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作者: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呂梁市現代化農業重點工作推進會在臨縣召開,與會人員實地觀摩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第四屆臨縣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一屆農機操作手無人植保機教育訓練技能大賽圓滿舉辦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農機裝備更新植保無人機作業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農田提質改造深松整地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項目示範基地玉米長勢喜人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打造了青塘粽子”、“北國今朝”品牌有機小米、“陽府井棗芽茶”等一批具有市場競争力的知名農特品牌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示範區玉米喜獲豐收

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在雷家碛鄉建立的2000畝高粱全程機械化技術內建示範區

“機田證”一體化建設示範項目,高标準實施完成;實作四個機械化,帶動全縣農機化綜合水準快速提升;農田宜機化改造、農業生産托管服務、農産品加工提升等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創新運用農村“三資”監管平台工作,名列全市前茅;呂梁市農機化示範推廣暨生産托管現場觀摩推進會和現代農業重點工作推進會先後在臨縣召開……

近年來,臨縣立足大農業,面向現代化,不斷加大投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探索走出一條市場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今天,本報隆重推出《臨縣:現代農業風生水起奏響鄉村振興華彩樂章》專題報道,其目的是為讓各縣(市、區)學習借鑒臨縣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呂梁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立足大農業 面向現代化

“農業機械化水準是農業現代化水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武器。”臨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郝有旺介紹說,臨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高起點謀篇布局“十四五”發展戰略規劃,将農業現代化放在了優先發展的首要位置,抓住事業機關機構改革契機,整合農機、農經、農技三支隊伍,成立了臨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加挂臨縣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的牌子。縣政府出台了《臨縣2021年丘陵山區林果機械化提質增效試驗示範項目工作方案》《臨縣2021年農作物稭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工作方案》,組建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的上司組,臨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抓總牽頭,各有關機關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建設現代農業示範項目,先後組織實施了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設施農業裝備提升、農産品産後加工裝備提升、紅棗機械化提質增效等一批示範推廣項目,特别是“機田證”一體化建設示範項目的實施,推動全縣農業機械化實作了擴點增面,農業生産方式實作了質的轉變,為全縣高品質打赢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實施大項目 示範點帶面

臨縣是農業大縣,有54.54萬農業人口,全縣有耕地面積154萬畝,種植業主要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為主。多年來,由于基礎條件差、機械化程度低,一直制約着全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臨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科員李乃明介紹說,去年6月,臨縣搶抓發展機遇,争取承擔了山西實施的“機田證”一體化建設示範項目,該項目全省共15個,呂梁市僅有孝義和臨縣兩家。為高标準完成這個事關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按照省市檔案要求,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石鳳鳴為組長的項目上司組,負責牽頭承擔實施項目的臨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按照項目上司組的安排,精心組織,嚴格項目實施和管理,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經過考察論證,項目選址在全縣糧食主産區的白文、城莊、青涼寺3個鄉鎮建立了8000畝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內建示範區,在雷家碛鄉建立了2000畝高粱全程機械化技術內建示範區,全力推廣機械化耕整地→精量播種→無人機精準植保→收獲→稭稈處理→深松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

在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機發展中心、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的大力支援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心實施,項目區的農機化水準大大得到提升。據農機推廣站長王廷奎介紹,到項目實施完成時,項目區内玉米、高粱生産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全縣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提高6.5個百分點,作業資料實作資訊化平台管理;項目區耕地品質進一步提升,農田宜機化率達到100%;項目區合作社成員教育訓練率達到98%以上,中級持證率40%以上,進階持證率達到20%以上。項目區玉米、高粱單産增長15%,生産經營效益增加20%。

農機裝備更新,引進高端智能航測、植保無人機、精準播種機、撒肥車、玉米莖穗收獲機、玉米收獲機、履帶式高粱收獲機、高粱割台、拖拉機等農機具61台(套),糧食烘幹塔1座,農機資訊化建設,購置了高精度遠端作業監控智能資料采集終端125台,3台5G高精度農機作業差分定位基站,農機自動駕駛輔助系統13套;農機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在山西綠佳緣農機專業合作社、臨縣天華牧業有限公司、臨縣祥泰福農機專業合作社各建立一個二類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和一個二類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農田提質改造,項目區10000畝全部進行深松整地,有機肥增施共8000畝;高素質農民教育訓練,教育訓練項目區所在鄉鎮及周邊區域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帶頭人30人,農機社會化服務帶頭人45人,農機操作手120人;技術推廣,先後開展了農機新技術示範推廣和“田間日”活動,推廣玉米、高粱全程機械化的技術內建和應用示範,舉辦了8次現場教育訓練、2次現場示範推廣活動。

