川。”

美良川之戰發生于如今的山西绛縣境内,當時的尉遲恭還屬劉武周陣營,在夏縣将唐軍殺得大敗,唐軍面對不利局勢,但秦瓊扭轉了戰局,在美良川之戰時,發揮了自己一貫勇猛沖鋒陷陣的水準,将尉遲恭軍擊潰,尉遲恭選擇投降,而秦瓊則獲得了李世民的嘉獎: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帝賜以黃金瓶,勞曰:‘卿不恤妻子而來歸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當割以啖爾,況子女玉帛乎!’”

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瓊再次立下功勞,獲得了700戶的封賞,而李世民當時的對頭李建成李元吉,甚至有先解決秦瓊,再對付李世民的打算,可見當時李世民陣營裡,秦瓊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戰将。

隻可惜在李世民成功當上了皇帝之後,秦瓊的身體便每況愈下,經常生病卧床,據他自己描述,是一生曆經戰陣200多場,受傷太多才導緻,他多年來因為受傷流過的血都有幾斛秦那麼多了,雖然李世民未必喜歡功臣這麼誇耀自己的功勞,但也不能不承認秦瓊的功績,讓他列入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将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秦瓊死于638年,尉遲恭則在這之後繼續為李世民效勞,還跟随征讨過高麗,直到658年也就是唐高宗年間去世。

據秦懷道墓志銘,秦瓊當時應該是單槍匹馬和尉遲恭激戰之後擒獲了他,而唐人對秦瓊對戰時的樣子有更精彩描述:秦公應變,臨陣電拔;銳氣盡來,我盈彼竭。可見秦瓊的形象應該也比較威武,白面小生之類的角色去飾演他,還是會給這位唐朝第一猛将的氣勢減分不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