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作者:澎湃新聞

城市更新是城市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自2021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後,全方位實施城市更新,已經逐漸成為滿足人民群衆對城市宜居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方式。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12月12日,作為“2023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的重磅活動,“共生•共享•共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會”在上海張園圓滿舉辦。上海·張園榮獲“2023年度特别案例•城市更新高品質發展榜樣”。大會同時宣布,張園成為澎湃城市更新大會永久會址和首個澎湃城市更新示範區。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在給張園的推薦詞中寫道:項目充分考慮新時代海派文化傳承發展,兼顧地區曆史風貌的保護及保護建築的活化利用,同時關注更新後的功能調整,強調公共性、開放型和多元性,通過高度複合的業态規劃,融合城市商務休閑功能、消費功能、文化功能;在綜合考慮曆史風貌、文化傳承、高端業态布局的基礎上,通過景觀及功能設計定位,形成高品質商業文化業态布局,将城市更新與産業植入相結合,促進上海石庫門建築群的文化内容導入和城市活力提升,實作可持續高品質發展,讓屬于上海的海派記憶得以傳承延續,并形成了獨特響亮的文化品牌。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百年文脈見證上海近現代風光

張園是何園?

始建于1882年的張園,以一百多年的曆史與上海曆史程序緊密相連,是上海近現代建築、文化、生活的見證者。

1872年,英商和記洋行經理格農(Groome)向農戶租得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慕爾鳴路(今茂名北路)、麥特赫司路(今泰興路)之間一片農田共20.25畝,辟為花園住宅。多年後,該地塊輾轉由寓居上海的富商張叔和于1882年購得,計面積21.82畝,命名“張氏味莼園”,簡稱張園,至此成為風頭無兩的“海上第一名園”。

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當年的張園,園内崇樓高閣,層林環抱,草色如茵,池上架橋,岸邊垂柳,既有碧雲深處舊式洋樓,也有海天勝處露天劇場,還增設曲池、荷沼、花房、茅亭、雙橋、假山、花蹊等景,是一處滬上頂級名園。可以說,從1893年到1909年之間,張園就是上海潮流生活的代名詞,也是舉行室外大型群衆性集會的場所。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1919年,“張氏味莼園”停業,原址建起連片的石庫門裡弄,土地劃分為28個地塊陸續出售,并由28家業主分别設計建造,由此帶來了28種、170棟不同風格的裡弄建築。随着之後幾代人的居住,張園的功能性更為多元,也孕育了上海獨特的弄堂文化,一幕幕鬧哄哄又暖融融的市井百态圖,構成了老上海不可磨滅的記憶。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上海首個超高難度保護性征收改造項目

2018年9月,靜安區啟動對張園地塊的保護性征收工作。和過去的征收不同,這次的征收本着“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原則,成為了上海首個超高難度的保護性征收改造與曆史建築保護利用的城市更新項目。

上海靜安置業集團作為張園保護性征收的主體機構,協同靜安區政府,以“保護為先、文化為魂、以人為本”為理念指導下,樹立張園街區曆史文化核心價值的發掘、保護和應用這一初心使命。

為更好把握張園曆史街區的核心價值,靜安置業以建立“一幢一檔”曆史建築全覆寫建檔系統和進行數字化、資訊化建設為兩個重要抓手,對張園曆史街區的核心價值進行發掘與記錄。至2018年12月,已認證“一幢一檔”工作完成張園44棟共170幢曆史建築的全覆寫建檔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張園曆史建築資料庫”。

這樣“一幢一檔”,是對文化遺産所承載的價值進行探索與發掘的過程。在建檔過程中,靜安置業對張園曆史建築所具備的曆史、藝術、科學、社會與經濟價值進行研究。每幢建築進行客觀的現狀記錄,然後通過研究曆史圖紙等文獻資料以及現場查勘,發掘并考證建築原始風貌、原始構件、原始材質及工藝,記錄建築原貌及特色部位的留存情況。同時,通過居民訪談及史料研究,全面挖掘有特色的人文曆史元素,充實張園精神内涵。