創新大發展 延伸産業鍊

黃土丘陵溝壑是臨縣地貌主體,占總面積的75%,發展大型農業機械先天不足。基于此,結合主導産業和特色産業發展,全縣因地制宜實施了農作物機械化、畜禽養殖機械化、設施農業機械化、紅棗提質增效機械化等一大批農業機械化示範推廣項目。通過建立示範基地,樹立典型,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縣農機化綜合水準快速提升。農作物機械化,在白文、城莊兩個鄉鎮每年建立1萬畝玉米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引進推廣全程機械化裝備560餘台(套);畜禽養殖機械化,在白文鎮、大禹鄉等鄉鎮共建立了1.5萬畝農作物稭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引進示範各類稭稈綜合利用機具360台(套),帶動輻射面積達8萬畝,形成較完善的稭稈田間收獲→撿拾打捆→運輸→儲存→加工技術→糞污無害化處理模式;設施農業機械化,在青涼寺、城莊、玉坪等鄉鎮建立了13個設施農業裝備技術提升示範基地,示範推廣了國内先進的耕整類機械、實體電滅蟲機、太陽能殺蟲燈等裝備810台(套),全面提升了設施農業裝備技術水準,設施農業實作優質、高産、高效、節本、生态、綠色生産。臨縣的食用菌産業,從2013年起步,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目前,已經發展到2000萬棒的規模;紅棗提質增效機械化,在雷家碛成功實施1.2萬畝紅棗林地耕整作業,在三交、安家莊、曲峪等7個鄉鎮紅棗主産區建立了9個紅棗機械化提升示範區、1個紅棗機械化生産作業機具研發基地,引進适宜機具300餘台(套),自主研發200餘台(套),開展管護、植保、修剪、收獲、加工、貯藏裝備應用示範,初步實作了紅棗生産環節由純人工作業向機械化作業轉變,為全縣紅棗産業振興提供了堅實的裝備基礎。

“在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過程中,臨縣堅持全面聚焦、協調發展,從基礎設施建設、經營方式轉變、産業鍊條延伸等多個層面,大力推進主導産業和特色産業實作農業機械化,取得明顯成效。”臨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副主任劉肖玉介紹說。

農田宜機化改造,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從2018年開始,臨縣連續四年在糧食主産區白文鎮的徐家溝、陽坡、杏花溝等5村建立了5個共3300畝的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示範點,農作物的畝産量由原來的600斤提高到1400斤,為丘陵山區農作物生産機械化開辟了新的路徑;農業生産托管服務,在經營方式轉變上下功夫。臨縣是全省農業生産托管服務高品質試點縣,結合農業機械化示範推廣,從2021年起,一方面紮實開展農業生産耕、種、防、收等環節托管試點,另一方面,在白文、城莊、大禹等15個鄉鎮積極開展核桃林、紅棗林托管試點建立工作,共實施耕地作業6萬畝,實施播種作業4.5萬畝,實施收獲作業3萬畝,實施核桃林托管15.17萬畝,紅棗林托管11.17萬畝。特别是通過托管,有效解決了部分易地移民搬遷村農戶土地撂荒的問題;農産品加工提升,在産業鍊條延伸上下功夫。針對農産品加工裝備技術提升,近年來,全縣重點支援11家農産品加工服務組織,引進配套先進裝備50台(套),有效提升了農産品加工效率和品質,實作了農産品增值增效,打造了青塘粽子”、“北國今朝”品牌有機小米、“陽府井棗芽茶”等一批具有市場競争力的知名品牌;累加補貼助脫貧,在政策創新上下功夫。在國家規定補貼标準基礎上,針對貧困戶購機難問題,臨縣出台累加補貼政策,最大限度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效應,調動了貧困戶購買機具的積極性。據統計,累加補貼各類農機具615台,受益貧困戶數561戶。目前,全縣各類在用農機具總數3萬台(套),農機總動力達到18.3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1.83%;人才培養增動力,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下功夫。今年8月28日,第四屆臨縣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一屆農機操作手、無人植保機教育訓練技能大賽在青涼寺鄉梁家會村圓滿舉辦。近年來,大力實施“農機化技術教育訓練工程”,先後舉辦10多次教育訓練班,教育訓練農機技術人員860人(次);舉辦各類現場示範會8次,受益農民2200人(次),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三資”大監管 破解大難題

為破解目前農村财務管理混亂、資産管理失序、資源處置不當等“三資”監管問題,防範村級“小微權力”腐敗發生,切實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水準,今年以來,臨縣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确上司和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的精心指導下,在縣紀委監委的強力推動下,率全市之先争先接入、創新運用全省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台,嚴格規範農村會計委托代理,建立縣鄉村三級“三資”監管體系,加大“三資”公開力度,進而保障了群衆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最大限度提升了群衆滿意度。

目前,該平台已覆寫全縣504個村社,集“三資”全面監管、線上監督、資料分析、風險預警、陽光公開等功能于一體,實作農村“小微權力”的智慧監督。到10月底前,全縣各鄉鎮全部能夠獨立使用新的财務記賬軟體系統,全縣農村集體“三資”實作了資訊化、平台化管理,有效破解目前财務管理混亂、資産管理失序、資源處置不當等農村“三資”監管難題。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下一步,臨縣将持續加大現代農業發展的力度,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示範,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助力全縣鄉村實作全面振興、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臨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石鳳鳴表示。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