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闫雯雯 周琴 劉彥君 伍勇

2016年,牛津大學曆史教授彼得·弗蘭科潘的著作《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橫空出世。作者将張骞通西域、亞曆山大東征、羅馬帝國崛起、波斯帝國輝煌、美洲大發現、王陽明心學的繁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等人類曆史上幾乎所有的絢爛故事全都串聯在一起,如一顆顆珍珠一般,以“絲綢之路”的視角,叙述了人類文明的程序。

絲綢之路的開端在張骞。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骞出使西域。30年間,張骞兩度出使西域。他開拓的絲綢之路,在之後的兩千年裡,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條東西交往的路線,每個時代都在熠熠生輝。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紀念館中的張骞出使西域路線圖

很少有人知道,張骞與蜀道也有一定的關聯。在張骞的建議之下,漢武帝派出五路副使進入西南夷,抵達成都之前,走得也是蜀道。

不僅如此,就連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概念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也曾經順着蜀道進入過四川。

蜀道,是一條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

·蜀道彙聚點上的張骞墓·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張骞墓

漢中的古代名人墓地很多,洋縣有蔡倫墓,勉縣有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和馬超墓,城固有張骞墓。

與諸葛亮的武侯墓附近已經被開發成了成熟的旅遊項目不同,張骞墓的前面正對着的是饒家營村,西邊是城固縣博物館,其餘的地方,是大片大片的農田。這種典型的陝南村落、水田、旱地景觀,是張骞長達兩千年的長眠之地。

走進張骞墓的封土堆,遠遠地就能聞到柏樹香氣,古樸悠長。根據樹上懸挂的古樹名木牌,這裡的古柏的年齡約為800多歲。除了蒼勁的柏樹,張骞墓前還有數通石碑,以及兩處神道石獸。墓碑前,還有不知名的遊人,獻上了一束鮮花。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張骞墓碑及背後的封土堆

張骞墓曆史上被多次盜掘毀損,地面殘留文物都是清代人所建,是以這個封土堆究竟是不是張骞墓,曾經有過争論。但是争論在1938年,西北聯大的一次考古後,煙消雲散。

1938年,西北聯大對張骞墓墓道進行了初步發掘,出土漢隸“博望銘造”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漢五铢錢等文物。張骞因為出使西域的不朽功勳被封博望侯,是以這塊封泥成為了确定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證據。1939年5月,西北聯大于張骞墓前刻立《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碑,記述了當時的考古經過及研究結論。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1938年西北聯大師生考察張骞墓老照片

實際上,張骞出使西域并不僅僅是溝通了中亞各國,也将中國西部版圖内的各個小國也像珍珠一般,用絲綢之路緊緊地連接配接在了一起,無數的絲綢、陶瓷、茶葉順着絲綢之路走向了遠方。

·張骞建議五副使走蜀道入西南夷·

除了絲路,在張骞墓的陳列館裡,還有他個人的生平介紹。其中有一篇提到,在張骞的建議下,漢武帝派遣五路副使進入西南夷。

為什麼張骞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博望銘造”封泥 (圖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史記·大宛列傳》中提到“臣(張骞)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骞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

原來,張骞從西域歸來之後報告,說在大夏見到了“蜀布”和“邛竹杖”。大夏人說是從其東南數千裡的身毒(印度)國的蜀商那裡買來的。這意味着,除了張骞走過的那條路,在長安的西南邊,還有一條路,也能通往大夏。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張骞墓的石虎

于是,漢武帝的五路副使,順着蜀道南下,進入了四川,對于西南夷地區進行了開發。

實際上,蜀道不僅僅是漢代開發西南夷的必經之路,它也是溝通南絲路和北絲路的重要一環。

作為中國織錦業的中心之一,蜀錦是一張閃亮的名片。在蜀地織造的錦緞,通過蜀道運送到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或者是通過汶灌道、疊潘道等直接與張骞連通的絲綢之路相接,送往西域或是更遠的地方。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張骞紀念館的塑像

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發現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極有可能就是蜀錦。而吐魯番阿斯塔拉226号墓發掘出土的“連珠龍紋錦”殘片背面,有墨筆行書題記:“雙流縣,景雲元年折調紬绫一匹,雙流縣八月官主簿史渝。”更是蜀錦經蜀道和絲綢之路流入西域地區的實證。

·絲綢之路的提出者也曾走過蜀道·

張骞雖然是絲綢之路的先驅者,但絲綢之路這個概念卻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出版了一本書叫《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第499頁出現了德文的“絲綢之路”。這是目前可考的,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的人。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張骞與蜀道關系示意圖

在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前5年,他也曾到過成都,走的就是蜀道。他對于蜀道的評價“不用火藥修築這麼一條路,絕非小事。”

從陝西入川時,李希霍芬還專門寫下了對于金牛道的印象:“我們常常是踩着一種因常年使用而被磨得十分光滑的石灰石鋪成的階梯上行,時而一下子就有40—50階,旁邊就是陡峭的懸崖。而令人驚訝的是,牲口倒靈活地通過了這些地方。”

旅途中最艱險的部分無疑是劍門關,在李希霍芬看來,劍門就是在“懸崖中敞開了一道門”,“這道岩石形成的門裡還建着一道城門”。而翠雲廊的柏樹也被他記入了書本,他形容這些柏樹被種植在蜀道兩旁,絕大部分樹幹都很古老,斑駁、彎曲而又顯得非常美麗。

蜀道 當之無愧的對外交往之路|尋路蜀道

李希霍芬在四川的兩個多月時間裡,足迹遍及廣元、綿陽、成都、雅安、樂山、宜賓等地。對于140多年前天府之國的自然、人文風情,李希霍芬留下不少珍貴記錄。

他在成都感受到了惬意:“我還從未像在這裡那麼惬意地旅行過,盡管我在這個城市裡還不曾見過穿着歐洲服裝的外國人,但我在街上可以自由地閑逛。”考察都江堰後,李希霍芬盛贊這個中國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将其首次詳盡介紹給世界,并表示“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絲綢之路和蜀道互相輝映·

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該遺産所包含的33處遺産點中,與蜀道相關聯的便有張骞墓。

實際上,蜀道還有若幹通往絲綢之路甘肅段點的支線,包括陰平道、歧山道、景谷道等,這些線路通往的區域,比如說一同被列為遺産點的甘肅麥積山石窟,也是蜀道支線曾經連接配接的地方。

而在前一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被首次提出。其中的“帶”指的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國際合作平台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産品。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與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建成,打開了中亞國家通向太平洋的大門;中國企業承建的中亞第一長隧道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順利貫通,結束了當地群眾出行需要翻山越嶺或繞行他國的曆史;中吉烏公路正式通車成為跨越高山、暢通無阻的國際運輸大動脈。

而蜀道,也在擴大自己的外延:從成都出發的“鋼鐵駝隊”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量突破2萬列,累計服務全國1.5萬家企業;進出川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已達42條;成都成為中國内地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

兩千年前,張骞盡自己所能“鑿空”和利用的兩條路,在新的時代之下,有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責任,在未來也會更加熠熠生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