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冬天的菜籃子裡都有啥?

作者:羅莊釋出

近日,北方斷崖式降溫,降溫幅度達10℃以上,十分寒冷。不過,菜市場所售的蔬菜品種多種多樣,西紅杮、黃瓜、茄子等反季節菜常年有售,市民早已過了依賴冬儲大白菜的歲月。

反季節菜之是以能供應千家萬戶的普通百姓,和現代物流的發達、大棚種植技術的推廣密不可分。人們總是喜歡追求食物品種的多樣化,古人也不例外。古代雖然科學技術落後,但人們仍想盡各種辦法,試圖在冬天讓菜籃子豐富起來。

古人冬天的菜籃子裡都有啥?

《辛夷墨菜圖》(明)将一棵普普通通的白菜表現得栩栩如生 沈周繪

漢代

召信臣上疏阻“溫室”

召信臣是西漢的一個大臣,在曆史上較有名氣。他在南陽郡擔任太守時,大力發展農業和水利。他親自勘查水源,開溝渠,修堤壩水門,修建水利工程數十處,灌溉面積年年增加,南陽地區是以富庶起來。為加強灌溉管理,召信臣還制定了灌溉管理制度,“均水限制”刻在田地旁邊的石碑上。到了東漢,南陽太守杜詩又修治陂池,廣開農田。杜詩經常做好事,别人問起姓名,他就說“杜某”,訛傳為杜母,時人稱贊:“前有召父,後有杜母”。這便是中國古代“父母官”的由來。

位列九卿之後,召信臣做了一件減少皇宮冬季“菜籃子”、讓後宮一幫妃子們咬牙切齒的“惡事”,并被史書記載下來。原來,西漢之時,已經有人在冬天種植反季節菜,不過被召信臣叫停。

漢代常見的蔬菜有葵菜(冬苋菜)、韭菜、薤(藠頭)、芸(油菜)、蘆菔(蘿蔔)、菘(白菜)、蔥等。葵菜在當時種植食用很普遍,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傳誦至今的那首漢樂府《長歌行》的第一句,就是“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其中的“葵”就是當時的葵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寫道:“葵,漢代被人常種,而食之。”另外,張骞出使西域帶回了黃瓜、大蒜、香菜、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蔬菜水果品種,大大豐富了漢代人們的菜籃子。

黃瓜等夏季蔬菜讓漢代的農民在冬天種出來,那可太難了。漢代農民有可能試驗過,但沒有成功,于是,他們把目光對準了蔥和韭菜這些稍微耐寒的蔬菜,經過一番研究,還真讓他們找到了辦法。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漢書·召信臣傳》寫道:“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庑,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有傷于人,不宜以奉供養,乃它非法食物,悉奏罷,省費歲數千萬。”太官園是西漢太官所屬的菜園,而太官屬少府管轄,官職為太官令,職責是負責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班固在史書記載的這段話說明,專為西漢宮廷供應蔬菜的太官園,在冬天已經建造了專門的溫室,種上韭菜等蔬菜,通過日夜燃燒柴火提高室内溫度,讓蔬菜能正常生長。

召信臣在南陽郡任太守時,就提倡節儉,禁止鋪張浪費。竟甯元年(公元前33年),他被征召到少府,位列九卿。少府的職能就是為西漢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務,上官園就是少府的下屬機構。奉行勤儉節約的召信臣看不慣皇室的浪費行為。他上奏皇上,建議不要再花錢修繕上林苑等皇上已經很少去的離宮别館,又奏請将樂府黃門中的倡優、雜戲以及守衛、器物等減少一半以上。召信臣還上奏說,“溫室”耗資太多,而且在“溫室”種出來的蔬菜都不是按季節生長的東西,對人有害,應該停用“溫室”,這樣每年可節省一大筆費用。

唐宋

冬季韭黃有售賣

唐代之時,官員們邀寵的一個手段就是在冬天為皇上提供新鮮蔬菜。《唐書》曰:“太宗回次易州界,司馬陳玄璹(shú)令百姓種蔬坑上,而微火煦之,欲其速生,以拟供進。太宗聞之,責其谄媚,诏免官。”這一記載說明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明君,陳玄璹本為邀寵,卻不料落得個罷官的下場。由此可見,古代在冬季用“溫室”種植反季節菜實在耗費太大,漢唐皆是如此。

古人冬天的菜籃子裡都有啥?

