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作者:考古研史

“尊者居其中”的方位意識在中國文化裡由來已久,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骨子裡有着一脈相承的強烈的中軸線意識。除了亭、廊、榭等園林建築布局有較大自由度以外,從宮殿到民居,主要屋宇大都自覺遵循中軸對稱原則,按照儒家文化宗法禮制的要求創造一個等級分明、倫常有序的人造環境。

尤其高等級、高規格的中國傳統建築更加強調中軸對稱,以中軸對稱彰顯、強化儒家文化宗法禮制的精神。但筆者也發現現存的一些明清時期高等級的官式建築,如帝王的寝宮、陵寝、壇廟等,布局打破了左右完全對稱。在聚落民居中,祠堂是一村一族裡最高規格的建築,堂屋是一家一戶中最高規格的建築,而它們的布局也不總是左右完全對稱。事實上,中國傳統建築在給人以中軸對稱,不偏不倚的固有印象的同時,也以不完全對稱的布局示人,中軸對稱會有因時因地因事的變通。

筆者所選以下的案例較好地反映了從廟堂到民間幾乎所有講究禮法格局的傳統建築類型都存在中軸對稱的變通。

因功能的變通

宮殿建築的局部不對稱——以故宮養心殿為例

養心殿自雍正朝以後成為皇帝的正式寝宮,是雍正以後紫禁城的權利中心,有異常重要的政治和禮制意義,但這座宮殿卻沒有中規中矩,而是從内到外呈現出很特殊的不對稱性。

養心殿在雍正朝以前是對稱的,雍正帝在以養心殿為寝宮以後,對其進行了從内到外的改造,其東西暖閣根據功能劃分出若幹大小不一的空間,如東暖閣的“寄所托”“随安室”“齋室”,西暖閣的“勤政親賢”“三希堂”“佛堂”“無倦齋”“長春書屋”,打破了明間左右的對稱布局,滿足皇帝召見臣下,批閱奏折,齋戒,禮佛,閱讀,玩賞書畫等多種需求。

養心殿建築外觀上的不對稱主要是展現在西暖閣抱廈和“梅塢”的增建。在雍正以前,其抱廈在明間前,養心殿正立面呈左右對稱布局,雍正朝時,因為皇帝常在“勤政親賢”召見臣工密談,為加強私密性,在西暖閣前增設闆牆圍合的抱廈,既不影響殿内的采光通風,又可防止殿外的偷聽竊視。也許考慮到在采光方面需要與西暖閣有所差別,東暖閣并未設抱廈與西暖閣的抱廈對稱。乾隆年間,緊挨養心殿西山牆增建西耳殿“梅塢”與西暖閣相通,供皇帝公務之外賞梅小憩,而東邊也未相對應地增建東耳殿。養心殿經過抱廈的改造和“梅塢”的增建,在平面和正立面上呈現出不完全對稱的效果。﹙圖1﹚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1 養心殿建築分析圖采自《北京紫禁城》

養心殿因為在改建時充分考慮建築空間的實際使用,進而大膽突破了大式建築的對稱格局。它擁有高等級的歇山頂,卻有明顯地不對稱格局,是宮殿建築中少有的形制,這種形制成為乾隆晚期建造甯壽宮養性殿的範本。

