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作者:十月刀1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史記的創作過程中,通過無數次的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檔案,整理民間對于曆史事件的傳說,詳細對比之後最終成書,這展現了司馬遷作為古代史學家的嚴謹。但司馬遷畢竟是人,是人就肯定會有情感傾向,尤其是對自己所處時代的人,因為司馬遷所記錄的人物中,不乏與自己交情頗深者,是以,對于這些人的記載,司馬遷自然是多加褒獎;對于自己摯交的仇人,自然是多加貶低。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司馬遷在漢朝,有一位交情很深的将軍朋友,名叫李陵。李陵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李陵的祖父,卻令人耳熟能詳,他便是“飛将軍”李廣。李陵出身将門,少年英雄。武帝派李陵前往征讨匈奴,結果因為種種原因,陷入重圍,寡不敵衆,被匈奴俘虜。漢武帝誤以為李陵投降,于是下令處死李氏滿門。而實際上李陵一直沒有屈服,當聽到自己被滅族之後,心灰意冷的李陵最終投降了匈奴。在漢武帝下令滅門之時,司馬遷曾為李陵求情,結果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可見,司馬遷與李陵的交情是多麼不凡。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而李氏一族與霍去病,衛青又有着血海深仇。雖然李廣,霍去病,衛青同為漢朝出色的将領,但三人的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善于防守而于進攻方面非常不足,以至于多次北伐匈奴過程中李廣不是迷路,便是被匈奴俘虜(後逃脫)。元狩四年的北伐中,衛青為主将,李廣随行。李廣想得到與匈奴正面交手的機會,但衛青因為漢武帝的囑咐而堅決反對李廣與主力同行。李廣于是擅自行動,最終迷路,等到衛青大破單于之後李廣還是沒有到達指定位置,李廣為此非常羞愧,自殺身亡。梁子就此結下。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李廣的兒子李敢,在父親自盡之後,便一心認為是衛青故意調離自己的父親,最終導緻李廣的死亡,是以非常痛恨衛青,找了個機會将衛青痛打一頓。衛青并沒有将此事上報給漢武帝,可見衛青相當有度量。但作為衛青外甥的另一新貴将領霍去病,則沒有衛青那麼明事理,他決心為衛青報仇。于是在一次漢武帝組織的狩獵活動中,霍去病将李敢射殺。李敢,正是李陵的叔叔。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司馬遷作為李陵的朋友,掌握着筆杆子,自然尋思着要為李家人出口氣。于是,在史記中,對于“難封侯”的李廣,司馬遷大加贊揚,對于李氏家族,司馬遷不吝溢美之詞。但對于李氏一族的對頭霍去病和衛青,則明褒實貶,對于霍去病等人的功績一筆帶過或者避而不談,而對于其暗中諷刺,比如對“扣押軍糧”事件的描述: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十乘,既還,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骠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司馬遷記載,霍去病出征,将補給中的肉全部棄掉,不讓士兵吃飯,而他自己卻穿着華麗的一上進行着娛樂活動,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在司馬遷筆下,霍去病活脫脫一個浪蕩公子,不學無術之徒。但可以想象,一位戰功赫赫,多次重創匈奴騎兵的少年英雄,如果對待士兵如此,士兵安能死心塌地為他賣命?軍心不穩,軍士體力不支,他又安能屢戰屢勝?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

是以,有理由相信,霍去病被司馬遷的筆杆子給“陰了”。當然,司馬遷作為一個頂尖的史學家,如果僅僅因為個人恩怨便抹黑霍去病,實在是說不過去,況且,司馬遷嚴治學嚴謹,為了完成史記,甯遠忍辱偷生,足以見得他對于曆史的癡迷,他如此寫霍去病必然存在更為深刻的原因,想通過霍去病,去告訴世人某些情況。換言之,霍去病不過是司馬遷秉筆直書的一杆槍而已。

那麼,司馬遷究竟想告訴世人什麼?當然,是霍去病背後的那個人,漢武帝。對于漢武帝,司馬遷并不好直接描述他的缺點,或者說不好深入描述,那應該怎麼辦?衆所周知。衛青和霍去病本身就出身寒微,是漢武帝一手将他們提拔為帝國的軍界高層人員,沒有漢武帝,就沒有後來名滿天下的霍去病和衛青。漢武帝為何會提拔這樣兩位出身卑賤的人呢?因為這兩人都是漢武帝的寵妃,後來的皇後衛子夫的親戚。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說到這裡,司馬遷如此貶低霍去病的原因呼之欲出,他為了向世人說明一件事:漢武帝在行政上 的弊病——任人唯親,任人唯愛。漢武帝的确是這樣的人,比如他的男寵韓嫣,受到了漢武帝的無限寵愛,于是漢武帝賦予他極大的權力,朝臣幾乎沒有敢于得罪這位男寵的大臣;再比如李廣利,乃是漢武帝晚年寵妃鈎弋夫人的兄長,他因為自己妹妹的緣故,當上了大将軍,但他對于軍事一竅不通,最終投降匈奴。由此可見,司馬遷想通過更多的事迹來說明,漢武帝在用人方面存在的問題,霍去病和衛青完美符合作為事例的條件——出身卑微,家族女性飛黃騰達,結果雞犬升天,得到重用。

衛青被啟用的過程很簡單: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皇後,堂邑大長公主女也,無子,妒。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時給事建章,未知名。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上聞,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間累千金。

在被啟用之前,衛青默默無聞,并沒有顯示出任何過人的才能。但長公主卻神助攻了一波,本身長公主因為衛子夫的緣故,想要幹掉衛青,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皇帝知道了此事,于是漢武帝便重用衛青,媒體賞賜千金,可見其受到的榮寵之盛,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霍去病的發家史,也差不多。

漢武帝啟用這兩位,究竟是因為看到了他們的潛力,還是僅僅因為他們與自己的寵妃有血緣關系?這不得而知。但根據漢武帝後來重用鈎弋夫人的兩位兄長——不學無術之人李廣利和李延年,可以大概猜測,衛青與霍去病,很有可能隻是漢武帝刮中的兩張彩票而已,漢武帝根本沒有想到這兩個人居然有如此大的能量。這一點,司馬遷看得很清楚。

但他該怎麼寫?雖然霍衛二人都是關系戶,但他們真的有兩把刷子,如果将他們塑造成英雄将領的形象,則世人對于漢武帝的認識便會成為“慧眼識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英明君主”。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為了凸顯漢武帝“任人唯親”的特點,司馬遷隻能通過犧牲霍去病與衛青,來達到這個目的。試想,如果衛青僅僅是個幸進之輩,而霍去病則是個纨绔子弟,視人命如草芥之人,則即使他們戰功赫赫,也不難說明漢武帝随意用人的缺點,進而達到客觀塑造漢武帝形象的目的,同時與之後的李氏兄弟相呼應,固化漢武帝的這一形象。

是以,司馬遷很巧妙地利用對外戚的描寫,向後世真實地還原了漢武帝,可謂用心良苦。

少年英雄,竟是高粱豎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要貶低霍去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