面對百年前的建築和文化,運用現在最先進的建檔和數字化手段,可以為曆史建築的藝術科學價值評估以及保留保護政策的制訂提供詳實的依據。同時,從實體上深入挖掘其所覆寫的文化特點,對推動張園的遺産保護和再利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一方式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城市更新模式的更新,并通過此,對城市更新的品牌建設及地區認同感提供了新的價值增長點。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可持續更新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老建築本身的保留和修複固然重要,但是要将張園真正打造為上海曆史風貌區城市更新的标杆與典範,弘揚其文化底蘊與“原真性”特色才是重中之重。在意識到這點後,靜安置業在對張園本身曆史文化核心價值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從地區的文脈特點出發,從建築的曆史價值與藝術特征出發,從市場需求出發,明确整個曆史街區的更新架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理念與開發政策。

對此,靜安置業董事長時筠侖很有感觸。他表示,最早做張園項目的時候,首先着眼的是街區和建築,希望能夠盡可能地修舊如舊,保持其真。然而在發掘了張園每一棟建築背後的故事之後,他和團隊才意識到,這些老舊的建築并不是建築本身,它們身上更是蘊含了将近一百年來時代的曆史痕迹。這些不可複制的内涵精神和海派文化才是更需要我們後人發掘和傳承的。

于是,在更新中,靜安置業首先着重了解傳承張園的具體文化空間與多樣的城市故事這部分。在與曾經的居民的探訪中,了解他們對這片世代居住的場所具有的“認同感”與“榮譽感”。靜安置業希望呈現出來的項目,能勾起他們的情感回憶,就如同現在請張園的原住民或者老上海人重回故地,能感覺到像是回到了小時候在弄堂裡玩耍、串門、嬉戲的情景一樣。這些是真正的“張園文脈”,也是“海派文化”在張園的具體展現。

而在傳承之後,則是弘揚。張園将如何在未來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此感受當年的上海,感受什麼是老上海特色名居,什麼是老上海生活方式;上海之外的國内或國外遊客來到這裡,又該如何感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時筠侖認為,一個空間中内涵的精神和文化是永久的。張園有着一百年的曆史,在下一個百年裡如何讓它常态常新,不僅僅是建築層面,更需要它能繼承海派文化過去的百年精華,同時把中國文化、海派文化擴大範圍弘揚出去。隻有通過落實到細處的文脈挖掘,才能彰顯張園品牌特色,做到差異化發展,輸出張園特色的上海城市精神,而這種“精神風貌”的複興将是城市更新的更高境界。

張園:傳承海派文化記憶,高品質發展賦能“海上第一名園”

多元度重新整理上海商業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張園,在上海優秀曆史建築群落保護與城市更新的有機融合下已逐漸進入佳境。以往“養在深閨人不識”的曆史建築,如今以修舊如舊的全新姿态展現,并且通過與商業、文化、産業相結合,對外開放成為城市公共空間,讓更多的人能觸摸感覺城市的曆史,也為整個上海再添一處潮流地标。

自去年11月27日張園一期煥新揭幕。一年多的時間内,這片曆史建築從剛開始日均人流2萬-3萬,直到12月初突破新的峰值,日均6萬,加上茂名北路步行街的客流,人均流量基本突破十幾萬。

華麗歸來的張園,在南京西路衆多高樓的擁簇下自成一派,給城市注入海派石庫門的優雅基調。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上海石庫門裡弄特色在這裡自然交融,業态分布多元且前衛。

如今走在張園,可以看到衆多重奢品牌雲集,包括安垲第俱樂部(Arcadia Club)安垲第-張園海派文化交流中心,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寶格麗香氛(BVLGARI PARFUMS),BY FAR,迪奧(DIOR),古馳(GUCCI),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而未來的張園,也将更注重“首店”、“首秀”、“首發”效應,通過體驗式、引領性的時尚消費導入,深化海派文化主題,為張園曆史風貌保護區賦予全新的商業功能和業态,并在多個次元重新整理上海商業的新高度。

百年前,“海上第一名園”曾聚集着中外社會名流,他們在中式的裡弄裡喝着咖啡,聽着中式戲曲,或是在西方的屋内裝飾中品嘗一碗小馄饨。那些镌刻着各式紋樣的窗台和門廊刻滿了時代的記憶和光輝。時至今日,這座名園就仿佛穿越時光,亦是将民族的文化和自信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再次放大,與百年前的城市招手,也與未來百年的城市攜手,共譜璀璨與榮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