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台記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總台駐菲律賓的記者黃铮铮。今天來聊一聊氣候變化的話題。
12月12日,菲律賓科技部部長雷納托·索利杜姆在菲律賓總統的内閣會議上說,近期,厄爾尼諾現象的強度不斷更新,海面溫度異常超過1.5°C。厄爾尼諾現象給菲律賓一些地區帶來了幹燥的天氣,降雨量也減少了80%。菲律賓全國大約會有65個省份将在2024年2月至5月經曆幹旱。這一區域占到全國面積的大約77%。明年4月至5月,菲律賓也可能經曆極端高溫天氣,預計北呂宋島的部分地區的最高溫度可能達到41°C,而由于濕度等因素的影響,體感溫度可能會在這個基礎上增加5°C至15°C,也就是說,體感溫度可能會達到56°C。
菲律賓遭遇嚴重幹旱(圖檔來源:當地媒體)
索利杜姆認為,2024年,菲律賓将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嚴重影響,政府部門需要為此做好準備。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成立厄爾尼諾特别工作組,要求政府機構作出協調計劃,該計劃分為五個部分,分别是確定充足的供水、確定主要糧食商品穩定供應、盡量減少電力中斷、控制疾病暴發以及確定公共安全,例如防範各類災害等。但要達到這些目标,對菲律賓政府來說還面臨着非常大的考驗。
就在12月18日,今年的第17号台風“傑拉華”在菲律賓東達沃省附近登陸,登陸強度為熱帶風暴級别。該台風造成菲律賓1人失蹤,超過8.6萬人受災。從當地媒體釋出的視訊中可以看到,台風造成了多地出現洪水,河流暴漲,街道和農田被淹沒,人們不得不居住在安置中心躲避風雨。雖然這個台風看起來跟幹旱沒有什麼關系,但事實上,“傑拉華”是菲律賓在2023年遭遇的第11場台風,這與菲律賓每年平均遭遇20場台風的資料相比,幾乎減少了一半。菲律賓國家氣象局說,這與1998年隻有11場台風影響菲律賓的紀錄持平,是25年來的最低紀錄。台風的減少意味着氣候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降雨也相應減少。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業會受到影響。根據資料顯示,目前的情況可能與1997年至1998年類似,當時厄爾尼諾現象引起的幹旱造成了8000億菲律賓比索的農業損失。
12月18日台風“傑拉華”導緻菲律賓出現洪災(圖檔來源:當地媒體)
可以說,農業是受到厄爾尼諾影響最為嚴重的産業。這帶來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普通群眾是否還買得起大米。我在菲律賓駐站近10年,深知菲律賓群眾對大米的依賴性。菲律賓人一天三頓都離不開米飯,很多國際知名的快餐連鎖店的炸雞,在菲律賓都是捆綁米飯一起銷售的。在2023年,菲律賓的米價也一直居高不下,政府甚至還一度出台限價政策,但最終因為引發零售商抱怨而不得不取消。菲律賓是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依賴國之一,但今年由于全球物價上漲,進口大米的數量減少至330萬噸,比去年的380萬噸下降近20%。菲律賓農業部則認為,不存在大米供應不足,2023年,菲律賓将至少收獲2000萬噸水稻,預計12月底,菲律賓大米庫存将達85天至90天,足以保供至明年3月份至4月份的下個收獲季。但菲律賓一個農民協會的主席就警告說,如果2024年國際米價仍持續高位,菲律賓的大米進口量将低于2023年,可能會導緻明年大米收獲季前再次出現供應緊張。
菲律賓米價居高不下(圖檔來源:當地媒體)
12月13日,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在出席一個小型灌溉項目的落成儀式時表示,為緩解厄爾尼諾帶來的影響,政府會緻力于確定居民的用水安全。然而,就在同一天,負責首都大馬尼拉地區供水的兩家水務公司均宣布要在2024年上調水費,普通群眾的負擔将會進一步加劇。
以上就是總台駐菲律賓記者黃铮铮在當地的觀察。
本期《總台記者看世界》作者:總台駐菲律賓記者 黃铮铮
(出自中國之聲專欄《總台記者看世界》)
監制丨李天嬌
記者丨黃铮铮
編輯丨楊波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