壇廟建築的局部不對稱——以天壇皇乾殿為例

皇乾殿是天壇供奉昊天上帝神位的寝殿,禮制意義非同小可。在其院牆的西南邊有一座古稀門,東南邊卻沒有與之對稱的門建築,這個古稀門打破了皇乾殿院落的中軸對稱。

古稀門是為當時年逾七旬的乾隆皇帝在祭天時減少步行路程所增建。乾隆皇帝谕旨裡說“今仰荷昊蒼眷佑,壽逾古稀,仍當恭親行禮,而一切登降禮儀,步履究覺稍遜于前……茲據福隆安等奏請,拟由皇乾殿西牆外降輿較為近便等語,應如所奏,交各該衙門遵照辦理”。1像天壇如此重要的禮制建築,任何一個建築形制上的微小改動都需要有理有據,之是以沒有再在東牆上開設東門與西牆的古稀門對稱,是因為在西牆開一門為年邁皇帝所用本為權宜之舉,并無先例,若再在東牆開一東門,在建築形式上雖然對稱了,而功能上卻沒有使用的根據。因為當時以東為貴,皇帝使用的古稀門在西,陪祀人員自然不能使用在上位的東門。假使皇帝走東門,陪祀人員走西門(古稀門),那麼祭天儀式就因為大大縮短儀式的路程而有不敬不誠之嫌。乾隆皇帝命後代皇帝不是壽登古稀的不能從古稀門進入,顯然更不能為其他陪祭人員抄近路而減殺祭天大典的威儀。

乾隆帝六十二歲時,也是為了減少年邁皇帝祭天步行路程,曾在祈年殿南磚門外甬路西側建“花甲門”,東邊也沒有相似建築與之對應。古稀門、花甲門的增建是禮制建築因為功能需要而變通中軸對稱的特例。

因風水的變通

陵寝建築的局部不對稱——以明孝陵寶城為例

陵寝制度自明太祖朱元璋改制以來,封土堆改方為圓,以後圍合帝王陵寝的封土即“寶城”或圓或橢圓,都呈中軸對稱。而朱元璋的孝陵,其寶城從俯視平面圖上看卻是左右完全不對稱。修建帝王陵寝在“家天下”時代被認為是關乎國運興衰的大事,是國家的頭号工程,而将城牆修成規整圓形使其中軸對稱也不是當時的建築技術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孝陵寶城的不對稱不是施工懈怠和技術滞後所緻,而是出于風水的考慮。

寶城圍合的寶山底下就是地宮所在位置,風水學說稱“穴”。孝陵的“穴”在鐘山下的獨龍阜,原是一座小山崗,足闊頭圓,屬于風水說金、木、水、火、土“五星”中的金星。“穴”所在的“金星”地貌不能輕易改動,以防止對“萬年吉壤”的風水破壞。是以營建孝陵時便利用獨龍阜自然隆起的山形,堆建寶山,圍合寶山的城牆——寶城也就随獨龍阜自然山形因形就勢地蜿蜒起伏。

風水學說尊重山水自然形勢,協調地處理建築與環境的關系,其北中樸素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得人工的京市文物局網站寶城形态與天然的地貌能夠取得互相協調。也正因為寶山、寶城随自然山形修建,更突顯出以山嶽為陵墓的所謂富有天下的帝王氣勢,大大增強了建築的感染力。﹙圖2﹚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2 明孝陵平面圖

采自http://www.bjww.gov.cn/2005/8-22/11935.html

祠堂建築的局部不對稱——以諸葛村祠堂為例

明代嘉靖年間朝廷“許民間皆聯宗立廟”以後,村落中的最為尊貴的建築就是祠堂了。作為農耕社會同姓血親尊崇祖先,維系感情,實行宗族統治的重要建築,為突出對祖先的尊崇和取得莊嚴厚重的效果,祠堂建築多講究左右對稱。然而就是祠堂這種民間最為尊貴最講究禮法的建築形式裡,也有不對稱的案例。

浙江蘭溪市諸葛村供奉遠祖諸葛亮的大公堂,其門屋、二進大廳、祀廳、拜廳這幾進建築的布局方正對稱,但在其最後一進的寝室,左右兩間的平面明顯左大右小并且左邊一間不是矩形平面,它向左後方斜出,使得其平面呈梯形,而且左間的地面标高比右間高﹙圖3、4﹚。諸葛村的另一處祠堂丞相祠堂,其後進寝室的左右間以及作為兩廂的鐘樓和鼓樓,也作不對稱,左間和左廂房鐘樓面積都比右間和右廂房鼓樓大﹙圖5﹚。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3 諸葛村大公堂平面采自《諸葛村》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4 諸葛村大公堂後進寝室正立面采自《諸葛村》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5 諸葛村丞相祠堂平面圖采自《諸葛村》