《步辇圖》(唐)中的唐太宗 閻立本作

為了讓冬季菜籃子的種類豐富些,唐代的官員也是想盡辦法。據《太平禦覽》記載,皇宮會提前大量收購各類新鮮蔬菜,主要用冰鎮和窖藏兩種方法儲藏起來,以備冬用。當時宮裡為冬季儲藏的各類蔬菜數量很大,可達兩百萬斤左右。給官員們配置設定冬季用菜,也是容易得罪人的差使。《唐書》載:“貞元七年(791年)冬,司農卿李模免官。初,司農當供三官冬菜二千車,以度支給車值稍賤,又阻雨菜敗,模以度支為辭。上責其不先聞,故免之。先是,模奏司農菜不足,請京兆府市之。尹薛珏、萬年令韋彤,乃禁人私賣。上命奪珏俸一月,彤俸三月。”司農卿是管理農業、倉儲、宮廷百官供應事務的進階官員,位列九卿。李模貴為司農卿,卻因蔬菜供應一事而被免官,可見在唐代保障冬季用菜的重要性。

到了宋代,黃瓜的供應更為充分,但仍是稀缺之物。南宋著名詩人陸遊在《種菜》詩中寫道:“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時清闾裡具安業,殊勝周人詠采薇。”一些研究者據此認為宋代已經能在冬天供應黃瓜,恐怕依據不足。陸遊此詩并未言明是冬季有黃瓜上市,而且相關史書中均未有記載宋代時能在冬季種植黃瓜的技術和設施。

不過,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促使花朵提前開放的促成栽培法。唐代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有“慣看溫室樹,飽識浴堂花。”的詩句,堂花是以而得名。宋代周密《齊東野語·馬塍藝花》指出:“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他在杭州耳聞目睹這一方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黃,盡培溉之法。然後置沸湯于坎中,少候,湯氣熏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盛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這一方法到了清代也有使用,清王士祯《居易錄》載:“今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所謂堂花,又名唐花是也。”

“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宋代大詩人蘇轼在《送範德孺》一詩中如是說,他在漸漸寒冷的日子裡感受到初春的氣息,試着擺放青蒿和黃韭,以期迎接春天的到來。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陸遊在《與村鄰聚飲》詩也說:“雞跖宜菰白,豚肩雜韭黃。”這證明在宋代,人們除了使用溫室培育堂花,還能種植韭黃、芽菜等稀有蔬菜。而《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則說明,溫室種植已經不再是少數權貴的專利,普通百姓也都能吃到了,以至于街市上都有售賣。

明清

“溫室”已能産黃瓜

到了明清時期,農戶們普遍采用簡單廉價的窖藏火暄法進行冬日蔬果和花卉的生産。掘土成窖,把要栽培的作物移栽進不見風日的窖内,燃燒馬糞保持室溫。同時,明清時候也出現了和現代最為相近的溫室——土牆紙窗結構溫室。溫室用黃土築牆建屋,南面是紙窗斜面,紙窗透進的日光既增加了室溫,又使屋内的作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屋内還設有火爐、火炕等加溫的設施。單就結構而言,它同大陸近代北方的日光溫室已經十分相近。而這種地窖式或半地窖式的屋子,也被稱為“暖洞子”。

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物部三》中記載:“京師隆冬有黃芽菜、韭黃,皆富賈地窖火坑中培育而成。”清代人把在這種暖洞子裡生産出的菜蔬瓜果稱為“洞子貨”。明清時期在暖洞子裡生産的菜蔬品種很多,其中就包括黃瓜。黃瓜也叫王瓜,《學圃餘疏》裡說:“王瓜出燕京者最佳,種之火室中,逼生花葉,二月初即結籽實。”關于王瓜,乾隆皇帝在《生夏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詩韻》一詩中說:“何處生夏早,夏生菜圃中。王瓜生滟露,苦菜秀猗風。綴架垂垂好,堆盤款款融。寒酸有真味,莫問食單叢。”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貴為皇帝,對乾隆來說,冬季的黃瓜也是稀罕之物。他在《黃瓜》一詩中說:“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壓架綴籬偏有緻,田家風景繪真情。”乾隆朝的二月,當為農曆,按現在的陽曆算就是三月份了。乾隆因為在三月份吃了黃瓜而興奮地誦詩一首,看如今,寒冬季節,四季蔬菜,皆有供應,無論身份地位,皆可買些嘗鮮,讓我們現代人怎能不感謝時代的進步呢?

(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朝 華)

聲明:内容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