祠堂在中國遍地花開的年代也正是風水術興盛的時期。風水之說認為房屋之左屬青龍,右為白虎,青龍壓白虎格局為吉,左邊房屋面積大過右邊是所謂青龍壓白虎,正是吉利的格局。左邊房屋的地面高過右邊,是所謂青龍昂首,白虎馴服,也是吉利格局。儒家文化與風水文化共同造就了這種有中軸卻又不完全對稱的特殊祠堂格局。

因地形的變通

民居堂屋建築的局部不對稱——以江南民居的堂屋為例

民居建築中的堂屋是一家一戶的禮儀場所,講究“一正兩廂”左右對稱,而江南地區許多民居堂屋的左右廂房是不對稱的布局。江南地區山多地少,明清時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建築密度随之增加。族人建房時需要在房屋巷弄之間見縫插針,由于不規則地形和宅基地面積的限制,為了充分利用宅基地,盡量增加房屋面積,在保證堂屋和天井方正規整的情況下,堂屋的左右間和廂房常常因地制宜地放棄矩形平面建成不規則的空間。

如浙江諸葛村行堂路八号(圖6),其宅基地處于房屋巷弄之間,為不規則形,除了廚房、雜物間等附屬用房因形就勢地建成各種平面形狀外,其中一個堂屋的左廂房因為須保證巷道空間的通暢,又要最充分地利用宅基地,因而建成了梯形的平面,使正屋呈現出具有明顯中軸卻又不完全對稱的形态。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6 浙江諸葛村行堂路八号一層平面圖采自《諸葛村》

結語

第一,中國傳統建築之是以出現不對稱因素大緻是因為建築功能的需要,風水學說“趨利避害”的需要、将就宅基地形及充分利用土地的需要。宮殿、壇廟、陵寝是國家工程,祠堂是族中大計,很少有用地的局限,多因功能和風水原因變通中軸對稱。民居堂屋建築組群對中軸對稱的變通更加靈活,不僅有将就宅基地形狀的原因,也常有因功能和風水的原因,如浙江新葉村世美堂的堂屋在右邊增加了功能空間樓梯,造成堂屋建築左右不對稱(圖7);芝蘭挺秀宅的堂屋則是風水說“青龍壓白虎”的原因加大左廂房使得堂屋建築組群左右不對稱(圖8)。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7 新葉村世美堂堂屋立面采自《新葉村》

中國傳統建築 中軸對稱的變通

圖8 新葉村芝蘭挺秀宅堂屋立面采自《新葉村》

第二,中軸對稱的變通使得建築具有明顯中軸卻又不完全對稱,不同于常見的左右完全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布局和外觀形态。

第三,建築布局的局部不對稱并沒有削弱這些強調“禮”的建築的倫理色彩和理性精神,這些建築在視覺和心理上依然給人神聖、崇高、有序的體驗。如皇乾殿的古稀門,隻是增建一個小體量的随牆門,而不是用形式隆重、體量高大的門樓建築,并沒有太大影響整個皇乾殿建築的對稱感受;諸葛村丞相祠堂的寝室,雖然從平面圖上看不對稱,但站在寝室裡看整個空間,依然給人左右平衡、安定、和諧的感受,子孫後代慎終追遠的情緒在這裡能得到強烈共鳴;民居的堂屋,不管怎樣将就不規則的地形,也必然保證天井平面的方正,而使堂屋空間端正整齊。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需要調整建築布局的完全對稱,都始終沒有脫離儒家“中庸”的主流審美思想,中國傳統建築中正平和的氣質沒有因為不對稱因素的出現而稍減,不對稱因素對于中國傳統建築僅僅是有理有節的變通而非颠覆。

原題目:《淺論中國傳統建築中軸對稱的變通》

作者:唐健武1,2陳飛虎3

1. 廣西師範學院美術設計學院2.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3.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原文刊于《大衆文藝》2016年第17期

本文注釋從略,完整版内容請訂閱查閱《大衆文藝》2016年第17期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使用

特别鳴謝:唐健武老師、陳飛虎老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